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笃学铸医魂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70年发展纪实(上)

崇德笃学铸医魂  风帆正举济苍生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70年发展纪实(上)

  通讯员 龚波 全媒体记者 赵玲


  70年风雨兼程,70年晖光日新;70年济世为怀,70年薪火相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襄阳古城对岸的汉水江畔,被誉为汉江流域“医学明珠”的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也迎来70周年华诞。

  70年来,她从一株破土萌芽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几代人接续奋进,几代人继往开来,她从一艘杏林小舟蜕变为医疗航母。在古城襄阳这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上,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正以其70年的踔厉奋发,向人们诉说着70年来与家国同命运同发展、与民族共复兴之历程,心系人民健康,担负推动医学发展之使命,以仁心仁术怀天下、至精至诚勇担当之大爱,谱写新辉煌。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展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七十载记忆:

  历经磨难终不悔,砥砺前行铸辉煌


  历秋雨而底蕴厚,拈春华而神思长。作为承载着生命重托的人民医院,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樊城朝圣门内“大众医院”。当时的朝圣门只有一座关帝庙,庙前荒冢连片,周围是绵延的荒滩和零散的庄稼地。

  1949年8月1日,“大众医院”正式开诊。嗣后,相继接收意大利“方剂”“德来”两所教会医院及“黄瑾保产医院”和“民船诊所”,共25名医护人员、20张床位,只能诊治一般疾病和施行外伤缝合等小手术。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襄樊市区首家人民医院,也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

  建院初期,该院底子薄、基础差。虽机构单一、设备简陋、人才奇缺,但不服输的“一医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难攻坚,让医院发展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同步。

  一代代“一医人”秉承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理念,争当第一,在诊疗技术、医疗用房、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建设上辛勤耕耘,为把医院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医院而忠诚奉献,不懈奋斗。

  70年来,从最初的拓荒创业,到如今与时俱进的建设发展,“一医人”始终怀揣“人民医院、服务人民”的初心,紧紧把自己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群众中,怀仁心、开良方,施妙术、济苍生,日夜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

  时代催人奋进,改革激发活力。历史上惊人的一跃是在1996年,这一年,卫生部批准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这是医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医人”走过一段艰苦曲折的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最终云开月明、夙愿成真。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门诊楼、康乐楼、康安楼、康泰楼、康济楼、康智楼、康馨楼、肿瘤楼先后投入使用,医院业务用房面积净增加10万余平方米,办院规模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好。

  辉煌的荣誉并未使“一医人”放缓前进的脚步。70年来,他们带着前人之期望,在一代代“一医人”接力追梦的征程中,将“打造现代化综合医院,跻身全省一流医院方阵”作为奋斗目标,以奔放的力量、超然的勇气、卓越的智慧,持续奋进,实施基础建设、人才建设、学科建设、技术建设、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2011年,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揭牌仪式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

  2014年,原襄阳市军工医院正式并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医院西院区;

  2016年,襄阳首个国家级胸痛中心落户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7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两个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8年,陈孝平院士工作站落户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

  踔厉奋发而臻善,维新笃行以至强。几代“一医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孜孜以求,打造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国内先进的医疗、教学、科研平台,形成东、西院区和养老康复院区及高新院区“一院四区”办院格局,使医院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指导基层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襄阳医界“领跑者”之一。目前,医院编制床位2050张,常年开放床位3000张,设有43个专科、71个病区,年门诊量达到16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0万人次,年手术量4万人次。

  
七十载沉淀:

  学科建设强实力科技创新攀高峰


  杏林之中,“才不近仙,无以为医”。一医院的决策者们始终认为,没有医疗技术的创新精进,医者仁心、救死扶伤都是空话,唯有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让病人看到康复的希望,为病人省钱省力,方为仁心。

  医院坚持把“建名科,铸名院”作为一贯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尤其是近十年来,医院瞄准学科前沿,明确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科建设,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打造与医院定位和办院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使医院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可喜局面。

