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知识】冷风袭来,古人怎么“皮”一下?

图片来源:freep

时值深秋,天气真是一天比一天冷,最近夜间的最低气温已经降到了个位数。瑟瑟发抖的你,有没有打算穿上秋裤?

除了秋裤,一件皮衣也是过冬必不可少的。

皮衣,顾名思义就是把动物的皮做成人能穿的衣服,但是动物的皮质感较硬,穿着不舒服,所以还要经过一个鞣制的过程。

鞣制就是让可以作为鞣剂的材料与皮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让皮变软。现代的皮革制造,主要利用铬离子改变皮子中蛋白的性质,使生皮变柔软。

现代化的鞣制设备

图片来自:http://fjzpzy.com/images_4.html

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制作皮衣的呢?

植鞣法:喝剩的茶水不许倒!

“植鞣”顾名思义是利用植物来使兽皮变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的枝叶或皮可以做到,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茶叶。

茶叶经过沸水煮熟后,里面的单宁酸就会渗出到水中。待水温下降后把兽皮放在其中,让水里的单宁酸渗透到皮中,跟里面的胶原蛋白结合,泡到皮变软后再揉搓就能得到皮革。

除了茶叶,杨梅、落叶松等树木也是常用的植鞣材料。总之,喝剩的茶水不要浪费!

口鞣法:唾液来帮忙

茶叶虽然常见,但也不是到处都有。相比来说,唾液却是随时可用。

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发现了唾液具有让皮子变软的功能。生硬的兽皮被放到口中后,里面的胶原蛋白会在唾液中的蛋白酶的催化以及口腔热度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再加上牙齿啃咬的作用(硬东西咀嚼后会变软),就能完成兽皮的鞣制了。

水鞣法:用的不光是水

唾液虽然人人都有,但一口口地咬也实在是……

后来古人发现,不如直接泡在水里。水中富含的金属离子渗入皮下,也会让生皮中的胶原蛋白缝隙变大,从而达到鞣制的效果。如果附近没有水源,那也不用着急,动物自身的血液和尿液同样是另类的“水”,盛放在一个大的盆中就可以作为天然的鞣制原料,只是最后的味道……

油鞣法:脑浆脂肪全有用

古代打猎不容易,每一只猎物都要充分利用。除了血,动物的脂肪和脑浆同样具备鞣制的功能……

将脑浆和脂肪撒在刚刚经过简单烘烤的皮子上,里面的油脂会在炭火余温的影响下逐渐渗出,油脂中的分子进入皮下胶原蛋白的缝隙,改变其性质。

除了涂抹均匀,揉搓时间的长短同样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由于烘烤的原因,皮子多少还会有些硬感,通常需要揉搓好几个小时才能彻底柔软。最后还要用清水再洗一遍,去除残留在皮上的脑浆和脂肪。

烟熏法:与火距离要适中

除了油鞣,另一个需要用到火的鞣制方法是“烟熏法”。

不,鸭子皮不能穿!

首先点燃篝火燃烧一段时间,等到烟灰足够多后,再将兽皮绑到木框或竹条上,拿到篝火附近熏烤。此方法要特别注意兽皮和篝火的距离,太近,容易烤焦皮毛;太远,无法充分排除皮中的水分,达到鞣制的目的。此外,为了能够笼烟,篝火最好在炉灶里燃烧。

总之,经过一番折腾,古人也有皮衣穿了!

(来自中国气象科普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