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戚序本

《红楼梦》之戚序本

戚序本,全名为“戚蓼生序本”,简称戚序本或戚本,是《红楼梦》早期的一个抄本,原由乾隆进士德清戚蓼生所藏并序,故称“戚序本”。

一、历史沿革

戚蓼生(1730—1792),字念功,号晓堂、晓塘,浙江湖州德清县人。戚蓼生,生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三十四年(1769)中进士,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京做官,由刑部主事迁升郎中;乾隆四十七年出任江西南康府知府,甫到任,旋升福建盐法道(注意,这与林如海的任职有些相似)。乾隆五十六年再升为福建按察使。五十七年(1792)冬卒于任上。他一生为人洒脱,不修边幅,喝酒后喜欢乱骂人,但办事能力强,是个干员。史料上说他办公桌上从不堆积公文,最后因劳累死于官邸。

戚序本先是传到立松轩手里,被立松轩等人添加了侧批、回前总评、回后总评。后来又被传抄,形成很多本大同小异的过录本,蒙府本、戚沪本、戚宁本都是其中之一。戚沪本于清末光绪年间为桐城人张开模获得(故又称戚张本)。辗转被俞明震收藏,后经俞明震赠给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1911年至1912年,狄葆贤对其进行照相石印,并予以出版,题《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一般将其称之为“有正大字本”。这是第一种正式印刷出版的脂评本系统的《红楼梦》。1920年用大字本剪贴缩印了一种“小字本”。戚沪本原传已毁于兵火,但1975年上海古籍书店发现了其上半部1至40回。现存于上海,故称为“戚沪本”。后南京又发现一种带有戚蓼生序的古抄本,八十回全,称为“戚宁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所以又称为“南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据有正石印大字本影印出版,改题《戚蓼生序本石头记》,1988年又重印一次。2011年据南图本影印出版。

戚蓼生一生爱书。早年都中任职期间,购得曹雪芹八十回本《石头记》早期抄本,大为赞叹,书序一篇,对《石头记》的写作艺术推崇备至。最可贵的是,他不主张写续书,认为不全也无妨,其见解多为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所赞赏。戚序用“一喉二歌”来形容书中高明写法,以致红学家公认他是为数不多的读懂了红楼的人。戚蓼生在序中写道,“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此处提到的“一喉二歌”是指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同时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以此比喻《红楼梦》的“一史两写”。说明戚蓼生是真的看懂此书了。序中还说“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而这个史应不是什么曹家的被抄家史,更不是什么曹雪芹与情人毒杀雍正的荒诞段子。后人按照戚蓼生序言的引导,慢慢体会出曹雪芹在创作此书的时候面临的政治压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谈情说爱的故事之中——这是满清文字狱高压下逼出来的奇葩。二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只痴迷于此书表面好看的故事(贾家、假),但实际上其背面隐写的故事(甄家、真)更精彩!

戚蓼生这个人。一辈子读书做官,忙于(也死于)事务,恐怕他自己万没想到,让他名传后世的却不是他正三品、副省级高位,也不是与伍拉纳这个贪官镇压农民起义那点儿事儿,而是他在一部“闲书”上“信手”写的一篇小文章(戚序)。

二、主要版本和出版物

1、有正“大字本”

上海有正书局1911至1912年出版,据“戚沪本”照相石印,题为《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八十回全,前四十回帖加了书局老板狄葆贤的眉批。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印社、学生书局(台湾)、广文书局(台北)、线装书局影印本,题作《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故有正本也称“戚序本”。有正本是一部经过精心整理的脂评本,随改动较多,但主要是查漏补缺,润色词句,与有意篡改有别。

2、有正“小字本”

1920年,用大字本剪贴缩印了一种“小字本”,小字本又于1027年再版。四十一至四十八回又加上后人批注。有艺文书局(台北)影印本。

戚宁本,又称“宁本”、“南图本”、“泽存本(泽存书库藏本)”或“脂宁本”。即南京图书馆藏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存八十回。属脂评系统的抄本。有正本对“戚序本”贴改处,“戚宁本”均同“戚沪本”原貌。八十回全,藏南京图书馆。

