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市场化进程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人民币汇率制度建设、涉外经济法制建设等各个领域,市场化程度都在稳步提高。所有制结构方面,中国进行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对非公制企业的支持政策。另外,中国还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入WTO,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WTO 中国 改革开放

JEL :O24,P27,P4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2001年12月11日生效,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履行入世承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多边经贸体制和国际规则、国际惯例顺利接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由有限领域和范围开放转向倡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转变,由强调政策性开放转向强调体制性开放的转变,由单边开放向多变互动开放的转变;与此同时,又大力推进由国内经济均衡向内外经济综合平衡的转变,由国际规则的参与者、执行者向国际规则的立法者、制定者的转变,由强调发展中国家属性向既强调发展中国家、又重视承担大国责任的转变。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贸易规模超过2.9万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强国。实践证明,加入WTO后的十年里,我国对外开放不仅开创了全球范围内新兴经济体发挥后发优势,融入全球开放经济体系,走国际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也成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快速转变,第三次技术革命加速推动服务业繁荣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占整体对外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服务贸易表现出的经济活力也越来越明显。截止2009年,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我国已经开放104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108个的平均水平。其中,54个部门允许独资,23个部门允许设立外资控股合资企业。

加入WTO后,贸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政府行为更加规范,国际规则在经济各领域被普遍采用,理论界对市场化程度的研究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那就是将全球贸易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联系在一起。因为欧美等国家在中国即使加入WTO以后,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华反倾销中采取岐视性政策,形成最严重的非关税壁垒。因而,这一时期的市场化测量的指标体系不仅注重价格作用和资源配置机制,也注重政府职能转换和与法律制度环境;不仅注重反映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充分借鉴国际反倾销中市场经济地位的立法标准和经济自由度测度的相关指标,并在度量方法和指标采用上有较大创新。2001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在李晓西主持下,围绕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展开了连续8年的市场化测度,形成多卷年度《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市场化测度的五条标准和33个测度指标,得出了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的市场化程度分别是64.26%、64.76%、67.07%、70.53%、76.03%、75.19%、76.19%、76.40%,并从中概括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阶段和特征。

为在全面融入全球化的环境下如何对待外资、如何提升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等更加深入的问题。

“入世”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之一是从着重“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基本国策,主要包括: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更广义地讲,还包括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外贸出口、到境外利用外资等各种利用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获取发展条件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外汇管理从“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转变,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作用,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注重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2001年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融入更加宽广的世界经济潮流中,原有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不能正确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临新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建立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二,尽量减少由于汇率调整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尤其是对人民币的恶性投机或短期内产出水平的大幅波动。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同时明确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由此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入了以建立健全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的新阶段。事实上,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累计升值已超过20% 。2006年7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破8”, 2008年4月“破7”,2011年1月突破6.6。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趋于低迷萧条,经济失衡日益严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西方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与之相反,中国经济不仅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还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因此,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改变本国贸易逆差局面,不断对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2011年6月,人民银行再次公布了汇率改革的思路与方式:强调了要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及其变化更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要坚持以我为主,使人民币汇率的有序浮动符合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人民币汇率浮动有助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不是针对与特定国家的双边贸易失衡问题。还要坚持采取渐进方式,为企业结构调整留出相应的时间,使企业逐步消化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影响。还要指出,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防范热钱大规模流动给国内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入世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进入21世纪,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各国加速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方式。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了积极实施自贸区战略。目前,以两岸四地为核心、以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手段、以积极倡导与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导向的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

涉外经济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我国在1999年底至2002年,清理了各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并对原有货物进出口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废立改”,先后出台了《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与之配套的10个部门规章,涵盖了我国进出口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根据中央政府2001年9月的通知精神,地方各级政府也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和公开透明的原则,对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予以全面清理。2004年7月,我国颁布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将实行了50年的外贸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初步形成了外贸管理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完善修订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统一、公平、透明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好地调整了我国经济主体与国外经济主体的各类经济关系。21世纪以来,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修订旧的国际经济贸易公约,参与制定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公约,切实履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入世承诺。在2003-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与外国缔结的各类条约、协定、协议和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共74件,2009年又批准了7件。

二 所有制结构在完善

10年来,中国在所有制结构完善方面,既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对非公制企业的支持政策出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作为所有制改革的产物,已对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制度的市场适应性改革;二是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三是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四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2003年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初步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在这一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不但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使得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迈出了新步伐,国有企业效益、实现利润明显提高。2007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则标志着出资人权益履行人的最终确立。《物权法》提出,“国家出资的企业,由国务院、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这里,用“国家出资企业”代替“国有企业”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仅就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组为例来进行分析。国有企业改组的主要方向是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当然也包括中外合资以及与港澳台的合资等形式。公司制改组,使国有企业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行政干预,并以市场规则运行。

外贸易扩大,经济效益增长,税收比重提高。

为了解中国政府适应WTO的规则推进企业市场化,下面仅以2007年一年中公布的有关政策为例来加以说明。2007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央企业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财政部和科技部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对成熟市场的形成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要提到的是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 “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截至2008年底,全国企业总数为970万户,其中99%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的新增就业人员和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中小企业占据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半江山”。

2008年,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数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为2.05:30.82:67.13和1.96:36.71:61.33,与2007年的情况相当,第三产业仍是私营企业发展的重点。2008年私营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本比2007年分别增长19.25%和25.03%。