  目前,医院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消化内科、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超声影像科、疼痛科、结直肠肛门外科、老年病科、康复医学科、放射科、护理、药学等18个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24个专科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31个亚专科,促进亚学科群的联动跨越。

  医院同时承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湖北医药学院、三峡大学医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的教学任务,成为湖北省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所属的紫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成为湖北省全科医生社区培训基地。

  在学科建设进程中,他们借助现代医学标杆的巨人之手,先后牵手美国斯克利普斯医院、英国公立约克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等国内外权威机构,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带动学科发展,极大促进了“科技兴院、质量强院”战略的全面实施。

  学科建设是技术发展的摇篮,学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技术的日益精进。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精准化的发展模式,推进了诊疗病种结构的改善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目前,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腔镜、窥镜、介入”微创技术已覆盖多领域、多病种,开展的冠脉搭桥术、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同种肾移植术、保留肾单位手术、经皮肾镜碎石取出术、全内镜脊柱微创术、各种人工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脊柱畸形矫正术、断肢(指)再植术、显微镜下复杂颅脑肿瘤切除术、胸腔镜下肺肿瘤根治术、腹主动脉瘤杂交手术、全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腔镜下肝癌切除及胃结直肠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下膀胱癌及前列腺癌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手术、鼻内窥镜术、多种心脏介入术、神经介入术、放射介入术、超声介入术、外周血管介入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技术等百余项新技术已成常规应用技术。

  在2019年10月国家脑防委发布的国家高级卒中技术单项100强名单中,该院神经内科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进入全国50强,综合排名第45位,机械取栓位居14名。

  技术的提升让全院学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各临床科室结合本学科实际,不断创新,很多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创新中,一个个曾经看似不可能的“症结”被成功攻克后,为病痛中的人们开启了新的人生。

  “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低龄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让截瘫男子重获新生”“心血管内科成功抢救94岁高龄心肌梗死患者”“多学科联合协作,抢救四岁颈部总动脉断裂男童,创造血管外科医学奇迹”“成功抢救襄阳史上产后大出血并多脏器衰竭最重患者”“成功开展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借助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制’人工关节”等一项项新技术带来的奇迹频频被各大媒体报道。生命的奇迹,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演。奇迹背后,是“一医人”对医技的奋力精进。

  瞩目的成绩,得益于坚强有力的领导。作为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又是省市有名的骨科专家、博士后,廉凯意味深长地说:“学科建设不仅永远在路上,更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要把学科建设的医疗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合成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的技术整体,形成规模,因为没有规模的学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不断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指导下,医院临床科室现代化建设一步一个新台阶,不断搭建新的医疗平台,拥有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胸痛中心、国家临床药物实验(GCP)机构、国家康复试点工作体系医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国家糖尿病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湖北省早期儿童示范发展基地、生殖医学中心等特色技术品牌。超声影像科异军突起,在全国地市级率先建立生物医学实验室。目前,医院正着力建设“一个基地”(国家胎儿复杂畸形产前筛查基地)、“四个中心”(国家心脏3D打印全息影像转化医学中心、国家胎儿复杂畸形精准诊疗中心、国家胎儿复杂畸形基因检测中心、国内一流的生物样本基因库和胎儿生命科学中心),以一流的技术方阵引领襄阳的医疗技术阔步前行。

  为跟上技术提升的步伐和襄阳城市化发展进程,医院突破规模受限的瓶颈,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内建外扩。原襄阳市军工医院整体并入一医院成为西院区后,走出了以肿瘤、康复为特色的“强专科、大综合”发展之路;2017年,与樊城区人民政府合作兴办养老康复院区,延伸了医院健康产业服务链。目前,东院区、西院区、养老康复院区已颇具规模,与高新区合作建设的高新院区也正在积极推进中。“一院四区”的医院布局,有效破解了位于老城区的东院发展瓶颈,拓宽了发展新空间、新领域。

  
七十载崛起:

 人才强院春拂晓引得凤凰筑巢来


现代医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医院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医院历来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始终把“人才是强院之基”列入医院发展战略。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襄阳缺乏地缘优势,如何吸引人才?

