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李家刚谈矫形发展肢体功能重建跨学科发展的绝佳契机

李家刚

李家刚,合肥康华康复医院骨外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中华康复医学会脊柱非融合学组委员、安徽省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擅长脊柱外科,包括脊柱创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退行性脊柱疾病治疗以及骨病专业各种先天、继发性畸形,骨关节炎症,肿瘤及畸形等骨疾病的诊断治疗。 精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人工关节翻修术、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SPR手术等。

问:李院长,您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已经30年了。从经验上判断,您认为骨科中哪一种疾病最复杂?哪一个亚专科技术水平要求更高?

李:总的来说是各有所长,不管是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还是手足显微外科,都需要扎实的功底,只是技术侧重点不一样。而我们业界公认的学术制高点,无疑是矫形外科。有人曾经把它称为骨科技术中的皇冠明珠,并不夸张。骨科医生中能够掌握矫形技术精髓的确实太少了。也正因为这一点,引发了我对矫形技术的不断探索,一转眼就是十几年。

问:据我了解,矫形外科原本是骨科中的分支,但后来逐渐独立发展起来。过去感觉属于“冷门”,最近几年好像越来越热,这是为什么?

李:矫形外科的对象是肢体畸形、缺损,包括小儿麻痹和脑瘫后遗症,以及广大的肢体残疾人群。为他们服务,不仅专业水平要求高,而且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这个领域的梯队建设一直跟不上,导致专业发展迟缓。但社会的发展对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界有义务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肢体残疾人群日益增长的健康预期。同时,医学昌明,日新月异,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球共享,为矫形外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李家刚

问:最近康华康复医院引进了伊里扎洛夫外固定矫形技术,业界普遍认为这是省内医疗系统的一件大事。引进这项技术,对专科建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伊里扎洛夫在上世纪60年代发现并总结的“张力-应力”法则,已经纳入世界权威骨科教程。通过牵拉反向刺激生长长出的新骨,完全是自然的细胞裂变。长出的骨头是自己的,治疗理念从“人工替代”上升到“自然重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过去的医学难题,例如骨髓炎、骨不连、骨缺损等等,通过这种外固定手术,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到目前为止,伊里扎洛夫技术已经惠及全球数百万肢体残疾者,使他们正常融入社会。康华康复医院经过认真考察,决定大力推广,造福江淮地区的残疾人群。

问: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到现在才引进?

李:制约矫形外科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很复杂。伊里扎洛夫技术诞生于冷战时代的苏联,80才年代传入西方,也是一波三折。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三甲医院的主要精力还是应对常见病多发病,例如把床位周转率作为考核指标,外固定手术需要配套的康复流程,耗工耗时,从医院的角度考量,效率太低。对矫形医生而言,不仅需要娴熟的骨科技术,还要准确把握神经、血管、软组织,调动整个人体机能。特别体现医生的系统思维和动态思维能力,没有点儿悟性,肯定驾驭不了。技术要落地,人才稀缺是大问题。

问:康华康复医院凭借什么样的优势来突破这种瓶颈?

李:康华医院自身的定位就是骨病康复、儿童康复、重症康复。伊里扎洛夫技术所需要的康复硬件,包括器械、设备、场地和环境,都符合标准。我们的康复师团队接受的是世界康复医学的前沿成果,系统化、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与手术路径相辅相成,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和国内的顶级矫形专家多次合作,我的助手们也都操作过复杂的矫形手术,实战经验没有问题。多学科联合会诊是康华的发展战略,我们具备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和成熟机制。而跨学科的交叉联合恰恰是矫形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有信心把握好这次机遇,推动肢体残疾人的整体康复水平,创造更多的人间奇迹。

问:中国有2400万肢体残疾者,先天性四肢畸形的婴幼儿每年以4万多名的数量增加,这个数字让人想一想都觉得沉重。衷心希望能够随着矫形外科的发展为之改观。

李:每个肢体残疾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辛酸史。过去,民政部门和残联组织,可支配调动的资源有限,只能为残疾人提供改善型和补救型的基本服务,与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社会、融入社会仍然存在一定距离。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投入,通过精准的治疗手段一次性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命运,解放家庭,已经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医院引进伊里扎洛夫技术,也是大势所趋。这项技术带给残疾人的是福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职业上的快乐,因为它解放了医生的想象力。正如我国著名矫形外科专家秦泗河教授所言:伊里扎洛夫技术是骨科医生的一把金钥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