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草书“无意于佳乃佳”?试论苏轼此句背后的隐藏属性

苏轼《评草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苏轼认为,写草书的时候别总想着“我要写好”,才能真正地写好。比如他自己就常常喜欢放飞自我,在快速的草书书写过程中创造出不同于古人的“新意”。

言辞间颇有些洋洋自得,说得人心里痒痒。尤其是第一句“无意于佳乃佳”,好像等于你啥都不用做,只做最真的自己,就能把草书写好。看起来性价比出奇地高啊!

尤其是刚刚接触草书的人,很容易被这种简单直接又效果明显的方法论吸引。但墨墨经过一番思考,发现这不过是东坡先生给草书初学者们熬制的一碗“毒鸡汤”。

不信?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有意”与“无意”这两种状态,所写出书法作品的差别。进而就有机会看清苏轼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背后的隐藏属性。

四位书家的两种状态

1、苏轼

苏轼《书黄泥坂词后》:余在黄州,大醉中作此词,小儿辈藏去稿,醒后不复见也。前夜与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夜坐。三客翻倒几案,搜索箧笥,偶得之,字半不可读,以意寻究,乃得其全。文潜喜甚,手录一本遗余,持一兀本去。明日得王晋卿书,云:“吾日夕购子书不厌,近又以三缣博两纸。子有近书,当稍以遗我,毋多费我绢也。”乃用澄心堂纸、李承晏墨书此遗之。

在黄州,东坡酒醉之余写了首《黄泥坂词》,被家人收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才和朋友们翻箱倒柜地找到这首词的草稿,却有一半字读不出来,联系上下文好好思寻一番才能够完整地将全词复原。张文潜看了喜欢得很,抄了一份留给苏轼,自己把原本带走了。第二天王晋卿却写来一份“抗议信”:我这么喜欢你的书法作品,前段时间又花了大价钱才买了两小张,你有了新作品,就记得稍给我点,别让我再多花钱了!苏轼看了定是开怀大笑,于是特意用澄心堂纸和李承晏墨写了一份送给王晋卿。

苏轼《黄泥坂词》

《郁孤台法帖》中存有的这份《黄泥坂词》刻本,字迹规整,毫无涂改痕迹,很可能就是以写给王晋卿的那份作为底本刻成的。遗憾的是,张文潜拿走的那份“草稿”已不知所踪,不过以“字半不可读,以意寻究,乃得其全”的特点来看,可以用现存的一份诗稿来进行类似的想象:

苏轼《定慧院月夜偶出诗稿》

进行诗词创作时的草稿,显然符合了“无意”的标准。作者的心思都集中在文学艺术之上,笔墨只是用于记录的辅助工具,笔迹随着语句的调整而加减、转移,形成了稍显杂乱的面貌。

要说苏轼的草稿写得怎么样,刘克庄的这段话很有借鉴意义:

或疑此卷涂抹多而点画拙,似非公书。夫六十老人词头,夜下揽衣呼烛,顷刻成章,岂暇求工于字画乎?公固云:“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则此卷乃真迹无可疑也。

刘克庄在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他在鉴别苏轼的一张草稿时,认为正是因为“涂抹多而点画拙”才是真迹无疑。我们再来细看苏轼草稿中的用笔结字,所展现的气韵、使转的流畅、变化的多样都打了些折扣,并没有达到“佳作”的级别。

而纵观苏轼的传世作品,我们不难留意到,被公认为经典的往往都是刻意用好纸好墨书写出的诗文,而随意写出的草稿、手札则在艺术层面稍逊一筹,甚至因为点画粗糙而被怀疑是否真迹。

