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六镇火力有多强?大口径火炮比40年后的美械师还多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是比较差劲的,即使相比于在列强中居于末流的日军都远远不如。但是以中国军队中的精锐而论,主要差距不在轻兵器上,而是在重型火力上。

当时日军一个师团有24门反坦克炮、48门曲射步兵炮,36门38式野炮,12门92式榴弹炮,而中国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德械师师属炮兵营只编制12门火炮,而且这个编制还未能落实,大部分师只有4门或8门炮而已。

因此在师级单位以上作战中,中国军队往往抵挡不住日军猛烈的炮火,在短兵相接之前就遭到重创了。

实际上在民国时期,中国军队在师级重火力上并不是一直都很落后的,尤其是北洋六镇时期,基本对标了军事强国的炮兵配置。

北洋六镇也就是日后的北洋陆军第1至第6师,是袁世凯自小站练兵以来至民国初年的最终成果。

北洋第一镇装备65口径步枪6849支、马枪1483支、57毫米炮36门、75毫米炮18门;北洋第二镇装备65口径步枪5448支、马枪1222支、75毫米炮54门。

北洋第三镇装备65口径步枪6849支、马枪1435支、75毫米炮54门;北洋第四镇装备65口径步枪5458支、马枪1443支、75毫米炮54门。

北洋第五镇装备65口径步枪5275支、马枪1110支、75毫米炮54门;北洋第六镇装备65口径步枪6849支、马枪1483支、75毫米炮54门。


这六个师每个师都编制了一个炮兵团,而且炮兵团下属营采用了18门炮编制(这个跟今天一样),而非当时大部分的12门制。其火炮多为德国造的克虏伯炮,性能也属当时的一流水平。

武昌起义之后,北洋军曾南下与革命军交战,当时聚集在武汉三镇的革命军有10万人之众,这些军队中很多都是南方新军,还有汉阳兵工厂的兵器支援,但在炮兵火力上则比不上北洋陆军。

冯国璋率北洋军主力赶到后,挟军自重,不听清廷指挥,为袁世凯的再度上位创造了机会。重新掌权的袁世凯下令北洋军展露下实力,结果北洋军在短时间内即攻占了汉口、汉阳两镇,其中强大的炮火支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革命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是之后其与袁世凯妥协的重要因素,而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当上了民国大总统之后,北洋系军力不断扩充,到1916年发展到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33个混成团,总计120万人的庞大武装力量。

但是北洋陆军的扩张却是北洋六镇精锐走向衰落的开始,因为国家财政不允许满配置的北洋六镇式部队大量出现,同时当时各国又对中国进行军售限制,大口径武器难以得到更新,曾经一个师即拥有一个炮兵团的模范化部队很快便成为了历史。

北洋六镇从诞生到鼎峰,历时达10余年之多,是清末到民国初年新式军队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大量财力投入的结果,其后来改制的师旅营连排班的军队建制一支影响到了今天。

不过北洋六镇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算国家化的军队,其精华随着北洋军队的急速扩充而不断稀释,而由于缺乏大量财力的支撑,其武器装备、人员素质也不断下滑,最终在一次次军阀混战中逐渐沦为二流队伍。

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后,六镇残余或演变而来的军队几乎被全部消灭或改编。

但比较讽刺的是,之后的中国军队在同等建制上火器配比,尤其是重火力却比不上鼎盛时期的北洋六镇。以全面抗战前最精锐的德械师为例,其75毫米口径火炮也只有12门,这还是编制表的状态,实际上连这个数字都达不到。

抗战中期,德式部队损耗殆尽,依靠苏援成立的4个攻击军,也仅仅是在军级才有1个炮兵团。以74军为例,仅有4门苏式115毫米榴弹炮和8门76毫米野炮而已,而当时74军的师级炮兵甚至还有用前清时期的克虏伯火炮的。

直到驻印军时期,新22师和新38师两个师分得了三个师的装备,一个师炮兵才扩充到了3个营的状态(后期军部成立,师直炮兵又仅剩一个营);后来的美械军也只是军直一个105榴炮营,师直一个75山炮营而已(而真正的美军师有3个105榴炮营和1个155榴炮营)。

师级部队常态化编制一个炮兵团实际上一直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才实现,此时距离北洋六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