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难倒人的彩礼,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延续千年

如今的男子结婚,往往都会被彩礼难倒,除了车子房子之外,最为令人头疼的就是女方索要的高额彩礼,男方家庭甚至会因为彩礼而背上高昂的债务,但是关于彩礼这个传统却由来已久。

​首先先理解何为彩礼?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通俗来说,彩礼就是订婚结婚用的钱财物品

彩礼是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出自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从《礼记》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我们对于二人结婚对彩礼的重视程度,婚礼是夫妻二人百年百年好合的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十分复杂,其复杂程度也足以证明古人对于结婚的重视程度,它也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而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而彩礼就是这种仪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彩礼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礼乐诞生开始,从人们开始有了私人财产的意思以后,它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产物,则从侧面反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自上古母系社会后族群里诞生的孩子,只能确定母亲是谁而无法确定父亲身份。到在男性力量逐渐强大后,母系社会逐渐削弱演化成男权社会,血脉意识诞生。男性为了确保孩子是自己的血缘,开始以物品作为交换将女性从其族群里带走,作为私产拥有。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财富不断累积,私有财产诞生。在这其中人是生产的重中之重。所以最初以物换物的思想发展,作为被交换的物品,就成了现在所说的彩礼。 毕竟在氏族社会,本族的女子嫁到外族,等于少了一个劳动力,反而给对方增添了劳动力,所以彩礼最初是被看作了劳动补偿。然后随着社会发现,礼乐制度完善,到了西周时期确立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六礼”的婚嫁制度,这也是“彩礼”的来源。 说白就是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因素,让人们需要有相对的财富补偿。

​所以随着社会发展,彩礼渐渐发展成为了古代婚姻制的重头戏,甚至成为六礼之一“纳征”,就是商议婚事时,必须要用财物来证明和商议婚事。起初这个所谓“纳征”,不过就是用物品(丝绸绢布)或财物代替,但到了汉代,这个“纳征”有了货币的含义。到了宋代,为了避讳也为了好听,把“纳征”一词改为了“纳财”,到了民间,谈婚论嫁之时,把“纳财”统称为“下财礼”,也就是所谓的男方付给女方家的聘金,于是,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了现代,经过同音的演化,也为了取吉祥如意的意义,不少地方,将“财礼”改成了“彩礼”。所以彩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甚至是更早的时期,一直到了汉代开始逐渐以钱财代替物品,宋代确立了“彩礼”这个名词。

​中国古代的习俗,男方需要在婚姻缔结初步完成是向女方赠送聘礼、聘金,就在“六礼”中“纳征”的环节。彩礼送出就代表这段婚姻确定,一般不允许反悔。古代在订婚仪式上,男方家里的长辈需要用男子的名义送给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钱组成的彩礼,钱就是“聘金”,物品就是“聘礼”,物品一般是价格高的贵重物。女方接受彩礼后需要回赠男方一些自己制作的物品为回礼。但是,由于古代经济发展原因,中国古代时候绸绢很大时候代替铜钱流动。所以彩礼一般都是布匹(麻布,棉布等)或者是丝绸,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彩礼更多的变为了钱财。 古代的彩礼大部分原因是长辈给刚成家的夫妻二人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支持,也表示自己对新婚二人的祝福。毕竟在古代由于家族劳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下,男子成婚以后一般都会分家而过,所以长辈们也会给与他们一定的生活物资,让他们有一定的生存基础,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现在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订婚的彩礼也在不断提高,小到金银首饰,大到上万元的现金、汽车、住房等。比如有的地方还有论斤称钱,有句花话道:三斤三两三,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才是真。所谓三斤三两三,万紫千红一片绿一般是指人民币18万-20万之间。越是贫穷越是经济相对落后得地方,这个彩礼越是要的比较多,甚至逐渐演变成一种陋习。当然只是相对而言,毕竟每个地方风俗不同,彩礼钱也就大不相同。

彩礼存在的历史很久,从中国古代到现在,乃至未来,它作为一种习俗的存在,毕竟有它留存得道理。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彩礼更应该当做是一种礼节,理性对待,毕竟结婚生活还是夫妻双方的事情,只要他们生活的幸福美满就好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