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报班“学拼音”有没有必要?要不要提前学?具体怎么做呢


在《一文说清“幼升小”数学怎么学,怎么教》里,千妈给大家承诺了要聊聊拼音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回顾和资料整理,今天来兑现承诺,和大家聊聊这个传说中比数学还恼火的小学“拦路虎”--拼音。


说起娃学拼音,老母亲多半有着相视一笑(苦笑)的默契:


“分开念都对,一拼读能把你气个半死,g-u-a花!”


“对对,pùbù能拼出破布来,我的小心脏啊。”

......


不瞒你们说,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千寻大班的时候,幼儿园开始接触拼音,回家听她练习,真是哭笑不得,怎么纠正都能跑偏,还嘻嘻哈哈的拒不改正。


不过,只要到抖音上搜搜熊孩子读拼音的段子,听听别人家娃有创意的散装拼音,心里就平静多了,同一个世界同一款娃嘛。


如果说辅导数学让人心碎,辅导拼音就是心梗的节奏。过来人家长口口相传的“肺腑之言”,也吓坏了一批学龄前的爸妈,拼音这么恼火?!那要不要赶紧提前给娃报个班呢?


我的体会是:

报班完全没必要,提前接触很有必要。


01

为啥报班学拼音没有必要?


咱们先从拼音的本质来看:


语言文字是阅读与表达的一种工具,拼音本质上是方便识字的拐杖,它只是“工具的辅助工具”。


拼音出现可比文字晚得多,它的雏形是明清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多了,当时到中国的传教士,尝试着用自己的母语发音来标注学习汉语演化而成,额,初始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外学汉语哦。


现在通用的“拼音”,是建国后组织专家编撰出来的,识字并不依赖拼音,否则我们古人都没法识字了。因为汉字的本质其实是图画系统,相比于抽象的拼音,是非常形象的。


而且拼音也不难学,任何一个人花点时间,都可以学会,就跟骑自行车一样。


你看我们很多小时候卷舌平舌、前鼻后鼻韵母傻傻分不清楚的人,现在也照样能熟练运用电脑阅读写作。


所以拼音作为一个基本工具,孩子迟早都能掌握,大可不必急于一时。


再从当前小学拼音的真实进度来看。


语文教材改革后,部编版的一年级语文不再是拼音称大王,取而代之是“我上学了”为主题的生字单元。(就是为了不让娃一进小学就被生僻的拼音吓到)


第二单元才开始学拼音,课时安排为22课时,除了学习了单韵母和声母外,还学习了生字,练习了拼音和字词句的运用。




第三单元也是拼音,16个课时,学习复韵母、特殊韵母和鼻韵母,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拼音和字词句的运用练习。



22+16,共38课时,一般学校一周是8节语文课,抛去处理练习册和阅读课的时间,学完38课时,大概需要5到6周的时间。


客观看,战线还是比较长的,除非老师不遵照课时安排,故意压缩进度,否则孩子都能慢慢适应过来。


之所以觉得拼音恼火,还是跟家长心态有关。


一方面,没适应娃不靠谱的状态(话说除了天赋异禀的学霸,普娃学东西起步恼火不是常态嘛,数学咱不也走过3+5=35的清奇思路);


另一方面,被眼下的考试吓到了,一看拼音测试才70多分,就有种“糟了,娃学不好、跟不上进度!怎么办怎么办???”的幻觉,其实很多慢热娃,通过后期不断重复记忆、应用练习,99%都能提上去,不信你去中高年级看看,拼写可是送分题,能被扣2分以上的娃,很少。


市面上的拼音班跟跳绳班一样,就是应家长的焦躁心态而生。


你不是听娃花样百出的拼读心烦么,送到我们这里来吧。你不是担心娃落后跟不上么,送到我们这里来吧......


说到底,花几千元买个心安而已。



02

为什么家长带娃

提前接触拼音很有必要?