2、任询

元好问《跋龙岩书柳子厚独觉一诗》:龙岩此卷大字,学东坡而稍有敛束,故步仍在。末后四行二十二字,如行云流水,自有奇趣。唯其在有意无意之间,故如出两手耳。

“龙岩”是金初书法家任询的号,元好问在他的一幅大字作品之后评价:前半部分可以效仿苏东坡,所以稍稍有些收敛,保持了前人的笔法状态;而最后四行却如行云流水,有一番奇特的趣味前后两部分由于“有意”和“无意”的差别,虽然在质量上没有分出高下,但造成了“如出两手”的效果。

任询《韩愈秋怀诗》局部

3、李煜

黄庭坚《跋李后主书》:观江南李主手改表草,笔力不减柳诚悬,乃知今世石刻曾不得其仿佛。余尝见李主《与徐铉书》数纸,自论其文章,笔法政如此,但歩骤太露,精神不及此数字笔意深稳。盖刻意与率尔为之,工拙便相悬也。

黄庭坚看南唐后主李煜的批改奏折时潦草的书法手迹,认为其笔法深沉稳健,不比柳公权差。但又看到他正儿八经跟徐铉讨论文章的几张字迹,觉得太过刻意钻营,反而失去了精神。

此番评价显然是认为李后主“有意”所呈现出的作品要明显劣于“无意”的书写状态所挥发出的精神气度。

李煜《入国知教帖》

4、虞世南

欧阳修《千文后虞世南书》:右虞世南所书,言不成文,乃信笔偶然尔。其字画精妙,平生所书碑刻多矣,皆莫及也。岂矜持与不用意便有优劣也。

虞世南一个“信笔偶然”的手迹,其中字词甚至连不成句子,却在精妙程度上被欧阳修认为胜过了他所写的众多碑刻作品。说明虞世南在“不用意”之下所呈现的作品,更大程度上发挥出了自身对于书法的理解,而不是困于书写碑文时对既成之法的矜持。

“无意于佳乃佳”的隐藏属性

1、 一个条件:技巧成为本能

“想要写好”与“随便写写”的比拼,在以上几位书家的尝试中,各有胜负。这个结论来自历史的大浪淘沙与无数后人的评说。也不难看出,评价一件书法作品“佳不佳”,看的还是我们熟悉的两个维度:天然与工夫。

“无意”就是放大了天然的比重。但不管如何放大,从工夫中所获取的技巧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说,想要做到所谓的“无意于佳乃佳”,只有一个出路就是:使技巧成为本能。

本能,就是不经过思考,在无意中释放技巧,将尽可能多的“意”留给气韵、留给意境、留给自由。

多么使人向往的描述,可惜的是,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2、 一个悖论:忘记“白色鳄鱼”

显然,在书写的过程中执着于追求“无意”的人,做不到真正的“无意”。就像知道挖到宝藏的秘诀是不要想到“白色鳄鱼”的人,已注定一无所获。若是在学书之路上听信了东坡的教导,追求“无意”的书写状态,反而忽略了技法的养成,结果也就是自己在书写过程中寻个开心,却无法有什么长进,更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

但这并不代表“无意”是一个无用的概念。

3、一个真相:最好用于赞誉,而非自我要求

既然很难要求自己“无意”,就不如拿它来看看别人。

“无意”代表了一种自由的状态,说的不仅是创作过程,更是作品完成后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上述四位书家的例子,无一不是通过他人的品评来体现出作品中“有意”与“无意”之差别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概念,既通俗易懂又意涵深远。“无意于佳乃佳”更适合用于作品完成后的品评,却难以当做创作之前的自我要求。

墨墨小结:

不论是名垂青史的高名大家,还是初学草书的苦情小白,刻意书写与日常随笔都差距甚远。

尤其是作为草书初学者,根本无法将技巧融汇成为“本能”,更无法心心念念于“无意于佳乃佳”的同时创作出“无意且佳”的作品,同时也难以用这个标准去评价别人的作品。

因此,对于草书初学者来说,“无意于佳乃佳”也就成为了一碗真正的毒鸡汤,好看,好听,却很难喝。

关注@墨墨观史 ,一起深入书法世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