3、戚沪本

有正书局据以石印的底本,过去一直说是毁于兵火,但1975年上海古籍书店发现了十册(前四十回)。 故称“戚沪本”。现存于上海,故称为“戚沪本”。在已发现的上半部中,有些地方还保留有狄葆贤贴条修改的痕迹,所以,可以证明它确实是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的底本。由于有正书局据此本石印时,个别地方有贴改,而且还用贴条加上眉批,因此,底本与印本之间也有小差异。由于这个本子钤有几方张开模的印章,一度系张氏收藏,故称此本为戚张本。书口中缝从上至下题《石头记》、卷×、×回及每回页码,以十回为一卷。第一册卷首有署“德清戚蓼生晓堂氏”的石头记序,其后为八十回目录和正文。全书用乌丝栏木板水印连史纸抄写,每页九行,行二十字。除第六十七回外,有另页抄写的回前后总评(第一二回回前总评误入正文),正文内有双行批注,无旁批和眉批。抄写年代约在乾隆末期。抄本上有张开模的印章六处,印文为“桐城张氏珍藏”、“桐城守诠子珍藏印”、“翁珠室”、“狼藉画眉”等。现藏上海图书馆

4、戚宁本

戚宁本,又称“宁本”、“南图本”、“泽存本(泽存书库藏本)”或“脂宁本”。即南京图书馆藏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本子的面貌文字大同于张本,可能系张本的过录本。但这个本子与其他戚序本亦有小异。存八十回。属脂评系统的抄本。有正本对“戚序本”贴改处,“戚宁本”均同“戚沪本”原貌。八十回全,藏南京图书馆。

戚沪本、戚宁本应是姐妹本的关系(实在无确凿证据佐证两本系父子或母子关系),它们和蒙府本都是当初那个由戚蓼生整理并作序,又被立松轩等人添加了侧批和总评的清代乾隆抄本的后裔。因戚序本所属的四个本子,差异极小,来历又一致,可以看作是一种版本。所以有时提到各本,在行文中用“戚序本”这个总名来合指它们。有时戚本也专指有正本。有些本子,虽然没有戚序,但抄写形式、文字特征与戚本相似,也划入戚本的范围。戚序本字迹工整,清楚有条,便于阅读,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脂评系统的流传本。它整理的底本可能不止一种,因此别本残缺之处,皆已补齐。汇集的批语也比较多,有不少是他本所缺的,如第四回回前,批者“请君著眼护官符”一诗,即此本独有。此外,在正文、回目上,也时有特色,值得研究。鲁迅在《中国小说战史略》有关章节中所引的前八十回文字,全用此本,而不取高鄂本。周汝昌先生在他的《红楼小讲》第一讲“《石头记》与《红楼梦》”里提到“戚序本”时说:“清末民初,上海有正书局石印了一部‘戚序本’,却无人知重,只有鲁迅先生作《中国小说史略》时引文都采用此本。可见先生识力之高。这就是说,当别人见了这个八十回本的印行还在疑疑惑惑、糊糊涂涂的时候,先生一看就明白这才是较为接近曹雪芹原文的一个本子。先生是一贯反对过去那种乱改他人著作的歪风劣行的,当然即取‘戚本’作为引文的依据。这一点过去并不为人注意,我们却应好好地思索一下其中的道理。”

三、版本缺点

此本的缺点,是经过整理后,文字不免有改动和失真之处,批语也有不少移动位置,比如把眉批、旁批都改成了双行夹批或回前回后批,并删去了原署的年月、名号,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书是过录戚氏原藏之精钞旧本,虽然楷书整齐,但看来抄手的语文水平不高,音讹形误的错别字也有时所见。

2019年10月6日赵建元收集整理於江城。感谢关注、收藏、批评、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