这么说吧,我跟大家讲,没必要花钱报班学拼音,这是从过来人的角度,理性诚恳地有一说一,不制造焦虑。但如果我讲,完全没必要费心,娃零基础入学一样ok,就是脱离现实,端出了一碗“毒鸡汤”。


现实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豆包,如果之前没接触过拼音,在直接理解符号表示读音这件事上,的确会出现困难,也容易出现跟不上课堂节奏的现象。


最显性的副作用就是,娃和家长都被拼音搞得焦头烂额、手忙脚乱,不要说课外拓展了,课本内容都感觉不太能搞定了,这种沮丧感很闹心,既不利于亲子关系(时间紧迫,忍不住吼娃,吼了效果又不好,更心伤),也不利于娃的信心建立(被吼多了,难免自我怀疑)。


另外,孩子4、5岁左右,对拼音就有一定的接触意愿了。


记得千寻大班的时候,我带她逛书店,她对“青蛙弗洛格系列”的注音书很感兴趣,会问我怎么拼读,然后试着自己去拼。


孩子就是这样,你对照进度标准“逼”他学,他往往就不想学,也学不好。反而是宽松的环境下,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从“现实接轨”和“孩子有意愿”这两个角度出发,我建议爸妈们趁小学前时间还比较宽裕,心态也还平和时,带孩子多接触下拼音,接触的大原则就是:


不设标准,不搞进度检验,以激发兴趣、了解熟悉为核心。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03

具体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就从孩子小学拼音学习最容易遇到的几大难点来一一对应细掰。保证你看完后思路清晰,焦虑少大半。(剧透下,文末另有额外福利赠送,不过大家不要急着往下拉啊)



拼音难点1


娃分开念声母、韵母都没问题,但一连起来就头大,简单拼读都会出错扯拐。


出现这个难点的原因:


这事得从拼音设计之初说起。


咱们拼音最早的创造者叫卢戆章,这个人创制了“中国切音新字”,原理呢就是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音。这里我就不叨叨什么是“切音”了,省得大家看得头晕想打我,总之,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拼读的规则你很难跟娃讲得清,它不像数学的1+1=2,太抽象?就拿1个苹果,再拿个香蕉来做演示。拼读规则没法精确演绎的,更多是靠多练来找感觉,熟悉了以形成口腔记忆。


清楚这个原因后,咱们就能对孩子多点理解,g-u-a花,还真不是娃的错,凭啥g-u-a就是瓜嘛,接受这个规则是需要时间滴。


怎么做:


既然这是个需要时间来反复熟悉的过程,不如我们在学前就练起来,有意识地陪孩子练习拼读。


日常生活中,练习拼读的机会其实非常多,举几个例子:


比如,前面我说到的注音绘本,青蛙弗洛格系列书很多家里都有囤,孩子3岁前先看非注音版,5岁时你再引入注音版,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归,熟悉感会增加他使用拼音拼读的好感。


又比如,平时在外面逛街、逛超市,孩子经常会指着一些广告牌或商品标签问你怎么读,在告诉孩子字的同时,不妨再用拼音拼读一次。就前几天,我都还和千寻在玩这个拼读游戏,一人拼一个字,轮着来,“蛋糕坊”,“d-an-dàn,蛋!我拼出来了......我来了我来了,轮到我了!”


(图片来源于pexels)



拼音难点2


分不清平舌和翘舌音,后鼻韵母和前鼻韵母。


出现这个难点的原因:


区分读音重在听。


咱们成人在学会拼音后,差不多已经把这个工具给内化了,加上电脑打字,搜狗等拼音工具比较迁就用户习惯,哪怕拼得不准,也能显示出需要的字来,这造成了我们自己给孩子读书、讲话时,发音可能就是含混不清的。


尤其是受方言影响的海南、福建、广东一带家长更郁闷。(抱抱,我也是南方系家长)

孩子缺少语言环境的支持,自己来区分时自然会比较困难。


怎么做:


不得不说,策略鸡娃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要想孩子清楚区分平舌和翘舌音,后鼻韵母和前鼻韵母,我们自己就需要注意口音。


注意口音不是说日常跟孩子说话都要完全发音准确,能够发音准确当然更好,但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难度系数太高,不具有实操意义。


我推荐一个更有效的做法给大家。


很简单,就是借助《亲近母语.日有所诵》这样的专业拼音诵读读物,每天晚上临睡前花十分钟,跟孩子朗读,熟悉不同发音,感受其中的区别。


为什么不是注音绘本,而是专业的诵读读物呢?


