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口令:诙谐幽默,饶有风趣

绕口令属于一种语言游戏。好的绕口令读起来节奏起伏,饶有风趣,能起到训练人们发音清晰、口齿伶俐的作用。

绕口令常用双声、叠词或发音相近的词语,来描述某一现象或某一事物。由于内容上具有诗意,形式上反复、重叠、缠绕,绕口令读起来富于曲折感和趣味感。汉语的双声、叠韵容易混淆,语音欠清晰的人说起来难以区别,于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绕口令,用来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比如《鹅过河》:

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哥哥说:宽宽的河;弟弟说:白白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其语体颇似儿歌,但除了通俗浅显,抑扬顿挫,还具有一定的诗意,它能训练人们尤其是小孩子分清“鹅”“河”两个近音字。

难一点的绕口令,读起来就相当拗口了。比方《扁担和板凳》: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你说最后扁担到底绑没绑在板凳上?

要说得快而不出错,就有一定的难度。经常学着说,口齿本来清晰的会变得表达更加流利,口齿不够清晰的也会有所长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把绕口令又称之为口吃令,意思它是用来解决口吃问题的。

绕口令对克服方言、学习普通话也有帮助。比方说,在有些地方,人们分不清“四”与“十”两个音。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分不清这两个音的人只好借助手势演示,来辅助说明“四十四”这个数字。《师父和弟子》这段绕口令,就针对区分“si”与“shi”这两个音来安排语句:

山里有个寺,山外有个市,弟子三十三,师父四十四。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练写字,四十四的师父到市里去办事。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时,四十四的师父走了三十三里地。走了三十三里地就办了四十四件事,用了四十四小时才写了三十三个字。

读到这里,大多数人都会忍俊不禁。可见,绕口令中还潜藏了一种调侃、诙谐、幽默的功能,可以为生活带来笑声。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