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是他乡还是故乡?

你可能因恨而停止

但绝对因爱而漂泊

即使人不漂泊

心也将随着你的爱

漂泊

漂泊

漂泊

漂泊

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刘墉


读刘墉,从《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开始。那时还不懂什么是诗和远方,看到的只是生活和苟且,我爱跟所有人讲:我绝不会困死在这里,就算居无定所,我也宁愿在外面漂泊!从此,那个带有年少冲劲儿和近于乌托邦的誓言,一直鼓动着我不安分的心走向远方。

高二那年,我带着一种无比向往Eillis故事的感情看完了《布鲁克林》,其实故事并不复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飞速发展的黄金期,纽约更是吸引着许多异乡人置身于这方热土。同样,主人公Eillis,一个在爱尔兰小镇生活,工作前景渺茫的姑娘,为了追寻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毅然舍下亲人,只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位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追寻新生活。

和故乡之间欲说还休的故事一直都是影视作品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只要有人口的流动,就有乡愁的流动。所以影片前半部分,看到Eillis对于爱尔兰小镇故乡的思念时,现在同是异乡人的我感同身受。放心不下这些,我又把这部以乡思为主旋律的电影看了一遍。

看到最后,我想Eillis之所以要逃离故土,不仅是因为凯丽的尖酸刻薄、小镇的市井,还有一部分我觉得是对故土的恨。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既是这道理。这也是引发我内心共鸣的原因之一。

记得还是在高中时代,我总爱跟人讨论说,以后去哪去哪?手舞足蹈地指着地图上一个个斑点大小的城市地名。现在看来,我觉得当时近乎可笑的构想好似一个乌托邦的笑话。不过,前面我也说过,我不想困于故土,就算居无定所,我也会毅然选择漂泊。这么些年我看够了故乡的生活百态,也受够了故乡的一成不变,也愈加讨厌故乡的人情世故…话讲至此,我不得不提到去年归于故乡时,难掩的失落:原来变化的只是时间,当初那些你熟悉的人或物还是一样会给你带来一种可怕的陌生感。这也让我不由想到Eillis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

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

是这样的,我从那个正是叛逆的年月里满心想的只是对于故乡的恨,一味想逃离、想奔向我心中的《布鲁克林》。时间在流失,转眼又是新的一年快要来了,无意间翻看到所有关于故乡的照片时,我又深陷思念的漩涡难以自拔。故事回到高三毕业的那段岁月,在填高考志愿时,回头想到那会儿指着地图发出美好臆想的我还真是可笑。面临抉择,面临分别时,哪里是故乡哪里是远方呢?当时的我不知所措,这期间肯定有不舍也有不甘愿。可当时不问世事的我已然撇下了那个早已烂熟于心的故乡。

至少我在现在这么认为,远方就是流浪,直到背井离乡的时候,才发现你狠心抛下的是故土,是过去,是怒其不争的愤恨。在他乡,可以切断与过去的一切联系,毫无负担地奋力前行。虽然孤独寂寥,但却是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它不评判你的出身,不八卦你的家世,不打听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你可以公平地与任何人竞争,你撒下的血汗都会在你打拼的天地里得到印证。然后你会发现,这种孤立无援的孤独感,其实可以成为一种极致享受。但是马上面临毕业的我,很难将这孤独当成一种享受,回过头来,我发现我是一个到哪儿都安定不下来的寄居者。正如严歌苓在《寄居者》描写May的内心独白那样:“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单。我是个在哪里都融化不了的个体,我是个永远的、彻底的寄居者…”始终在我向往的《布鲁克林》与故乡间做徘徊。

我想把故事引子追溯到奶奶那一辈上,于这个中秋时令,我听到姑奶奶给我讲述了一个关于她们那代人对于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在那个积贫交困、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远离故土该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但年轻的好处就是有那么一种冲劲儿,一种敢于追求理想的胆识。于是姑奶奶随当兵的姑爷爷一同转战西北,相继成为工厂工人…可那是她们的过往,并不是我想谈的,时间过后的四五十年,她们二老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故土难离,每年初春不管路途又多远,也要舟车劳顿归于故土;一个却不愿归于她早已撇弃的故土,满心谈到的只是她对于故乡最初的美好记忆。可不断流失的岁月终将难以掩盖姑奶奶对故乡的眷念,她越是提及,则越是感慨,但我难以理解姑奶奶为什么愿意撇下那个给她留下美好记忆的故乡。直到那天她讲的一席话,我至今感同身受,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概是我下面要讲的这个意思:故乡在你思乡的时候是美好的,可是当你近距离地跟它接触,发现它还是以前的样子,无法忍的那些地方仍然依旧…于是乎,我开始变得慢慢理解她们那一代人的无奈。

恰恰相反的是,我觉得姑爷爷在故乡和他乡之间很苟合,可以自由的在两者间来来回回。他愿意初春归于故乡,晚秋回于他乡,在两者间都不过多的加以留念。归于故乡,我想他老人家感怀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在盛夏,故乡还是五六点的时辰,他大可早起溜一圈回来,在自家院落,倚一把摇椅,捧一杯凉茶,在树梢下摇摇晃晃享受一早的闲适。

听完姑奶奶带给我的故事,我难免不心生困惑,如今即将面临她们年轻时的抉择时我不得不处于两难的境地,还是说如《布鲁克林》故事最后所折射出的那样?他乡与故乡与否,全然在于我们自己?我想把故事推到父辈的昨天,他们也是大时代背景下东奔西走的一群人,几十年过去了,我看他们还是故土难离,

在不断往返于他乡与故乡之间时,故乡那弥漫于空气中熟悉的味道至始至终都难以抹除他们对故乡的熟识,再怎么变也只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又是一个难以入眠的漫漫长夜,我怀着对故乡的无限感怀写下这篇叫之影评亦或是杂谈的文章。在向往他乡的路上,哪里又才是我的《布鲁克林》呢?

说过头,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故乡娓娓道来的情书:“虽然我选择离开你,但我从未忘记你。我的每一步都有你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亦没有我。我之所以能义无反顾地离开,是你给我力量。无论我走到何处,我都是你的延续。我让你变得更好…”

看看这部电影吧,会让你的思乡情不至于那么冲动而悲伤。因为生活,终将继续。


2019.09.16晚

阿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