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吗?国庆放飞的7万羽和平鸽,到底是怎么回家的?

在刚刚过去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庆典尾声放飞的那7万羽和平鸽?

据负责组织募集和平鸽的北京信鸽协会介绍,在放飞之后,这些参加过阅兵的鸽子就会自行返回家中。

但在10月2日,河南郑州的臧女士在自家小区捡到一只鸽子,由于右脚脚环上带有“70周年纪念”的标志,不免让人怀疑这正是一只迷路飞到河南的“兵鸽鸽”。

如图,臧女士所捡到的鸽子,脚上佩戴着“70周年纪念”的脚环

不过,这一担忧随即就得到了澄清——这只鸽子脚上的纪念环是今年初全国鸽协统一发放的,并不等同于参加过阅兵盛典,而从脚环上的编号来看,臧女士捡到的其实只是河南本地的一羽幼鸽。

尽管只是虚惊一场,但关于信鸽的讨论却未曾停歇。

信鸽归巢的习性早就广为人知,但它们到底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在进行长距离的旅程时,信鸽真的每次都能准确无误的返途吗?

这些你以为已经有了解答的问题,其实至今还谜团重重。

信鸽的定位能力,也是达尔文的困惑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就注意到了家鸽这种生物的独特之处。

在撰写《物种起源》一书的过程中,达尔文就试图揭示家鸽的驯化过程。

由于古文明的记载语焉不详,达尔文并不能推断这种鸟类被驯化的具体时间,但它的野外祖先却是如此毋庸置疑——

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原鸽,拥有许多和家鸽相似的外貌和生活习性,由于这种野鸟常常栖身在岩壁洞穴里,达尔文又将其称为“岩鸽”。

对于原鸽这样的筑巢定居的野生鸟类而言,辛苦找到的岩洞当然不能随意舍弃,每日觅食后的归巢行为自然也就容易被理解。

但达尔文敏锐地发现,当原鸽被人类驯化之后,这种归巢行为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便将一只家鸽带到远离鸽舍几百公里外的陌生地点,它们通常也能准确地返回家中。

这两者的区别可绝非只是距离的远近这么简单。

你有没有想过,长途飞行的鸽子,究竟是怎么找到回家路的呢?

野生原鸽归巢的天性完全可以依靠对周边环境的熟悉来实现,这就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通过周边的地标找到某个地点一样——

比如,当我要从家中前往电影院时,大脑会记起前往电影院路途上的重要标志物:从家里出门直走,经过某银行大楼后右拐,再经过某商场左拐就到了。

野生原鸽记忆路线的方式也是如此:从觅食点沿着小河前进,经过一片桦树林后向旁边的山上飞就可以归巢。

在这些寻路过程中,银行大楼、商场和小河、桦树林都起到地标的作用,这种导航方式也被统称为“地文导航”。

通过典型的建筑物和路标等来认路,就是所谓的“地文导航”

当然,地文导航的方式并不仅仅适用于这种短距离的导航,许多候鸟动辄几千公里的迁徙路程一样是以这样简单的方式实现的。

每年全球数以亿计的候鸟迁徙,大多按照8~9条固定的迁徙路线(Flyway)进行,其中途经我国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最能体现出地文导航的重要性。

此图中标出了全球候鸟迁徙的8条路线

以沿着这条线路迁徙的黑尾塍鹬为例,当它们从西伯利亚飞入我国境内后,总是会途经吉林省向海湿地,而后飞向天津北大港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江苏盐城湿地,然后沿着东南沿海一路飞向台湾澎湖。

这些重要湿地和海岸线不仅给黑尾塍鹬标定了路线,也往往成为它们歇脚补给的驿站。

它们长达一万公里的迁徙之旅,实际上是由无数个驿站间的短途旅行串联而成的。

黑尾塍鹬又名黑尾鹬,为鹬科塍鹬属的鸟类

人类使用地文导航,甚至可以取得比候鸟更辉煌的成就。

我们远途行驶所用的道路,其实就是一种串联起出发点和目的地的路标,而道路旁边的指示牌,更是可以方便地指明目的地的方位,这种使用外界资源来界定路标的方式显然比候鸟更为高效。

除了人类之外,一种小型啮齿类动物——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居然也掌握了这门诀窍。

