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沉迷游戏魂不守舍,妈妈不打不骂,陪他疯玩游戏戒瘾后变学霸

今天,#游戏咸谈#的青云文章《这个游戏好玩吗:《植物大战僵尸》——美好的回忆,永远的经典》,深深吸引了我。

十年前,我和我的全家——老公、老爸、公公都酷爱这款游戏。用通宵达旦来形容我们的痴迷程度,毫不为过。

我的女儿出生后,也因为耳濡目染迷上了植物大战僵尸,除了每天用pad修炼,绘本也是成套的入。她带去幼儿园分享美德故事,也是植物大战僵尸的主题,以至于她闺蜜的爸爸向我抱怨,孩子回家问她“僵尸是什么”,怎么能让孩子看这种东西。

那时,我还是个不怎么懂得教育孩子的母亲,所以,丝毫没有女儿沉迷游戏的焦虑。但后来,儿子长大了,我的焦虑如洪水般的来了。

孩子沉迷游戏有多可怕

前年,儿子发现了书架上的《植物大战僵尸》,如获至宝的整日翻阅,带到幼儿园也是备受男孩们欢迎。有一天,他问我书上的游戏攻略是什么,我毫无防备的给他下载了下来,“这是爸爸妈妈、爷爷姥爷还有姐姐都很喜欢的一款游戏”。

没过几天,我就感受到了自己挖坑自己跳是多么的无助。

儿子沉迷了。每天睁眼就要打僵尸,张口就是各种射手的技能,终日喋喋不休,而且动不动就去凑pad,摸手机。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游戏魂不守舍,是一件很让人恐慌的事。看着他如毒瘾般焦躁的状态,我勃然大怒,开始用权威和暴力限制他的生活、没收他设备。

然而,我和他相处的时间有限,这些只是让他调整了在我面前的行为,却丝毫控制不住他的内心。和爷爷奶奶撒娇下游戏偷偷玩,趁姐姐不注意拿了pad再玩。不玩游戏哭闹,不玩游戏不吃饭,不玩游戏不回家……

那些日子,我感到了亲子关系面临崩塌的危险,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也在被这件事牵着走。

反思:游戏真的是洪水猛兽么?

当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时,脑中复现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创建者阿尔伯特·艾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所讲的内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过激,其实是被2种病态的思维方式控制了。

  • “恐怖化”思维

看到儿子沉迷游戏,就开始担心他一辈子毁了,这种担心因为控制不住的无力感不断放大,以至于陷入了恐慌的局面。

  • “应该化”思维

对于游戏,我们原本有着约定,每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但僵尸打破了这个平衡,让我心中的“应该”和孩子心中的渴望不断地较量。不但要求行为不准,同时要求情绪上也不准。但实际上,就连大人用理智控制自己行为时,也会有情绪的产生。

  • 第四种思维

于是,我尝试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种介绍的第四种思维和自己对话:

我为何焦虑和愤怒?——担心孩子被游戏毁了

我的担心一定会发生么?——不少孩子沉迷堕落了,但学霸也有不少爱玩游戏的

我选择怎么做?——接纳时最好的选择,我可以学学大禹治水

而此时,阿尔伯特·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儿子沉迷游戏,会产生什么结果,关键取决于我怎么看待这件事。发掘积极的一面,关注可以改变的地方,一切就会有改善。

阻断不了,干脆和他疯起来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制服了洪水。

孩子迫切的需求,其实也是一股呼之欲出的水,既然不能堵,索性放出来。

然而,人和自然不同,人有情感和思维。所以,当我想放时,我感到了儿子的戒备。通过不断尝试,我找到了表达接纳的关键技巧——共情。

1、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指一个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通俗的说,包括2个方面:

(1)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2)理解对方后,给予相应的积极反馈,让对方真正体会到你理解他。

2、共情和表达有何区别?

共情,是一种体验的相互交流,通过共情,双方的情绪和思维可以流动起来。

而表达,只是单方面的说和解释,不追求双方思维和情绪的流动,即便用“我懂你”“我明白你的感受”来包装,也很难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

3、关系紧张时,如何共情?

  • 共情第一步,破冰。

孩子单纯,对我们的爱简单。与孩子破冰,并不难。放下姿态,一句将心比心的询问,就足以打开僵局。比如“其实妈妈挺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游戏呢?”

