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的历史文化价值,既是经典武器,也是文化图腾

古之言兵必言剑。在十八般古代冷兵器中,剑被誉为“短兵之袓”、“百兵之帅”。

剑,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自古帝王公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

而且,剑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独特显赫,被赋予了深厚的精神情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剑文化”。

剑的实用功能

防身武器

剑,便于随身携带,直刺旁击都可自如运用。

剑在最初用于防身,抵御野兽和匪寇。后来用以防身自卫。

兵器

在中国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初期,步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突出,短兵相接、近身格斗频繁,剑便成为必备武器。

随着弓弩、骑兵崛起, 导致军事战术改变及装备革新,加之钢铁兵器冶炼技术的提高,剑被其它一些兵器替代。

剑到汉末时,退出战场的主角舞台,但它的文化魅力久盛不衰。

铸剑工艺

据说剑的来历要追溯到黄帝时代。剑出世古远,故称之“百刃之君”。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军事斗争激烈的时代,也是剑最受追捧的高光时代。

当时青铜剑的锻冶技术已达到巅峰水平,工艺卓越,制作精美,以吴、越国的最为上乘。

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而且在两千多年后出土时仍然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成谜。

古人在铸剑技术方面也积累了错金、鎏金、包金、镶嵌、髹、失蜡法等工艺。

传说著名的铸剑大师有欧冶子、干将等人,炼就了一批千古名剑。

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等。

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

这些美妙的词语都是形容剑身上的摺叠花纹。

剑文化

身份地位和礼制的象征

在古人的观念里,凡兵器都是主凶之器,宜远离。

唯有剑是个例外。

早期铸剑比铸造其他兵器难度大,尤其是特殊工艺的宝剑只有帝王贵族才能获得。自古宫廷里特设有“尚方”机构,专门为皇族制造御用之物。 

随着剑在战场上作用的减弱,名士贵族佩剑之风流行,而且佩剑具有明显的等级观念。

汉高祖刘邦“仗三尺剑而得天下”,建立汉朝后,“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

剑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也是一种礼仪制度。

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剑在左,刀在右;剑在左,青龙象也。”

晋代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赤用蚌、金银、帽为雕饰。

《隋书•礼仪志》记载的舆服制度中,有按官品的佩剑具体规定。

有的皇帝也会赏赐宝剑给臣子,以示尊宠。

出于安全考虑,官员上朝不能携带武器。只有个别经过皇帝特许的官员才可佩剑上朝,这是无上的荣耀。

与文化艺术血脉相连

剑还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加以发展。

古人喜欢舞剑,既可强身,也可助兴。例如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唐代舞蹈中,剑器舞颇具代表性。公孙大娘既精通剑术,又有高超的舞蹈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杜甫曾作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剑是传统戏曲中的常用兵器道具和剧本素材。

京剧大师梅兰芳精通剑术,表演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成为舞台光辉典范。

京剧“四大名旦”曾各排演了一出与剑相关的戏,梅兰芳是《一口剑》,程砚秋是《青霜剑》,尚小云是《峨眉剑》,苟慧生是《鸳鸯剑》,轰动一时。

书剑同源。在书法家和武术家眼中,剑术是舞动的书法,书法如纸上的剑术。

唐代书法家张旭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后,备受启发。

剑舞的旋转、跳跃、收放,启发了草书的笔法和走势;剑术的豪迈气势,让他领略到了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神韵。于是他的草书独成一体,称“狂草”。

唐朝时,精通剑术的裴曼将军请画家吴道子绘画。吴道子就让他先舞剑,以启发自己的思路。

裴曼执剑起舞,吴道子激情奋起,有如神助,提笔作画,一挥而就,称“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剑术/剑道

春秋战国时的吴、越、楚国,不仅铸剑水平天下领先,而且国民的剑术水平很高。

直到汉代,吴地民风依然“尚勇轻死”,荆楚大地多“奇材剑客”。

随着剑的勃兴,出现了“剑术热”。

一大批铸剑师、剑术家活跃,如越国的铸剑师欧冶子、齐国的张仲和曲城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后人因此称剑术为“曲城之学”。

