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史话八|叔侄传承一家人--第四代传人郭金锡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代杨泉

一、生平简介


郭金锡(1903-1970),字耀堂,号化番,郭鸣岗之侄。幼念私塾十年,受过十七年的家传身教,习医正骨,并博览中医各家名著,取其精华,融会运用,他将灵巧的正骨手法与内科诊治结合,应用于临床,收效颇佳。不仅如此,他还擅长杂病(慢性疼痛、风湿、劳损)的诊治,然而好景不长,后来他染上了吸毒,逐渐不务正业。

洛阳解放后,政府对其关怀帮助,郭耀堂的毒瘾戒除,重振精神的他再操医业。

求诊之人络绎不绝,患者来自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全国各地,这让郭耀堂声名重振。


1958年,他两次应邀到北京,给罗荣桓元帅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治病。离京时,他用自己所得酬金,购买药品分发乡里,颇受群众赞扬。

1956年初,郭耀堂接受政府动员参加工作,任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

晚年的郭耀堂,不顾身患肝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仍坚持到山西巡回医疗。后因肝癌医治无效,于1970年病逝。

在学术上,郭耀堂除骨科成绩最突出外,还擅长中医治疗破伤风和风湿病。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人和堂这一脉到了郭鸣岗这里,还是命中无子,便只好收侄儿郭耀堂为继子,以作为平乐郭氏正骨的传承人。

年幼的郭耀堂从记事起,除了感受到父母的宠爱外,还有伯伯郭鸣岗那不同寻常的疼爱。

郭耀堂记得,是伯伯郭鸣岗送他读的私塾。买书本,以及给先生的学费都是伯伯郭鸣岗出的钱,而且他念的私塾比别的学生时间都长,前后整整10年,这在当时的乡野,是非常少见的。

郭耀堂还记得,在读私塾的10年间,几乎每天晚上,郭鸣岗都要给他讲授一些正骨的知识和技巧。

尽管小小年纪听不太懂,但伯伯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授。久而久之,郭金锡逐渐开窍,也理解了伯伯的良苦用心。

10年私塾的寒窗苦读,17年的家传亲授,郭耀堂不仅熟读了四书五经,也博览了中医各家名著,更汲取了平乐郭氏正骨的精华真传。功夫不负有心人,郭鸣岗倾注满腔心血,将郭耀堂培养成平乐正骨第四代继承人的愿望终于实现。郭耀堂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平乐郭氏正骨的一代名医。

1933年,对郭耀堂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作为平乐郭氏正骨的第四代传人,郭耀堂自立门户,独立坐诊,他的行医生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光阴荏苒,1956年初,政府组建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除了抽调其他医院的一些医务人员外,也到郭家大院动员,希望郭氏家族成员能够支援新建的医院。

时年53岁的郭耀堂,作为行医多年、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正是新建的第二人民医院所渴求的人才。经过慎重考虑,郭耀堂积极响应政府的决策,来到了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二院" ),担任骨科主任和主任医师。

公立医院的招牌,平乐郭氏正骨的渊源,使得郭耀堂在二院如鱼得水,有了施展自己医术的更大平台。

自从郭耀堂来到二院后,二院的骨科名声大振,许多天南海北的患者慕名而来。显著的疗效,使郭耀堂的大名传到了北京。

1958年,郭耀堂应邀进京,为罗荣桓元帅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治疗骨科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两位首长十分满意,都给予郭耀堂以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赞平乐郭氏正骨的疗效神奇,名不虚传。临别之际,两位首长一再叮嘱郭耀堂,一定要把平乐郭氏正骨好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离京时,郭耀堂没有给自己购买任何衣物,也没有给家族老小带回任何礼品,而是在北京购买了一些乡亲们急需的药品,回来后分发给乡邻。多年之后,那些得到恩惠的乡亲们的后代,提起此事,仍是心存感激,念念不忘。

在传承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方面,郭耀堂不自私、不保守,在二院主动举办平乐正骨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传授平乐郭氏正骨技术,讲义就是从伯父郭鸣岗传下来的《正骨心法》。他带出了一批异姓徒弟,时至今日,二院骨科的关键岗位上,都有平乐正骨弟子们忙碌的身影。

晚年的郭耀堂,身患高血压、肝硬化等多种疾病,但只要工作需要,他便将自己的疾病抛之脑后。医院组织医疗队到山西巡回医疗,组织上考虑到他体弱多病,没有将他编入医疗队,但他听说后,执意要求参加,院方拗不过郭耀堂的请求,只得批准他“量力而行”。

在山西巡回的日子,郭耀堂和医疗队一起,四处奔波,辛苦操劳。巡回还未结束,他的病情因为加重,不得不返回洛阳。长期的肝硬化,加上劳累,郭耀堂后来被确诊为肝癌,经医治无效,于1970年病逝。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