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照相业的百年历史

作者:大同老翟

来源:雁门关外

上个世纪初期,照相业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已有相当基础,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后,北京、天津等地的照相馆当时也被视为“洋玩艺”而受到冲击,一度陷入停顿,致使大量的照相技师纷纷离开京津等地,远走他乡异地业。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同开始有了照相馆,如设在大北街的华丰照相馆就是在1903年8月开业的,但这绝不是大同的首家。特别是北京至大同的铁路开通之后,照相器材和照相新技术更为方便传入大同,因而大同的照相业如同雨后春笋。

短短几年间,一个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小城就有照相馆十余家,如今在华严寺里放置的民国二十五年修缮华严寺的功德碑上仍可以看到华丰、同芳、义和三家照相馆的捐款记载。

民国二十六年,侵华日军进入大同后,一些日本商人也开始在大同投资兴办照相馆。在日本战败投降前,大同的十五家照相馆中,有三家系日本人所开,即金龙写真馆、西村写真馆、酒宝写真馆。而大同人开的照相馆有广川、华丰、华珍、义和、大美、久顺、义美、三友、新中、联合、天容、玲珑总计十二家。

一九四六年,由于战乱的原因,照相馆在此时大量锐减。据有关资料记载,一九四六年大同注册经营的照相馆仅剩七家。其中大北街有义美、华丰、鸿记,大西街有三友、义和、九龙,而大东街仅有一家荣光照相馆。

一九四九年五月一日,大同和平解放后,历经三年惨淡经营、大伤元气的大同照相业才开始再度焕发生机。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后,做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大同,人口开始骤增,全市总人口从一九四九年的186,661人到一九五八年的十年间,人口增长到了651,534人。此时的照相馆发展极快,全市的照相馆多达二十余家,均为公私合营。当时有联合摄影社、新新摄影社、九龙摄影社、城区摄影社、和平摄影社、天容摄影社、新中照相馆、义美摄影社等多家照相馆,口泉区也有大众摄影社等三家照相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大同的照相业开始萎缩,紧接着就是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狂风使大同的照相馆再遭劫难,设在大北街249号的新新摄影社更名为红旗摄影社,一年后再次更名为工农兵照相馆,设在大西街27号的九龙摄影社更名为人民照相馆,新建西路增设红卫摄影社,城区人民公社照相总店更名为大同照相总店。文革后期的大同展览馆也附设了照相服务部,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文革后期人们对美的渴望和对照相馆的需求。

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极左的东西开始理性回归,工农兵照相馆改名为大北街照相馆,红卫照相馆改名为新建路照相馆,人民照相馆因文革味较淡,一直延续到大西街改造时折除,火车站附近增设了车站照相馆,而大同照相馆因所处最繁华的大西街,逐渐成为大同照相业的龙头老大。

一九八四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照相馆开始在大同逐渐增多,在我们的记忆中,火神庙街口的华光,旧蛋厂口的新时代等小照相馆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随着人们对摄影的热衷,大同的雁北日报图片社、侨台图片社拉开了彩色摄影的序幕,冲洗彩色照片不再是奢侈的消费。在以后的十年里,大北图片社、风光图片社、兰光图片社、云冈图片社、云城图片社等十余家图片社陆续开业,照相馆也随之发展起来。华大的黑白照、凌洋的彩色艺术照、大同照相馆的合影照撑起了大同照相业的半壁江山。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同的照相业也飞速发展起来。大街小巷的婚纱影楼日渐增多,市场趋于饱和,紧接着大浪淘沙,自2005年开始有部分影楼退出江湖。

大同照相业走过了百年,随着数码相机的发展和普及,以证件照为主营的小照相馆目前仅城区就有百家之多,快捷便利地为市民提供着服务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