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更喜欢日本的书店?

由于博士论文和日本殖民史有关,在日本期间,我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也买了不少老书。在我看来,日本的书店是分布更广的,其内容也是更吸引我的。包括报纸、杂志、漫画在内,各种书籍购买起来十分便利,也促使日本人形成了更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深度暂且不论,就阅读的习惯而言,日本人在这方面还是做的非常好的。

1、遍布各处的旧书店。对我来说,和新书相比,我更关注有历史和文献价值的旧书。在北京,说实话找个旧书摊挺难的,只有那几个老书市值得去逛一逛。但在东京,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间旧书店(古书,中古书),我记得在日本买的第1本书就是在宿舍楼下的一家旧书店“古书现世”,店名很有意境。当时买的是一位产经记者写的《日中再考》和《国家的品格》、《战争论》。后来对周边熟悉了之后,才发现宿舍附近至少有近十家旧书店,家家都有特色。熟悉日本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早稻田、高马、代代木这一块是比较左的地方,六零年代更是风起云涌。所以,这边的书都比较靠左一点,尤其是战后的反战史、劳工史,对自民党持反对态度,有不少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当然,有些文献的价格太贵,让人望尘莫及。

我觉得,这些老书店是日本图书市场的灵魂,虽然没有过于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但是一本本发黄的旧书记载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传承,是文明发展中很重要的载体。

2、我最爱的书店book-off。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廉价的打折书店,价格非常平民,书的选择也很多样,其连锁店遍布全日本。有100日元档,300日元档的超特价图书,特别是一些小说和文学作品。但仔细淘一淘的话,也可以用极低价搞到一些好书,比如我300日元买到过三卷本日本人写的韩-战史,很有史料价值。

对于那些不喜欢跟潮流,读新书的人来说,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有趣的是,两三年后,本来一样的书价格是“千差万别”,有的价格依然坚挺、有的却沦落到100日元的白菜价。说实话,日本的出版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为了一个热点,几天就能凑出来一本书。不少书的质量是很差的,观点也非常偏颇,只是为了夺眼球。因此可以不要那么着急,等几年之后,再去书店会发现那些经过历史淘汰下来的好书。我想,这也是book-off对我的一个价值。而我淘到Trump的火怒一书,也只花了400日元,可见此书的贬值有多么厉害。

当然,book-off也并不都是廉价书,进门的地方也有新书角;而部分老书也价值不菲,上万、数十万的书有时候也能看到。

book-off书店的外观

3、我最喜欢的是日本口袋书。就学术研究而言,一般还是那些精装的档案资料或学术专著,很少用口袋书。但就日常阅读(家里,路上,地铁)等等,我还是更喜欢日本的口袋书,其体积只有手掌那么大,轻便好读,内容没有这么深,也没有繁杂的注释和无关内容。利用一天当中的闲暇时间,就可以阅读大量的内容。旧书店里一大部分都是这种书,比如我早期买的日俄战争史和日本海军史;book-off里绝大部分都是这种书,不少退休的外交官写了回忆录,都是以口袋书的形式出版的,有不少精品,既珍贵也通俗。

在日本的地铁里,可以见到许多人拿着文库口袋书在读,一个人一本书,也是颇有意境的。但转念一想,如果大家拿的都是超大开本的书,一方面携带起来很不方便,一方面也会打扰到其他的乘客。不知为何,国内一直很难推广这类的口袋书,只有部分词典、诗词集、古典名著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覆盖范围还是相当窄的。我认为这个市场未来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也是对纸张资源的节约,避免过度包装。

4.书店的老板是爱书之人。当然,这没有对其他书店的不敬,但不少日本店主让我感受到他们对书和自己工作的爱。一般来说,进去旧书店的时候,几乎没人跟我打招呼,这和高喊“欢迎光临”的餐饮店形成鲜明的区别,老板忙着做自己的事,或看书、或上书、或听听广播,只有结账的时候才会跟我聊上几句。记得当时买完书后,老板都会小心翼翼地给你包上书壳,这一幕我印象很深,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日本人手中的书都是包了书壳的,对书本身就很爱惜。而大多数从事旧书生意的老板,都是年纪稍大的爷爷奶奶,不爱吆喝,仿佛只是在享受和读者分享旧书的愉快。我想,这也是本来就该属于书店的一份宁静。

5.在这里看到了实体书店的未来。最近几年的一个讨论是,电子书正在取代纸质书,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也在消亡之中。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是盗版问题,很多书籍可以方便地下载和打印,甚至存到Kindle里免费阅读,但这种情况在日本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说,由于版权要求,在打印店里打印书籍是违法的,也没有打印店敢做这种事;而Kindle里也只能看一些合法渠道下载的书。这使得日本图书界的电子化并没有这么快,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的可获得性,但却非常好的保护了产权,鼓励作者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快”和“慢”,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也很难有一个定论,只有时间能给出一个答案。

另一方面,我觉得日本做出了一种实体书店的文化,不由自主地一直吸引你去看、去阅读。其实不仅是书店,超市、便利店、地铁、餐厅都形成了特有的日本文化,在店铺之外有一种文化和精神追求的东西,我想这才是日本软实力的所在,也是日本书店长盛不衰的原因。最近,北京也引入了不少日本图书、日本书店,但这种阅读文化不是一本书、一个店可以解决的。书店并不仅仅是“卖”书的,它也应该是每个读者的精神家园。

对我来说,除非特别明确需要“某本书”,我很少网上买书,基本都是在旧书店淘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有收藏价值的书,这种淘书的过程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也是一种比较和学习的过程。

6、购买报纸和漫画,杂志十分便利。我们看报纸通常是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邮政订阅,但目前还有不少小区处于“不通邮”的状态,无法配送;而且由于配送效率很慢,导致拿到报纸的时间太晚,已经失去了其时效性。第二是通过报亭直接购买,但我发现近期报亭的数量开始减少,经常要骑车几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报亭。这导致阅读报纸非常不方便。

但就日本而言,其报刊体系是和便利店相伴而生的,几乎在三大便利店的每个分店里,都能方便地购买到当日的报纸。熟悉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便利店的密度之大,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走几分钟就可以找到一个可售报刊的便利店。当然,便利店的书报角里还会售卖其他一些杂志或漫画,十分便民。如果说我们的电子化、无纸化发展的很快,但日本在这方面还是相当传统的,但与我而言,更喜欢这种和纸张直接接触的感觉,这和网络上阅读新闻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7.注重实用而不只是美观。很喜欢逛日本书店,店员不是销售员,而是知识导购,对图书内容,最近畅销趋势有大概了解,能给读者介绍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而且会做很多手工的展板,小贴士之类的,很贴心。北京最近出了不少网红书店,一味的追求高大上和奢华感,却丢失了书店本身应有的东西,那就是知识的教化和传承。更多人去那里是为了打卡发朋友圈,而非阅读和淘书。这样的书店,可谓学到了别人的表,没学到别人的里,最终很有可能会惨淡收场。

最近,我们引进和翻译了不少的日文版权书,但我觉得在纸面上的知识之外,学习日本的书店体系和书店运营也是很重要的,培养我们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文化传承,为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载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