“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孤独里也带着傲然洒脱

《独坐敬亭山》是诗仙李白在一次独游敬亭山时,感怀孤独所作: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山中的群鸟已经飞尽,孤独的云也独自飘的越来越远,它们,都离我远去了。只有敬亭山,我们彼此相看,互相慰藉。

在这首绝句中,李白以一贯的浪漫主义手法,加之简洁明了的写法表达着自己的孤独。人们从诗中看到了别具一格的旷世孤独,也看到了无奈。而我从诗中看到的除了孤独,还有一份,属于李白的那份独有的傲然。

李白雕像

山中群鸟怎么会飞尽呢?云既能远就会近,形状聚又散,周而复始,又怎么会远离至天边再不回来呢?可是李白说,它们的确是远了,抛下了敬亭山,远离了我,独留下我。我虽然孤独,可是并不黯然神伤,因为还有敬亭山,它看着我,我看着它,我们互相倾诉,彼此懂得。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尤其在巍巍一座山面前,更是犹如沙粒。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一座山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包含着土壤溪流,滋养着花叶树木、飞禽走兽,接受着春风雨露,迎接着风沙雪霜,却永远傲然矗立,任凭天地变幻;而从思想艺术的角度来说,由于山在大自然中的主动地位,就如江海一般,可孕育生命,可滋养一方水土,所以山又是令人敬畏的;最后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因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加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又是美的,或秀美,或俊美,或险峻,总之,山都是美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中李白用非常流畅自然的口吻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畏喜爱如敬亭山,敬亭山也欣赏理解着我,对其山而言之,其中的心胸浩瀚之感,足以让人久久回味。除了孤寂的太白,还有傲气洒脱如太白,太白如敬亭山,二者才能平等相看,互诉心事。所以,那份独有的傲然,也只属于曾经那浪漫洒脱、诗酒临风的诗仙了。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因为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和留存注明,有人说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所作,也有人说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经过推断,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此诗作于761年,结合诗中意境我也同样认可这种说法。

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初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应其从弟李昭相邀初游位于宣城北部的敬亭山,当时的李昭是宣城长史。初到宣城时的李白尚在中年,其诗作已是大有名声,到宣城之后受到当地太守和一众文人墨客的热情招待和推崇。性情洒脱喜欢饮酒交友、寄情山水的李白当时也是常与众人热闹,饮酒赋诗,写下的有关敬亭山的诗篇也都是豪情激昂的。所以人们经过推断认为说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年似乎不符合常理。

安徽宣城敬亭山

那么这样来看,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这个时间的背景就大不相同了。此时的李白经过了安史之乱,蒙冤入狱,流放被涉这一系列的变故后,在经历了重重打击和长期辗转流离的境遇下,刚获得自由身两年的李白,来到了他依然喜爱的敬亭山。这是他第七次来到宣城,敬亭山一如往昔,然而李白已不是当初那个纵情潇洒,众人尊崇的李白,他年逾花甲、且几年间屡遭不幸,已是身心疲惫,内心怆然。

两种背景相比来说确实是后一种更符合这首《独坐敬亭山》的创作氛围了。

然这并不是肯定之意,只能说可能性更大。

  • 一来李白的一生并不是自安史之乱后才遭受变故,自而立之年起,他的人生中便充满了起起伏伏,穷困潦倒有之,遭人嫉恨谗言有之,自暴自弃有之,得帝王赏识有之,郁不得志亦有之。所以在一人独游敬亭山时,想到人生境遇的种种起落,抒怀遗世孤独之感并不是没有可能。
  • 二来对于整个生命和文学创作都以浪漫色彩浸染的李白来说,无论境遇是好与坏,无论孤身一人还是众人齐欢,当酒尽人散,在独对敬亭山时,周遭清净下来,他看着远去的飞鸟和云朵,独自饮酒,望着自己喜欢的敬亭山,抒发这份洒脱的孤独同样符合情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所以说对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我们可以做推论去猜测以上两个时间中哪一个有更大的可能性,但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求证上。因为对于李白本身的思想境界,包括在这首诗中对于孤独的那份独特的旷世表达,其中任何一个时间并不会显得过分突兀和有悖于常理。

我们说这首诗借景喻情,倒不如说是以景喻人,人景合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孤独并不沉闷、并不萧索,虽然孤独却不同于常人,那是洒脱的,傲然的。就此旷达的境界,世人尊“诗仙”之名,唯李白耳。

纵然孤独,我亦旷世而立,这便是诗仙的风度,诗仙的哲学。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