研究者发现,当小林姬鼠前往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觅食的时候,它们总是会在途中摆放上一些颜色鲜亮的树叶、或造型独特的木条,由这些标志物串联起的“高速公路”,就是它们归家的保障。

小林姬鼠为鼠科姬鼠属的动物,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非等地区

从目前的记录来看,信鸽返巢的距离自然不能和黑尾塍鹬相比,在被主人携带着前往放飞点的过程中,它显然也没有机会像小林姬鼠一样留下记号。

但它们却也可以在几百公里之外返回家中,甚至创造出不亚于候鸟的奇迹:目前的信鸽返巢世界纪录是由我国浙江苍南的一只信鸽保持的,它在2005年从新疆飞回浙江,航程达到了惊人的4300公里。

这就是令达尔文也困惑不解的谜团了。

是磁场,指引信鸽返巢吗?

遗憾的是,1882年,达尔文与世长辞,其一生揭开了许多自然界的谜团,但信鸽的神秘却一直未曾参透。

巧合的是,正是在这一年,法国人Camille Viguier把研究的视线聚焦在信鸽身上。

他指出,信鸽远途归巢的行为无疑表明这种鸟类拥有一种绘制地图的能力,当主人把它们从家中带往放飞地点的路上,它们就在默默地绘制一幅地图,而这幅地图的绘制方式应该与地磁场有关。

Viguier的推测其实来自于人类自己的经验。

当没有现代导航技术之前,人类前往一些完全陌生又没有标志物的区域(比如沙漠、大洋)是非常危险的,为了给自己留一条返程的路径,人们往往会记录方向、距离等重要参数。

这些简单的参数就可以形成最基本的地图,我国古代的渔民所使用的《更路薄》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我国海南发现的《立东海更路》上,就有关于前往西沙海域的记载:“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使到十二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潭门港位于海南岛东部,是琼海最大的港口

大潭就是今天海南的琼海潭门港,“东海”即西沙海域。就是说从潭门港出发,往东南方向行驶了12个更(一更60里),就可以到达西沙群岛海域。

按照这个逻辑,被主人装在笼中的信鸽,也可能从出门的一刻就开始记录自身的运动轨迹。

但在Viguier看来,信鸽的“绘图方式”可能远比人类更高级——它们或许可以直接测量起飞地点和家的磁场差异,并由此定位出两者之间的方向。

Viguier的磁场论在此后的许多年里备受追捧,并得到了许多实验的辅证:

在对20羽信鸽进行的磁干扰测试中,将其中的10只翅膀上绑上小磁铁,另外10只绑上同样重量的铜片,从一个地点放飞后,带有铜片的鸽子中有8只在2天内返回,带有磁铁的鸽子只有1只在4天后返回。

另有解剖学的研究表明,鸽子上颌有许多富含铁的晶胞,这被认为是它们感受磁场的重要器官。

但“磁场论”也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其最大的软肋就是地磁场并不稳定。

当我们仔细观察指南针时,总能发现指针并不是正南正北的。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磁北极点的变化,指南针并不指向正北

自从1831年人类第一次发现地磁北极点之后,就立刻发现了每年的磁北极点都在变化,从1831年到1904年,短短73年间,地磁北极就移动了50公里,而这种移动在1975年之后更是大大增速,现在每年的移动更是超过40公里。

更严重的是,地磁场还会发生反转,有学者认为,这种反转大概5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

而鸽子上颌的晶胞,也在2012年的研究中被证明只是一些富含铁的巨噬细胞,这种免疫细胞不太可能和导航产生联系。

如此看来,磁场应当是鸽子导航中的一种因素,但绝非鸽子导航奥秘的全部。

或者是光,引导信鸽回家?

