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菊蚜为害梨树嫩梢、嫩叶、嫩芽,导致其停止生长,该怎么预防

​绣线菊蚜是蚜虫的一种,又名苹果黄蚜,俗称腻虫、油汗,与梨木虱一起属于刺吸性害虫,属同翅目,蚜科。属同翅目蚜科,蚜属。

锈线菊蚜在梨树叶背的有翅蚜和无翅蚜

分布与寄主

​绣线菊蚜的分布面积非常广,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四川、新疆、云南、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国外日本、朝鲜、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北美、中美有分布。

其寄主有梨、苹果、沙果、桃、李、杏、海棠、木瓜、山楂、山荆子、枇杷、石榴、柑橘、多种绣线菊、榆叶梅等多种植物。

锈线菊蚜为害梨树新梢

为害症状

常见锈线菊蚜为害植物会群集在幼叶、嫩梢及芽上,被害叶片向下弯曲或稍横向卷曲,严重时可盖满嫩梢10cm内和嫩梢反面,使植物营养恶化,生长停滞或延迟,严重的畸形生长。

形态特征

锈线菊蚜也分无翅孤雄胎生蚜与有翅孤雌胎生蚜。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6~1.7毫米,宽约0.95毫米左右。体近纺锤形,黄、黄绿或绿色。头部、复眼、口器、腹管和尾片均为黑色。

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5~1.7毫米,翅展约4.5毫米左右,体近纺锤形、头、胸、口器、腹管、尾片均为黑色,腹部绿、浅绿、黄绿色,复眼暗红色。卵精圆形,长径约05毫米左右,初产浅黄、渐变黄褐、暗绿,孵化前漆黑色,有光泽;若虫鲜黄色,无翅若蚜腹部较肥大、腹管短,有翅若蚜胸部发达,具翅芽、腹部正常。

锈线菊蚜为害梨树新梢

生活习性

绣线菊蚜属留守式蚜虫,全年留守在一种或几种近缘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周期,无固定转换寄主现象。1年发生10余代,以卵于枝条的芽旁、枝杈或树皮缝等处越冬,以2~3年生枝条的分杈和鳞痕处的皱缝卵量为多。

次春寄主萌芽时开始孵化为干母,并群集于新芽、嫩梢、新叶的叶背开始为害,十余天后即可胎生无翅蚜虫,称之为干雌。行孤雌胎生繁殖,全年中仅秋末的最后1代行两性生殖。干雌以后则产生有翅和无翅的后代,有翅型则转移扩散。

前期繁殖较慢,产生的多为无翅孤雌胎生蚜,5月下旬可见到有翅孤雌胎蚜。6~7月繁殖速度明显加快,虫口密度明显提高,出现枝梢、叶背、嫩芽群集蚜虫,多汁的嫩梢是蚜虫繁殖发育的有利条件。

锈线菊蚜被瓢虫幼虫捕食

8~9月雨量较大时,虫口密度会明显下降,至10月开始产生雌、雄有性蚜,并进行交尾、产卵越冬。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绣线菊蚜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当温度在35℃以上持续较长时。对该蚜虫将是致命的。25℃左右为最适温度。干旱对绣线菊蚜的发育与繁殖均有利,如果夏至前后降雨充足、雨势较猛时,会使其虫口密度大大下降。

绣线菊蚜具有趋嫩性。多汁的新芽、嫩梢和新叶,其虫的发育与繁殖均快。当群体拥挤、营养条件太差时,则发生数量下降或开始向其他新的嫩梢转移分散。因此,苗圃和幼龄果树发生常比成龄树严重。自然界中存在不少蚜虫的天敌,如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叶色草岭、大草岭、中华草岭以及一些寄生蚜和多种食蚜蝇。这些天敌对抑制蚜虫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加以保护。

锈线菊蚜为害梨树叶出现背卷和黄色斑点

防治方法

1.可在早春刮除老树皮及剪除受害枝条,消灭越冬卵。

2.保护和利用天敌。适当栽培一定数量的开花植物,引诱并利于天敌活动,蚜虫的天敌常见的有瓢虫、草岭、食蚜蝇、蚜小蜂等、施用农药时尽量在天敌极少,且不足以控制蚜虫密度时为宜。

3.当蚜虫大量发生时,如果在越冬卵孵化后,及时喷50%抗蚜威超微可湿粉剂2000倍液,50%灭蚜松(灭蚜灵)乳油1000~2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锈线菊蚜防治药剂

4.提倡使用蚜霉菌400~800倍液,掌握在蚜虫高峰前选晴天喷洒均匀。

5.药液涂干。木本药用植物在蚜虫初发时用毛刷蘸药,在树干上部或主干基部涂6cm宽的药环,涂后用塑料膜包扎,可选用40%乐果乳油20~50倍液。

6.物理机械防治。可放置黄色沾胶板,诱粘有翅蚜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