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和现在的对比,没有尊严的技术工人,拿什么谈“工匠精神”

制造业工人10年前和现在的对比,有些心酸...

编者语:在制造业从事技术工作已经超过十个年头,当静下心来思考这些年在制造业经历的一路变化,不禁感慨万千…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的制造业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结果?




一、10年前受人尊重,

10年后被人瞧不起




二、10年前工资4000元

,10年后工资6000元




三、10年前徒弟求师傅,

10年后师傅求徒弟




四、10年前用国产机床,

10年后用进口机床




五、10年前学技术,

10年后练嘴皮




六、10年前工匠精神,

10年后娱乐精神




七、10年前很充实,

10年后很迷茫




如今,我们看到了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弘扬工匠精神”,看到了央视开始报道制造业,这些都让我们制造业人看到了新的曙光。

我们更希望,制订政策、关乎制造业命运的那些专家、学者、官员,能深入基层了解制造业的苦与痛,别再只讲好话、空话,制订一些脱离行业的方案。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笑容灿烂的制造人,我们希望看到充满生机的制造企业,我们希望看到强大的“中国制造”!

技术工人没有尊严,拿什么谈“工匠精神”?




要让工匠精神立起来,首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包括所有诚实劳动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者,真正能够安身立命,有尊严、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发展、好的前途。只有实现劳动真正光荣、工匠受尊崇,工匠精神才有生长之基,才能发扬光大。人类社会是靠人的劳动发展起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有体力、脑力之分。尽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但人类社会仍离不开体力劳动,而且体力劳动的技术含量会是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与匠人。

曾几何时,在我国,“劳动者最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是响亮的口号,也外化于相关制度、内化于人们的行为中。

爱岗敬业的掏粪工时传祥、售货员张秉贵、铁人王进喜、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是众人瞩目、景仰、学习的榜样。那时工厂的八级技工,是企业的“牛人”、众人眼中的能人,其经济、社会地位之高,足以证明“劳动光荣”绝非虚言。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权力与金钱成了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人们视能赚大钱、能飞黄腾达者为“能人”“成功人士”,这些人也往往是社会名人,为社会所推崇,而那些默默耕耘、诚实劳动的匠人以及身怀绝技、身手不凡的技工、“土专家”则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为人所不屑。

长久以来,在一线劳动似乎已成为“不光彩”“没出息”的代名词,企业工人中稍微有点出息的或者说最好的出路似乎只有进入管理层。已持续多年、困扰企业多年的“技工荒”,不能不说与这种社会现实有关。




即使在“金蓝领”逐渐吃香的当下,技术工人仍在不断流失。不难看出,在企业的待遇、地位低,缺乏劳动获得感及荣誉感、个人尊严感、社会认同感,是主要原因。的确,近年来在企业,尽管一些技工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与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其“低人一等”的地位并无多大改变。

一位国家级技术大师的感受尤为真切:无论技术多高的工人,都得受哪怕职位最低的干部管理,只要带“工人”二字,就没有发言权,岗位可被随意安排,任务可被随意增减……最终其只好通过借调到机关培训部门来提升尊严感。

由此可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正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它固化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制度安排中、社会价值中,进而固化在人们的观念里。




现如今,高考仍是大多数学子寻求好前途的首选,每年此时,数百万考生包括老师家长挥汗如雨、准备冲刺的场景都会重现,每年对高考考生及考试现场的种种“保卫战”都会上演。

即便是那些选择职高的学生或家长,又有多少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无奈选择的?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发扬工匠精神恐怕是奢谈。

诚实劳动、敬业爱岗、专心致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之基。尤其是当今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强国、实施工业4.0战略,都离不开大量技术工人的支撑,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

而要让工匠精神立起来,首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包括所有诚实劳动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者,真正能够安身立命,有尊严、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发展、好的前途。只有实现劳动真正光荣、工匠受尊崇,工匠精神才有生长之基,才能发扬光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