随后,人们联想到自然界中另一种常见的导航参照物——光。

在蜜蜂、飞蛾等昆虫身上,光都是用来指引方向的重要参数。

白天的太阳光被空气中的大气粒子和尘埃散射后,会形成一定的偏振特性,而昆虫的复眼能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偏振光,借以判断自己距离巢穴的方位和距离。

蜜蜂就是典型的靠光来指引方向的昆虫之一

夜晚飞行的昆虫更是将星光、月光作为引路的明灯。我们常说的飞蛾扑火,其实也是对于这种现象的一种误读——

夜间飞行的昆虫会时刻观察自己的飞行路线与星光的角度,如果一直按照这个角度飞行,就可以飞出一条最省力的直线。

但人类的火光和灯光距离昆虫太近,并不能被视作像月光那样的平行光源,而是以灯泡为中心呈现发散状。被人造灯光干扰的昆虫依然按照一定的夹角朝着灯光飞行的话,就很容易飞出一条等夹角的螺旋线,最终越来越靠近灯光,变成飞蛾扑火。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昆虫并不是因为喜欢光亮而飞向灯泡,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早就直勾勾地朝着月亮越飞越高了。

夜间飞行的昆虫,会变成“飞蛾扑火”的原因,正如图所示

当然,鸟类的眼睛和昆虫不同,它们是否能察觉到偏振光还有待商榷,但的确有许多鸟可以利用阳光来导航。

在将帝企鹅带到茫茫冰原上释放后,在阳光充沛的天气下,它们总是可以笔直地返回巢穴区域。

而一旦遇到阴天,它们就会到处乱走或干脆停滞不前,等待天晴后又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利用“光”来进行导航返回巢穴的帝企鹅

不过,星辰光线导航还有一个重大的难点——无论是白天的阳光还是晚上的星光,它们都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不断移动。

想要依靠光线给自己定位,必须要有一套准确的生物钟系统,并由此来准确地计算出此时的星光所代表的方向。

更何况,星辰光线还要受到天气的影响,但即便是在阴天,许多信鸽依然可以成功返航,显然,星辰光线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那,难道是来自家乡的味道?

嗅觉是另一种生物界常见的导航手段。

生活在北美河流中的美洲鳗鲡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河鳗(日本鳗鲡)的近亲,作为一种洄游鱼类,它们总是要返回到大西洋腹地的百慕大海域繁殖。

其洄游距离常常达到5000公里,而指引它们回到繁殖地的,正是“家乡的味道”。

现有的研究表明,美洲鳗鲡在进入海洋后,就可以嗅到百慕大地区特有的味觉信息,沿着这股特殊的味道,它们逆着洋流南下,最终来到百慕大。

靠嗅觉回到河流进行繁殖的鲑鱼:我这大鼻子可不是白长的

回到河流繁殖的鲑鱼也拥有同样的能力,一些鲑鱼甚至可以分辨出家乡河流中不同支流的味道区别。

而在对信鸽的实验中:

将48只鸽子进行手术后释放,其中的半数只保留嗅觉神经,另外半数只有三叉神经(被认为与磁场有关),结果表明,拥有嗅觉神经的鸽子返回巢穴的能力更强。

那么,信鸽究竟是依靠哪种方式来导航的呢?

非常遗憾,达尔文的困惑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而从信鸽超凡的导航能力来看,它们可能拥有以上的所有能力——近距离的放飞时,它也会如同野生祖先一样依靠目视寻找标志物导航;当来到陌生环境后,磁场、光线和味道相辅相成,让信鸽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

这则故事难免让我们感慨。

人类驯化信鸽的历史悠久,而且至少在4000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其归巢的能力传递信息。

然而当今天的“飞鸽传书”已经被更先进的通讯设施所替代后,我们居然还没能探明这种古老的通讯方式背后的奥秘。

但这,正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现状。

当我们愈发自大地认为自己成为万物的灵长、地球的主宰时,不妨抬头看看翱翔的信鸽。

它或许会提醒我们,应当对自然的无穷保持好奇,应当对造物的精妙心存敬畏。

文章 | 流浪 / 动物科普作者

编辑 | 扬羽

・・・・・

深度科普文章撰写不易,

若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喜欢就请转朋友圈吧~

References:

[1] Roswiyha Wiltschko. Avian navigation: from historical to modern

concepts. Animal Behaviour[J],2003,65:257- 272

[2] Kam Keung- Lau. An edge- dection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pigeon

navigation[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06,239(1):71- 78

[3] B. Traxler. Polymorphic DNA microsatellites in the domestic pigeon,

columba livia var.domestica[J]. Molecular Ecology,2000,9:365- 378

[4] Andrzej Dybus. PCR- RFLPs within the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 gene of the domestic pigeon (columba livia var.domestica) [J].

Journal Applied Genetic,2002,43 (4): 501- 504 P&P

・・・・・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