  70年来,医院决策者们始终认为,只要精心筑巢引凤,总会有天鹅甚至凤凰在此栖息。正如院党委书记叶恒波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廉凯所讲,人才强,事业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医院出实招,巧借力,求实效。

  紧扣拔尖选人。医院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穆拉德博士担任名誉院长,引进著名医学实验动物学家、美籍华人霍文哲教授为医院实验室指导教授(团队引进);引进细胞学领域资深专家、美籍华人陆中定博士(原中科院专家)担任医院中心实验室特聘教授,负责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为医院肾病内科名誉主任;聘请上海同济医院心胸外科教授梅运清主任医师,担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十年间,医院吸引35位国内外人才加盟,有力带动了医院科研、教学和技术创新发展、竞进提质。

  围绕事业留人。对引进的人才,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政策上倾斜,为他们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具有真才实学,又胸怀理想抱负的医学大鳄、青年才俊定居在此,为汉江河畔这颗璀璨的“医学明珠”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优化机制用人。医院全面导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量化考核;打破论资排辈惯例,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竞争上岗,让适合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一批高学历、专业化的青年才俊担当重任。内分泌科周兴建博士后、普外科主任李恒平博士、骨外科主任刘江涛博士、神经内科主任周佩洋博士、儿科主任焦蓉博士、肿瘤科主任董佑红、超声科副主任王瑜博士、妇产科主任邓杰硕士等一大批医院骨干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百余项。

  围绕专业育人。除引进人才外,医院还十分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武汉大学联合举办硕士和博士班课程进修班,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鼓励职工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优先安排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培训、考察、进修,多渠道更迅速地促进人才成长,让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关键岗位上扛起大梁。近年来,医院先后派出45名医疗骨干赴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医疗水平发达国家医院深造,汲取国际先进的医疗精华。

  2011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为夯实教学管理工作基础,医院成立了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组织机构,打破了当时襄阳没有专门的医学高等院校的历史。2014年,医院开始承担研究生教育工作。现在,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485名师资队伍中,硕士生导师47名,教授6名,副教授30名,常年在校学生千余人,累计培养84名国内研究生、12名来自尼泊尔等国家的留学研究生。
  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引进人才、全面培育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打出了一套漂亮有力的人才发展“组合拳”。

  经过优胜劣汰,全院现有正、副高级职称人员342人,比十年前增加了120人,博士从9人增至40人,硕士从94人增加到569人,还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人,享受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津贴17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50人,“隆中名医”14人。

  梧桐树枝繁叶茂,金凤凰高枝鸣唱。2017年,肿瘤科胡鹏超博士、药学部张瑜博士分别开展的科研项目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近十年来,医院承接GCP项目40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标省级科研项目24项,取得科研成果92项,收获专利55项,还首次承办了第五届FMF早孕筛查及胎儿宫内治疗国际学术论坛。

  医院还建有陈孝平院士工作站、医学诺贝尔奖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和中心实验室,开展细胞生物学、分子检测、实验动物学、抗衰老与组织修复研究。医院中心实验室达到二级动物实验室标准。王普清教授主持的帕金森病研究中心迈入省级临床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为让专业人才的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应用,医院不断加强硬件建设,更新、引进医疗设备,先后引进了3.0T核磁共振、320排CT、ECT、DSA、高能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四维彩超、飞秒激光及各种腔镜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先进医疗设备,绘就了一幅现代医学的厚重画卷。

  “自成立以来,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成绩属于过去,医院改革的步伐还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继续坚持公益导向,加快建设步伐,走多院区组团式发展之路,明年高新院区动工兴建、养老康复医院正式挂牌。未来,科室主任博士化,所有学科进入省、市重点,每年都有国家级课题奖项,全力打造名牌医院,争列国家三甲医院一流方阵,创建现代化示范医院。”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廉凯的话铿锵有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