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共计36条具体措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2011年10月国务院又出台了九措施帮扶小微企业,更是表现了非国有企业的关心与支持。

三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入WTO对政府管理体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更明确了。一是衡量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有了更明确的标准,这就是将以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管理方式为判断标准。世贸组织现有成员142个,其中120多个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近10个是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WTO的基本原则及协定、协议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二是直接推动了减少行政审批的决心。入世后,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不应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审批事项应一律取消。

这些年来,各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了系列改革措施,集中清理和消减审批事项和数量,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改革,国务院各部委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达到1992项,占原有4100余项的50%以上;地方政府清理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数量过半,有的地方甚至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如四川省成都市自从行政审批改革以来到2008年,共进行了9次清理工作,行政审批事项砍掉了90%以上,由原来的1166项减少到了107项;非行政许可项目砍掉了近五分之一,从原来的1006项减少到210项。在简化审批环节、创新审批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建立了“一站式”、“一条龙”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政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大力推行网上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切实保障各类审批方式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方便了群众办事。

WTO使政府对社会管理的手段更透明了。中国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政策的对内透明度:比如:向社会公开政策、法规,有些地方已开始免费赠送政府公报;同时,中国政府已成立相关机构,通过提高与WTO交流来提高对外交流的透明度,如外经贸部成立的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主要负责对外界解释、通报中国有关外贸政策、措施。

WTO使政府对企业从差别管理走向平等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10年来,中国政府努力在推行WTO的不歧视原则。不仅对各成员国提供公平待遇,而且,对国内各类企业提供平等待遇。即在市场准入、贸易条件、解决贸易纠纷等方面,都是公平竞争的;二是在打破行业垄断,鼓励企业竞争;三是培育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促使它们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成为承担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市场竞争秩序维护者。2008年开始,中国工商系统开始全面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四化”)建设,在市场监管的各项工作中构建长效机制。比如,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12315申诉举报制度、商品准入退出制度、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制度等等,覆盖工商工作方方面面。

WTO促使政府与法律的分工更明确了。10年来,中国政府努力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政风建设,预防腐败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行政权力在加强,这种非正常的管理现在正在走向正常的管理,其中重要的推动力来自市场化。同时,中国努力提高立法和执法中的统一性、连贯性和透明度。

WTO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更考虑国际惯例与及国内外经济互动影响了。10年来,中国政府统计方法、数据采用上进一步做到与国际一致,这是解决好制定政策的数据基础问题,也关系到政府公信度问题。同时,从不适应将制定国内政策与外部世界协调,逐步走向了习惯并主动建立各种双边或多边机制进行协调与沟通。

总体上讲,入世后我国政府的职能不是弱化,而是转化,是由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从各国经验看,弱化一部分行政管理权如对企业经营的管理权同时,还需要强化另一部分行政管理权如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管理权;减少对经济命脉部门和产业的行政调控权的同时,必须强化对此的法规监管权。现代社会中,对政府管理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强了,只不过对管理方式要求变化了。加入TWO有助于政府管理体制完善,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平稳入世,健康发展。当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离人民的要求,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还需要继续改革与完善。

入世以来的实践证明,入世对于中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十五年入世谈判,经协商同意送来了一大套协议;前者引起世界的震动,后者引起世界的赞同;前者送来的是革命,后者送来的是建设。入世表明世界承认中国,支持中国按平等的规则走向法治,这是百年来没有过的。其意义将非常之大。经济上利大于弊,政治上稳定了基本格局。相信再过50年回头看,对这件事的意义才会有真正的历史性深入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卢中原:《改革时代的经济学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范恒山.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和重点任务[J].经济研究参考,2006(74).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 经济前沿 》,2007年 6期。

吴敬琏 著 《吴敬琏改革论集》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年

李晓西、曾学文、赵少钦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市场化进程卷》,2008年5月,重庆大学出版社。

李晓西:《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及其若干思考》,《改革》,2008年第4期。

张卓元:中国经济学6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陈宗胜、任重、周云波:《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本质和特征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的路径演化分析》,《财经研究》,2009年第5期。

李晓西著 《中国市场化进程》人民出版社 2009年“辉煌历程书系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著,《2010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李晓西:《时代变迁中的求索与呐喊:改革开放30年回顾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晓西主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年

李晓西、胡必亮等著《中国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报告2011:中国经济新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1月。

[1] Lu, Zhongyuan. 2006. 改革时代的经济学思考.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 Fan, Hengshan. 2006. “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和重点任务”.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74).

[3] Fan, Gang et al. 2007.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4] Jiang, Xiaojuan. 2007.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 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6).

[5] Wu, Jinglian. 2008. 吴敬琏改革论集. 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

[6] Li, Xiaoxi et al. 2008.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市场化进程卷.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7] Li, Xiaoxi. 2008. “Advancing Chinese Market Reform and Some Consideration”. Reform, (4).

[8] Zhang, Zhuoyuan. 2009. 中国经济学60年.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9] Chen, Zongsheng et al. 2009. "Research on Essence and Featur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irac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oute Evolu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5).

[10] Li, Xiaoxi. 2009. 中国市场化进程.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2010. 2010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2] Li, Xiaoxi. 2010. 时代变迁中的求索与呐喊:改革开放30年回顾思考.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3] Li, Xiaoxi, ed. 2010.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 Beijing. Science Press.

[14] Chi, Fulin. 2010. 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15] Li Xiaoxi, ed. 2011. 中国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报告2011:中国经济新转型.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