剑术成为一门专业学问后,自然也就上升到了“剑道”的境界。

春秋时期,越国有位女子善于用剑,与越王谈论剑道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道者多习剑,剑法融入道法。

“道剑”者,先天一气也,为无形无象、生养天地的太和元气。这既是武学之“神勇”至境,又是仙学“神仙”之地步。

道家御剑之术,主要是以气御剑,遵循人剑合一的同修法则。

随着剑术的发展,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

民间多用来强身健体,形成了众多门派的剑法与剑操。

到了现代,击剑已成为国际体育比赛项目。

文化信仰

道教认为,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凭三尺法剑。

在道教斋醮科仪中,宝剑是高功行法的法器。

在道教里,桃木剑也被视为强力法器。

在民间,除了在家里供奉金属剑,还有悬挂桃木剑的习俗。

除装饰、收藏之外,古人认为剑有镇宅驱邪的用意。

唐代,到了几乎人人佩剑、家家悬剑供奉的地步。

家国情怀的载体

《周礼》中贵族教育体系中有“六艺”之说,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涵盖文韬武功。这也成为儒家的个人必修课。

加之,剑的修长光洁的形态,颇具优雅气质,被视作有智慧、有内涵、有身份之佩饰。

于是,剑自古就受到文人们的尊崇。

世称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精通武艺,“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勇武而精于剑术”。

对于文人来说,最能体现品行高洁、志量宏远的符号性装备,就是剑与琴。

佩剑,既是一种表示文武双全的时尚饰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身材修长,高冠长袍,腰佩长剑,威武高雅,便是文人佩剑的理想形象。

〝闻鸡起舞〞的典故中,祖逖凌晨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的有志之士。

李白是诗人、道士,也是优秀的剑客。他十五岁在峨嵋学剑,终生豪放任侠。《全唐诗》里,李白的106首诗里有“剑”字。

剑是文人抒怀咏志的对象。

如陶渊明《咏荆轲》中有“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王维有“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张载有《剑阁铭》、李贺有《春坊正字剑子歌》等,充满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而且,古代很多文人有仗剑从戎的军旅生涯实践,如班超、陆游、辛弃疾、岑参等。

这些,表现出了忠勇性格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赤子情怀。

随着时代变迁,经过神化以及文人墨客的写意化,剑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冷兵器,而是被赋予了道德伦理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战国时期的“荆轲刺秦”故事中,樊於期为国而拔剑自刭,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体现了忠勇爱国、友情义气等文化内涵。

因为剑形直而光荣,往往被用来比喻正义、正气的道德情操。剑的杀伐功能,便指向了奸臣、邪恶。

皇帝御用的宝剑称为“尚方宝剑”,持剑者享有“如朕亲临”、先斩后奏的特权。戏文中,尚方宝剑往往在善恶交锋激烈的关键时刻出现,惩恶扬善,大快人心。

此时此刻的剑,代表天命和正义,类似于“包公铡”。它是国人心中“青天文化”的符号。

剑文化与侠文化融合一体,出现了剑侠小说。

至今,无数年轻人的心中,都有个“仗剑走天涯”式的侠客梦:

相貌俊美、白衣飘飘,身怀长剑,路见不平剑出鞘,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剑给中国人营造诗意江湖提供了心灵空间,令人心驰神往。

在近现代史上,每当遭到外敌入侵、强权压制时,我们中国人总会不屈不挠,敢于“亮剑”,与对方浴血拼搏。

剑,从纵横沙场,再到称霸武林,再到行仁仗义,再成为武侠甚至仙侠的图腾,再到“亮剑精神”,跨越几千年时空,“剑魂”永远铮然灿烂。

剑具有多种象征,例如友谊、自由、浪漫、风流、修身、神圣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大超出了剑本身的作用。

剑,既倾诉着开创历史的艰辛与辉煌,也铭刻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勇敢;既张扬着国人的文韬武略、家国情怀,也承载着人们追求公正、共建美好生活家园的梦想。

剑,始终保有王者的神圣地位,穿越了千古历史烟尘,成为兵器史上的一个传奇,演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