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读三国不看演义:“七进七出”的人到底是谁?

提到“七进七出”,想必很多人想到的肯定是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有诗为赞: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说的是赵云在曹军虎豹骑中进出七次,最终救下幼主刘阿斗的故事。赵云的粉丝很多,在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小说中,赵云的武力仅次于吕布,更在关羽之上,总之很多云吹,把赵云说成智勇双全,百战百胜的武将,一个可能让很多云粉难以接受的事实是,赵云在刘备政权的地位根本不具备与关张等人平起平坐的资格。

历史上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并未册封五虎上将。赵云之所以能够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还是得益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他们并入一传。后来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就创造了“五虎上将”这个概念。

汉中王刘备册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右将军,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这是刘备称王时期给予武将的最高级别称号,与其说是五虎上将,不如说是四虎上将。那么刘备称汉中王时期,赵云又是什么称号呢?

赵云只不过是“翊军将军”这种杂号将军而已,当初赵云在当阳救下幼主,仅仅是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后据《云别传》(这是一部野史,并非正史,仅做参考)记载,赵云于汉水之战以少胜多击败曹操以后,被称为“虎威将军”。但是无论是“翊军”还是“虎威”,都是称呼听着威武,实际上却是地位不高的杂号将军。

终刘备一生,他都没有重用过赵云,自然无法与关张马黄相提并论,当时魏延比赵云更受刘备重用,刘备夺取汉中以后,魏延直接被任命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称帝以后,魏延官拜镇北将军(四镇将军之一,仅次于四征将军);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被加封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此时的职位仅仅为镇东将军,位在魏延之下。显然,魏延比起赵云要受刘备重用得多,魏延的官位和战绩从始至终都在赵云之上。可以这样说,如果蜀汉非要凑出五虎上将,魏延比赵云要有资格得多。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赵云真的在当阳七进七出,如此悍勇的虎将,知人善任的刘备为什么更看好魏延而不重用赵云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虽然赵云救出了阿斗,但他并没有网上传的那样七进七出,赵云的武力是被严重高估的,在正史记载中,“七进七出”其实另有其人。此人就是后三国时期第一武将——文鸯。据资治通鉴记载:

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漉知之,啮被皆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谓诸将曰咶:"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曰:"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椎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七进七出的真正主角并非赵云,而是文钦之子文鸯,文鸯只是出身的时代太晚了,没有赶上群雄逐鹿的时代,否则他完全有能力与曹魏八虎骑,蜀汉五虎上将,东吴十二虎臣争锋,即使是关羽吕布,都未必是文鸯的对手

面对魏军的追击,他一个人冲入八千精锐追兵之中,每次杀伤害超过百人,连续杀了七回合,逼得魏军再也不敢上前,一个人面对八千人围攻,在很短时间里杀了近千人,称正史三国武力第一人都不为过。

《三国演义》之所以把文鸯的七进七出移花接木到赵云身上,是因为文鸯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后三国时代,天下即将一统,没有群雄逐鹿时期那么波澜壮阔了,一般读者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面的内容就没多大兴趣看下去了,在电视剧《新三国》中,直接以司马懿病逝结束,没有拍摄以姜维北伐为主体的后三国时代,文鸯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三国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