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中国航空博物馆D-21无人机残骸

最近,那辆大车上迷彩布盖着的玩意儿引起了大家伙的关注。我看有些人也提起了航博的D-21无人机的事情,在这儿简单说几句——


这货的完全体长这样(一般下面还带个火箭助推器)


在小汤山航博的小角落里,几大块不起眼的废金属皮在地上露天放着。游客们喜欢在一排排的战斗机或者歼-12的大型雕塑那儿合影,这几块废铁皮样的垃圾倒显得无人问津。谁也不知道,这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缴获的最尖端的战利品。


十年前,527号D-21B就是这个亚子


十年前的深秋初冬,@超级大本营军事 论坛网友佟文涛在坛子里发帖“航博里的残骸难道真是绝世珍宝D21吗》??”,引发了坛友的深入讨论。最开始他和同去的朋友还以为这是歼-8或者歼-6战斗机上面的东西,结果回家仔细看照片才知道,这不是双发战斗机,还开玩笑的说要知道这是一堆钛合金,拼死也得雇个三轮车也得拉回去。在那一段时间里,陆续有几十位来自各大军坛的热心军迷前去勘察(据传,有人掰了块“钛合金”,还拧掉了上面的螺丝,不知道后来还给航博没)。


紧跟着又有热心网友去现场了,为什么说他们热心呢?小汤山离市区很远,去一趟不容易。

紧接着在回帖里,网友们热心讨论了起来,包括@鼎盛huitong 在内的坛友们确切地指出,这一定是D-21!还谴责了国内有关文物保管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西工大有一枚俄制KS1反舰蛋实物,最后难逃被当废铁销毁卖掉的命运。随后,tanche2002、@angadow 等网友倡议或鼓励通知航博方面对此重要文物进行保护,lihuafeng、轻武器2006等几位网友直接向航博方面反映了此事。


由于位置太偏僻,这位网友从白天找到夜幕开始降临


航博方面迅速反应,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妥善收置在室内展厅,并虚心委托广大军迷们寻找有关这架D-21无人机残骸的资料。经过广大网友齐心协力,原来这架飞机大有来头:由大名鼎鼎的美国洛马公司“臭鼬工厂”研发的D-21高空高速无人机,1969年开始服役,这种无人机一共生产38架,投放用掉21架,其中实战性飞行了四次,全部针对我国在西北境内的核试验。


火箭助推器让速度增加到适合发动机工作


第四次由编号527的D-21B无人机执行,任务失败,奏响了该型无人机的终章,也促成了之后的这一系列故事的发生。服役三年后的1971年3月20日上午,一架特殊改装后的B-52H无人机母机起飞前往中国南海附近,并在北部湾附近海域上空投放了一架特殊形状的高速无人机,开始入侵中国领空,但是飞行了5283千米之后就石沉大海了。之后,D-21 无人机再也没有执行过实战任务,6年后美国官方才对外公开这型无人机的存在。此外几十年来,美国官方和民间航空档案对这架527号飞机的状态描述为“失踪”。


正在空中受油的B-52H无人机母机,左翼挂载D-21无人机


就像网友轻武器2006所说的那样:“D-21的事情充分证明了广大军迷并非只是打酱油的,也不要由此对航博产生太多负面的想法,所谓术业有专攻!”我想补充的一句是,这不仅仅是术业有专攻的事情,国内对此残骸高度保密,移交给航博的时候应该也没有过多说明。目前,该无人机残骸是航博的镇馆之宝,被放置在与“常香玉剧社”号歼击机、王海座机等珍宝文物同一个展馆内展示。美国相关航空档案的描述陆续也都更改为“Wreckage recovered and put on display at China Aviation Museum.(残骸被发现并放置在中国航空博物馆进行展示)”。


本人于三年前拍摄,它与其他珍贵文物放在一起了。


总而言之,这个相当于1986年缴获F-117轰炸机残骸(它是1983年服役,1988年公开的)一个来沃的航空文物,由于一系列的巧合,才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广大军迷远不是一个偏冷门的群体,而是一个能够给社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的群体。正是有了军迷,航空/军工/军事文化和历史才有了传承、发扬的载体和媒介。

附1: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马杰三将军“一个意外的‘收获’”——

“这种飞机在云南地区上空共活动过4次,在最后一次入侵时出了故障,转弯时突然从空中掉了下来,坠落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境内,在热带雨林里来了一个“软着陆”,竟保存得如此完好。这对我们来讲真可以说是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宝贝”,当地民兵和边防部队把现场很好地保护了起来。后来北京来的科研人员将飞机残骸运到北京去做科学研究。”

附2:之前状态的一些照片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于超级大本营论坛网友,也有一部分来自于美国空军,其中一张由本人拍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