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二维图片变成三维效果?三种技巧让照片更有层次感、空间感

具有视觉空间感的照片充满活力和想象的空间,但想要拍摄出一张具有空间感的照片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得,这是因为我们说所的摄影,都是建立在二维平面上的。

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都是三维的,而相机只能看到二维平面上的景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拍出的照片和所见的实景不同的原因。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艺术家们早在100年前,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通过透视关系,虚实结合等手法变现了画面中事物的空间关系,让观众们感觉到作品中的空间感。对于摄影,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手法来将二维的画面“变成”三维的画面。

第一种方法:虚实结合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利用浅景深效果,来让画面中的主体与背景(前景)分离开,创造一种空间感。看下面这幅照片。

前景人物对焦清晰,背景虚化。这种就是利用景深效果,来创造的空间效果,具体什么是景深,什么是浅景深,这些在之前的文章或者专栏中已经详细介绍了,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有一点要明白,利用浅景深创造空间效果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背景虚化越明显。

2、被摄主体与背景的距离:离得越远,虚化效果越好。

3、镜头焦段:焦段越长,虚化效果越好。

这三点都会影响画面的虚化效果,其实还有一个传感器的大小,这一点对于上面所说的三点来说,重要性要小得很多。

利用景深来为照片增加空间感是我们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手段。

第二种方法:构图的透视关系

使用引导线来创建具有空间感的照片,是很好掌握的拍摄技巧。在拍摄前,关键一点就是找到汇聚到一起的线条。例如包括围栏,河流,道路,电力线,建筑物,一排农作物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引导线构图的基础。

当然,这条引导线也不一定非要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或者螺旋线。

在照片中加入一条或多条引导线是增强其空间感的可靠方法。

另一种增加空间感的构图方法是框架内的框架的构图法,如果你想为你的画面添加空间感,但又不想包含明显的主体,可以使用这种框架方式的构图方法。在取景时,寻找多个类似方形或者圆形的这种全包围结构的景物,通过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构图,以达到让画面具有空间感的这种效果。

第三种方法:色调

通过画面中色调的明暗变化,凸显照片的空间感。在较暗的背景下,安排一个较亮的主体,反之亦然。这可以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这种方式通常应用在风景拍摄之中,而且当现场环境不够好时,我们通常需要后期处理一下照片。

看上面这幅图片,我们发现整张照片发灰,虽然在构图上,体现了前后层次,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平淡。

处理方法,现在前景中增加一点对比度:通过小压力的笔刷工具在前景中进行涂抹,然后将混合模式调整为柔光,调整不透明度到合适的位置即可。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在拍摄肖像时,利用人物的影子来增加空间感;在拍摄风景时,利用不断重叠的景物,如山峰,来增加空间感。或者通过改变拍摄视角和取景来增加空间感。方法有很多,本文所说的这三种方式是最常用的技巧,根据不同的拍摄目的,来控制我们的相机,是否需要为这张照片增加空间感,已确保你的照片能讲诉你想要的讲诉故事。

著名摄影师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有意思,奉献给大家:“摄影不是绘画,绘画是构图、修饰、改变,该减的要减,该加的要加,而照相就是一下,有或没有就是那么一下,死了或活着就是“砰”的一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