  • 共情第二步,我也想/我也是。

当你表现的很想知道时,孩子会滔滔不绝的给你说他在玩的时候有多兴奋。

这时,认真的倾听,不断地点头,并时不时地回应一句“你这么说,我也挺想试试”,如果你恰好也喜欢,就告诉他你被吸引地原因。

  • 共情第三步,和孩子疯起来。

不爱玩游戏的父母,可以用欣赏和尊重的心态,听孩子给你介绍,体会和享受于孩子的快乐。提前训练几个大吃一惊,豁然开朗,被狠狠吸引的表情,是很好的选择。

爱玩游戏的父母,还可以自己玩玩孩子喜欢的游戏,一是可以感同身受,再一可以更好的把握游戏特质,进行最终的注意力迁移。

用共情带孩子走出沉迷

当我们能和孩子一起疯起来时,信任感和亲密度会把我们紧密连接起来。这样,孩子才愿意跟我们走出沉迷的游戏,并逐步建立自控力。

做好共情准备,我们就可以开始适时的迁移。

以帮儿子走出《植物大战僵尸》为例,列举几种方式抛砖引玉:

1、生活化迁移

植物大战僵尸中,会有各种植物射手投手出现,而这其中很多会出现在生活中。吃饭时、逛公园时、买菜时,只要见到游戏中的植物,我就主动出击,提起游戏中的角色,引发孩子一顿眉飞色舞的讨论。

有次做饭,我刻意做了土豆、西红柿和豆角。给儿子夹菜时说,“土豆地雷来一个,防御僵尸攻击。”“这个豌豆是双重射手么?”儿子哈哈大笑,说“是机枪射手”。

我们都知道孩子玩游戏,很多时候时因为孤独或者寂寞。而吃饭时这样互动,既满足了孩子的游戏感,又提升了陪伴质量,这都是对孩子沉迷心灵的很好疗愈。

2、游戏衍生品

游戏的衍生品有很多,孩子喜欢游戏时,一般都会爱屋及乌。这时候,不妨入一些衍生品,既表明你的态度: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有自控力的玩游戏我会支持,又可以讲孩子对游戏的迷恋焦点打散。

买什么呢?

可以是配套绘本——让阅读引领成长

可以是游戏攻略——动脑子玩,可以训练思维

可以是配套玩具——用玩具模拟游戏,同样怡情

可以是游戏手伴——生活中的陪伴,帮孩子脱离手机依赖

当然,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diy,粘土,废弃的材料,园区的植物,就地取材都可以。

这样既能让他分心,减少思恋游戏的时间;又能促进动手动脑能力,还能顺便促进下素质教育,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纸上谈兵

开始的时候,孩子也会想到浑身难受。这时候,花点时间,陪孩子画游戏,也是一种迁移方式。

这一招是从樊登老师那里学来的,他说儿子想玩游戏时候,会通过画画和同学进行。

和儿子的亲测证明,这种画出战斗的过程的形式,孩子更有输赢的掌控感,还可以任意的发挥。

最后,不仅仅帮儿子戒除游戏的瘾,锻炼了绘画的水平,过程中不断鼓励他讲解,还同时锻炼了他的语言思维和即兴表达。

下面这样的大战图,pvz爱好者或许可以秒懂。

4、编故事

睡觉前,和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编故事,是锻炼孩子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

在这里,我们只要换成他喜欢的游戏,也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逻辑,内省,人际等多种智能发展。

游戏作为兴趣,也能带来无限可能

游戏自带紧张因子,当它成为孩子的兴趣后,会让不少家长乱了阵脚。但实际上,我们把它当作一种兴趣去培养和促进,我们会发现,它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发展可能。

经过三个月的迁移,儿子不但成功戒掉了对游戏的瘾,还在思维、语言和自控力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6岁的他,可以自己专注的写作业,可以用读书、画画、拼装、喂流浪猫等丰富的生活填补空闲,也可以很随性但守时的进行游戏休闲。

而这一切,不再需要我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言辞激烈的管教,只需要偶尔的温馨的提醒。

把游戏当作兴趣,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可能。我经历了,努力了,收获了。相信更多智慧的父母会做得更好。

关注#娴聊成长##育儿#路上,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