因为,专业的诵读读物在编撰时结合了孩子的发音特点和学习需求,比如一年级的童谣、儿歌不仅浅显易懂,易于诵读,在发音上也有很多细心的设计,家长完全可以在朗读时,挑有平舌和翘舌音,有后鼻韵母和前鼻韵母的字让孩子听其中的区别,并鼓励孩子自己读出来,来感受区别。


每天十分钟的熏染,比花几千元在外面报班效果好得多,就这么坚持了两个月左右,千寻就能给我“挑刺”了,有时我讲绘本故意发错音,她会帮我纠正,“妈妈,是sen林,不是seng林!”


(图片来源于pexels)



拼音难点3


根据汉字写出拼音,小朋友表示好难。


出现这个难点的原因:


从认识到书写,是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不只孩子,哪怕成人也会觉得难,就像我们读书时可以一目十行,但换成自己写,就很难做到行云流水。


怎么做:


“听写拼音”是小学拼音学习最标准化的一个部分,我的亲身体会是学前不做比做好。


因为这部分如果孩子都搞定了,整个拼音学习对他来说就没有挑战性了,上课时专注力有可能下降,不利于在学校的学习。不如给孩子留下这个最后的难关,让她自己在学校里解决,自己去克服。


絮絮叨叨掰了这么多,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有点记不住了,我再简单总结一下拼音学习的策略鸡娃要领:


拼音是工具,迟早能学会,烧钱报班买安心,没必要;


小学要求高,提前来接触,适当接轨稳节奏,有必要。


拼音接触大原则,不设标准不检测,循序渐进多熟悉;


对照难点找方法,心态淡定往前行,准备充分不焦虑!


最后,是咱们东西儿童教育读者的专属福利赠送时间。


千妈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合作,整理出了两份资料:


一份是根据孩子记忆特点制作的拼音表,不仅能帮助孩子熟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也是家长辅导拼音的利器,打印出来贴墙上,需要什么知识点信手拈来;


另一份是《汉语拼音知识点整理》,小学拼音的知识要点都全了,还包含了辅助孩子记忆和理解的拼音儿歌。


你可以关注咱们“东西儿童教育”v信公号,然后在微信对话框回复“拼音”,即可获取免费资源。



ps. 微信改版后对话框不好找,点击标题下方“东西儿童教育”,然后“进入公众号”,会出现像微信聊天一样可以打字的地方,在那里输入关键词就会有回复给您了。


千妈絮絮叨


前段时间,我连续分享了“反焦虑”三部曲。错过的爸妈可戳:


《据说南京家长已疯:减负潮下,谁是赢家?》


《为什么进了小学,家长、孩子都感觉被掏空?》


《这届家长真是太太太难了,摇号新政之下,该买学区房还是拼私立?》



后台铺天盖地都是有同感的留言,说实话,在这个四周都在忙着贩卖焦虑的时代,我没有想到,还有那么多“同路人”,大冬天的,莫名感到很温暖。而最让我感触的,是那些有共鸣也有犹豫的留言:


千妈,很认同你的理念,我也不想每天逼着娃刷题,可现在竞争压力这么大,不逼会不会“输太惨”?


我想说,正因为竞争大,才需要升级换代,从“逼刷题的粗放鸡娃”升级到“用心有爱的策略鸡娃”,只有这样,孩子未来才不会“输太惨”,而这背后的付出,是家长的“自鸡”,是我们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这些年,流行的教育理念来来回回也换了好几茬,从“爱和自由”的佛系,到“爱拼才会赢”的海淀虎妈,而我更坚信,在虎妈与佛系之间,有一条路,它属于理性淡定、思维多元,因为爱孩子而愿意为孩子多费一份心的家长,属于“值得更好”的孩子!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育儿咨讯”,点击下方到处“了解更多”来查看~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