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的脉诊学习——脉率、脉律

(作者按:此为个人脉诊的学习笔记,如有涉及飞龙脉法,一切以官方书籍或公布的信息为准。)

脉诊过程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脉搏的跳动,脉搏跳动的快慢就是脉率,而脉搏跳动的规整与否就是脉律。这是不用经过训练也能迅速掌握的。只需要细心去观察。

脉率(Rate)

脉法中运用呼吸定息来判断脉率的快慢,一息四到六至为常。比如“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濒湖脉学·迟脉》),“一息三至”按平人(正常人)呼吸的频率18~20次每分中,迟脉的定义有一定的范围,约为54~60次/分属于迟脉的范畴,脉律规整。同理,“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濒湖脉学·数脉》),数脉的定义也有一定的范围,约为108~120次/分。

数脉和迟脉不能简单地去对应寒热,需结合有力无力,脉律是否规整、波形等情况来看,比如,太师父李可老中医在其经验专辑中有载一案:(《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内伤发热》)

工业局会计张淑兰,36岁,1983年7月,伤暑吐泻之后,日晡发热,入暮单烧不寐,子时渐减,寅时复常,如此循环往复半月不愈。口淡不思饮食,时时自汗不渴,舌淡少华,六脉细数而急,120次/分。数脉见证多主热盛或阴虚。今患伤暑吐泻之后,暑必伤气,津液暴脱,气血必属虚寒,则所见之数脉,当属“数则为劳,数则为虚,数则为寒”之变局。今拟桂枝汤甘温益阳,和营固卫,加人参、乌梅、生龙牡酸甘化阴,固摄元气。服法遵桂枝汤例,于下午2时前服之,谨避风寒厚味:

桂枝、白芍各22.5克,炙草16克,红参10克(另炖),生龙牡粉各30克,乌梅30克,鲜生姜10大片(切),枣12枚。

上药仅服1剂而愈。

从此案来看,数不独主热盛,如果脉诊未能精细,需要结合病机方不致误。若从此案上看,脉细为气、津耗伤,出现的脉数而急,非主热证,乃属虚寒之变局。因此脉诊是不同基本要素的组合,而非是简单的对应,这在我前面的文章已经说明,必须知晓医理,以脉证来知晓病机方能无碍。

在《当代中医脉诊》一书中,亦有对此的相关论述:

中暑(Heat Strock):其特点除了脉率增快,还有有次紧的空心全形溢脉(这个我们之后会学习到,此处只作分别的说明),沈-汉默脉诊体系对此的解读是暴晒或身体散热不良。

“热厥”(Heat Exhaustion):此脉的特点是数脉合并软弱脉,合并的症状可能包括低血压、发冷、苍白及皮肤潮湿,甚则意识丧失;沈-汉默脉诊体系对此的解读是“气随津脱”,与李可老的病案脉证基本合拍。

因此,我们仅就先读出脉率,作为我们学习的开始,可以用每分钟脉的搏动作为记录。其余的脉质,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不断学习。

在沈鹤峰医师的认识中,不同年龄段的静止时脉率有如下关系:

年龄

静止时脉率

0~4岁84~90/分

4~10岁78~84/分

10~15岁78~80/分

16~40岁72~78/分

40~50岁72/分

50+岁66~72/分

在沈-汉默的脉诊体系中,还有一个活动后与静止时脉率的对比,具体操作是:

1) 医者先诊患者一边,数出60秒内的脉博次数,记录为Beg(begin);

2) 医者手不放开,让患者甩动另一侧胳膊10~15次;

3) 停下后迅速开始记录10秒内的脉博次数,并乘以6,记录为End;

4) 对比Beg与End的变化,若活动后较静止时脉率大于20次或以上,在沈-汉默脉诊体系中则认为是心血虚;若运动后较静止时脉率小于12次或以下,则认为是心气虚;若运动后较静止脉率不变或减少,则为心阳虚。

脉律(Rythem)

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规整与否。

从我们的指下感觉来分,可分为有无歇止脉、脉搏速率有无改变,通过二者的不同组合,则为:

无歇止脉,脉搏速率恒定;

有歇止脉,止有定数,脉搏速率恒定;

有歇止脉,止无定数,脉搏速率恒定;

无歇止脉,脉搏速率不定;

有歇止脉,止有定数,脉搏速率不定;

有歇止脉,止无定数,脉搏速率不定

《伤寒论》中“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结合《濒湖脉学》的解释来看: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濒湖脉学·结脉》),此处没有明确规定结脉的脉率范围,仅仅描述了“缓”,并“时一止”(脉率的不规整),描述结脉的“缓”又与”缓脉”不同,此处仅描述了脉率相对于促脉较为慢。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濒湖脉学·代脉》),此处描述的代脉特点主要是脉率上,停歇的时间相对较长,故表现为“止不能还”。“ 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经》),此处来数中止,讲得是止有定数之意。

从中我们在回顾下李可老的《炙甘草汤方义》

纵观方义,必是为热病后期,阴血大伤立法。但阴损必及于阳,气为血帅,既亡之阴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故以炙甘草甘温补土为君,佐人参益气生津,桂枝(油桂尤佳)通阳,姜、枣和营为臣,如此大队滋阴之品方可发挥作用,犹恐大队阴药有碍阳气敷布,复加大剂米酒之温通为助。虽是滋阴主方,而仲圣护阳之意随处可见。识得此一层深意,则复脉汤之妙谛可得八九。阴损固宜补阴,但阴过盛则阳必衰,阳衰则生机顿灭。生死关头,勿忘救阳为急!因此,复脉汤证若见肢厥脉迟而结代频见,便是一丝残阳将灭,直须大剂破格方救阳。若已见亡阳端倪,则复脉汤中加生附子1枚为要!

复脉汤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

主治心血亏虚,神明失养,邪少虚多,滋阴和阳。

炙甘草60g 红参30g(捣) 生地250g 桂枝尖45g 麦冬125g 东阿胶30g(化入) 麻仁60g 生姜45g(切) 大枣30枚(擘)

煮服法:加米酒1400ml,水1600ml,先煮八味取600ml(文火久煮!),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200ml,日三服。

三阴统于太阴,炙甘草为君,甘入脾,补中土,滋溉四旁,载药入心以充血脉,地、冬寒凉之气无以发陈蕃秀之气(春主升发,夏主蕃秀),故必以参、桂(似以油桂为宜)佐麦冬,以通脉散寒,姜、枣佐炙甘草以和营达邪,胶、麻佐地黄补血而真阴自复,心脉自通,结代动悸自除。

由此观之,结代之脉义所指更彰,复脉仍以滋阴护阳为要!

在沈-汉默的脉诊体系中,脉律的不稳定与心气相关,同时《当代中医脉诊》一书中也指出,影响心气的不单是心一脏而已。如我们同属少阴的肾,其含水火为一体,其坎中一点真阳同样会影响我们心之阳、心之气;又如“木生火”,厥阴风木对应的肝气也会影响心。故而从脉律中读出的心气不足更应探讨其病因。

沈-汉默体系中有论述这样一种情况:脉率一般很慢,但是中间有一段时期会变快,这是心气不宁所致,多为受惊影响,一般此时可以结合左寸口脉的扁平(孟河与其分支沈-汉默脉诊体系的寸口脉位比较特殊,我们之后会学习到)来推测是否早年受惊,笔者脉诊中曾遇到这种情况,经询问正是汉默医生书中所说的难产所致,因而患者会觉脉诊之神奇。

简单而言,我们首先学习脉诊仍是以观察为主,把几个基本的要素先明晰了,我们再结合医理进行解读,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医,也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