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心理」——透过心理沙盘看家庭教育“家庭的归属感”

人是社会动物,团体归属感对人来说如同水和食物一样重要,而家庭的归属感是重要基础。作为孩子只有同时像爸爸和妈妈,才会有归属感。

有时候妈妈不喜欢爸爸身上的一些缺点,劝说爸爸不听,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一定不要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家庭系统中的归属感,我们先举一个例子:一家人都是警察,出了一个小偷,那谁是叛徒呢?肯定是小偷!同样的一家人都是小偷,出了一个警察,这个时候谁是叛徒呢?当然是警察!所以,在家庭系统中的归属感是不分对错的。再比如,父母因为工作的不顺利,使家里的气氛很严肃,这个时候开开心心回家的孩子,自己在家里敢快乐吗?!所以在家庭系统中,这种寻求归属的力量很强大,同时也不分对错。无论妈妈怎样要求孩子,不去学习爸爸的缺点,孩子照样会学得有模有样,甚至会超过爸爸!

这种归属感并非只停留在儿童时期,而是贯穿孩子的一生。

父母比较节俭,孩子成年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原本可以享受生活;这个时候一回忆起节俭的父母,就会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的形成,来自于归属感的谴责,认为自己跟父母不同。再比如,父母的离婚使孩子有了一个不幸的童年,孩子希望长大以后,給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可最终却跟自己父母一样。所以,哪怕你讨厌父母的某些特点,最终还是会跟父母一样。

01 —— 沙盘分析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沙盘:通过跟孩子的沟通得知,妈妈是个女强人,做事严谨、雷厉风行,爸爸则很会享受生活;父母对双方的处世态度都不太认同。妈妈希望孩子别像爸爸那样做事懒散,爸爸希望孩子别像妈妈那样过分严苛。那么,这种冲突的氛围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父母不喜欢对方的特点,会深深印刻在孩子的人格结构中,并且被孩子放大到自己的生活里。

左边的伞下是宠溺孩子的爸爸,只要宝宝想吃海鲜,就随意下海捕杀;右边的伞下是责怪孩子的妈妈,不准宝宝去海滩玩。沙盘中的每个人物,都代表着孩子人格中的不同部分,显然,孩子已经把父母的特点吸纳到自己的人格结构中。同时,父母否定对方的特点也在孩子的内心被放大,爸爸的享受生活变成放纵,妈妈的严格律己变成指责;孩子生活中同样的表现是:一生气就放纵自己对外婆大发脾气,对外面兴趣班的老师比较挑剔,总觉得老师不好,要求换老师等等。

第二,父母态度的两极以及水火不容,会让孩子分裂出对立的人格态度。

在沙盘中有这样一对姐妹,姐姐骄傲自大,妹妹温柔敏感,孩子说妹妹代表自己;性格对立的姐妹,象征孩子的对立态度:骄傲自大vs温柔敏感。这样对立的态度,在生活中同样明显的表现是:孩子一方面自以为是,不听取父母的任何建议;另一方面又特别敏感,每当妈妈表扬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就伤心难过。

第三,父母冲突之下,削弱孩子的力量,想成功但不能为成功努力。

沙盘的下方是大海,上方是海滩,人们都来这里度假,但因为天气炎热迟迟不能下海。在分析心理学中,度假旅行象征着心理发展;沙盘中的人物因为炎热不愿意下海,说明孩子有很强的发展意愿,但是力量不足,无法将发展付诸行动。所以常常想成功,但又不够努力。

总结一下:

以上综合来看,父母不想让孩子学习对方的特点,不仅不能实现,还会让孩子形成对立两极的性格;在对立的冲突中削弱力量,没有动力去支撑自己实现理想和目标。

但是我们反过来看,妈妈的雷厉风行,爸爸的享受生活,其实都是很好的特点。父母之间如果用夸赞的方式代替批判,孩子会不会变得劳逸结合,成为一个放松就享受生活,工作就努力表现的人呢?我们不妨试一试。

02 —— 给家长的建议

第一,父母应该多在孩子面前夸赞对方的优点,而不是批判。

如果你夸赞对方的优点,孩子就会学到优点,你批判对方的缺点,孩子就会学到缺点;这同样也是让孩子变优秀最省力的方法。在强烈寻求归属感以及家庭动力的影响下,孩子一定会变得跟父母一模一样。

第二,想让孩子多优秀,就先让自己多优秀。

与其用自我牺牲的方式培养孩子,不如多花些时间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优秀。许多妈妈牺牲自己的工作、娱乐、交际的时间24小时陪着孩子,让自己停滞不前、疲惫不堪、甚至暴躁易怒,同时孩子也会本能的有样学样。今后多把时间留给自己,参加运动、读书充电,孩子自然会跟爸爸妈妈一样优秀。

写给汇杰的孩子们

TO每一位家长们:

作为儿童教育从业者,汇杰教育一直提倡的是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

也许当我们说“孩子,你慢慢来”时,心里是忐忑的、担忧的,甚至是焦虑的,但陪着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孩子成长路上的喜悦收获,那醉人的花香,温柔的微风,沿途的风景偶遇,才是我们送给孩子最丰盛的礼物!

『汇杰教育』——精通心理的感统专家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