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太阿宝剑仅是个美丽的传说?战国祖先:我还真就这么牛

一、关于干将莫邪与太阿剑的传说与记载

1.干将莫邪传说

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描述了一段关于干将莫邪的悲壮故事。

说干将莫邪夫妻为楚王铸剑,三年时间才铸成雌雄二剑。干将预料到楚王会因延期而杀他,就把雄剑藏起来,嘱咐妻子莫邪,等已怀孕而未降生的儿子长大后,拿着雄剑找楚王报仇。然后带着雌剑去见楚王。

干将果然被楚王所杀,莫邪谨尊夫命将儿子赤抚养长大。从松树后面石头缝里将雄剑取出为父报仇。但楚王防守严密,根本无法近身,且惊动了楚王,悬赏千金用于辑拿赤。

在赤一筹莫展时遇到一个路见不平的侠客,愿意为他报仇。但侠客表示,为了能够贴身靠近楚国,最好用赤的头颅作为晋见之礼,赤旋即自杀。侠客带着赤的人头和雄剑见到了楚王。楚王架锅烧煮赤的人头,在楚王与侠客一起到水锅旁边观看人头时,侠客乘机用雄剑砍下楚王人头,人头掉到锅里,侠客也自杀,人头也掉到锅里,接着三颗人头都煮烂了,无法分辩。楚国人就将三颗人头一起埋了,通称为三王墓,在今天江西省宜春市境内。

2.太阿剑记载

除了这两把雌雄宝剑以外,还有一把叫太阿的宝剑。据古代吴越地方史《越绝史》记载,乃是春秋末年吴国冶练技师欧冶子与莫邪所练制。在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到底有没有干将莫、邪和太阿宝剑,这三把剑是如何制作的,我们从当时的冶铁技术来考证。

二、春秋战国时期冶炼设备改进

1.铸铁技术缘于铸铜技术

中国铸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主要继承和发展了青铜冶铸技术。早在商代就已能铸成大型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春秋时代已使用高达1.215米的圆锥形炼铜竖炉,炉缸有一到二个鼓风口和鼓风设备。公元前513年,晋国曾铸成铁鼎,并在铁鼎上面颁布刑书。

2.鼓风设备

鼓风设备是一种特制的有弹性的大皮囊[náng],形状与当时一种盛物的橐[tuó]相似,两端紧括,中部鼓起,又象骆驼峰,在皮囊上有把手,用把手压制皮囊,将富含氧气的空气压入炼炉鼓风管中,以促使炼炉中木炭燃烧,从面提高炉内温度。鼓风管象一种叫做龠[yuè]的成排竹管制成的乐器,这种鼓风设备总称为“橐龠”。

橐是用牛皮做的。每个炼炉上又有几个鼓风口,每个鼓风口备几个橐,有几个人轮流用橐向鼓风管内压气。《吴越春秋》说吴王阖闾在铸造干将莫邪时用“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状炭”然后“金铁而濡,遂已成剑”。可见当时鼓风和装炭的人不在少数。由于多人协作鼓风,氧气比较充分,大大提高了炉内温度,所以改进了冶铁技术。

3.炼炉及燃料

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发现战国时期熔铁炉底和炉衬残片,还有带拐头的陶制鼓风管及木炭屑。一方面进一步证了实炉体构造,同时也证实的燃料和鼓风设备的准确情况。

三、冶炼技术的进化过程

1.初期冶炼方法

早期冶炼方法是比较简陋的,炼炉体积小,构造简单,把矿石与木炭一层夹一层地码在一起,生火后用一到两个橐鼓风,炉温不高,矿石不能充分熔化,从炉中出取的是海绵状的熟铁块,然后再经过长时间的锻打,才能制成较纯的铁块,这种炼法叫做“块炼法”。

2.铸铁柔化技术

战国早期的铁制工具是质脆而硬的白口铁,易折不耐用。战国晚期采用长时间加热退火处理,韧性比可锻铸铁高。还有种方法是加热氧化,对铸铁进行脱碳处理,在脱碳不全完时,铸件外层为成为钢,内层还是铸铁,成为复合组织。而在完全脱碳以后,铸件由生铁全部变成钢。还可以用控制退火方法,制作表面低碳纯铁而内部高硬度的复合件,将表层磨去制成刃口,很好地提高了铁制工具的性能。

3.渗碳制钢技术

把块炼铁加在炽热的木炭中长时间加热,使表面渗碳,再反复锻打成为渗碳钢片,把钢片对折,多层折叠起来锻打,制成兵器,接着用淬火和正火热处理方法改善钢材性能。1976年在长沙杨家岭发现的春秋末期墓葬中有一把38.4厘米长、0.7厘米厚的钢剑,经取样检测为含碳量0.5%左右的中碳钢制成。在古燕国周围也发现不少采用渗碳制钢技术的剑、戟、矛等兵器。说明渗碳技术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应用。

四、干将、莫邪和太阿宝剑的制作工艺

《吴越春秋》记载,吴国冶炼师干将用“铁精”和“金英”冶炼宝剑,三月未成。他妻子“断发剪爪”( 就是将长发和长指甲剪下来)投入炼炉之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终于制作出锋利的干将莫邪剑。据冶炼史专家丁格兰认为,实际上就是加入了磷作为催化剂。所谓铁精就是纯度较高的熟铁块,而金英就是含碳较多的渗碳剂。秦王所佩戴的太阿剑也是这样经过渗碳并反复锻打制成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佩剑和错金书刀,经过分析,含磷较高,而且中间还有较大颗粒的钙磷夹杂物。河南、湖北、江等地有种焖钢冶炼法,将熟铁块与渗碳剂、骨粉混在一起密封加热,也是一种渗碳钢加工方法。

宝剑工艺要点:用多个鼓风橐提高炼炉温度,制出纯度较高的铁块,再将铁块与渗碳剂、含磷的骨质催化剂进行高效渗碳,最后再反复锻打,经过退火正火等处理工艺,制成锋利且有韧性的宝剑。

五、冶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冶铁技术之前,主要用铜器、石器或木器。铜器资源匮乏且易脆断,石器笨重且锋利度太差,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自然效率低下。而铁制农具就很好的克服了这两项缺陷。铁制刀具、斧具、锄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便利,特别是铁制犁铧头的应用,产生了牛耕技术。农民原来五口之家种植100小亩(每一小亩相当于现在的0.312亩)土地尚且吃力,战国初期已经扩大了2.4倍,也就是说同样的劳动力数量下,生产效率提高了2.4倍还多。自耕农们不仅将原来的田地进行精耕细作,而且开垦了大面积的荒地,同时人口也大幅度增加。可以说,战国时期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飞跃期。而后来近2000多年,生产力水平一直徘徊在这一水平上,并无大的改观。

参考:杨宽著《战国史》

声明:本人并非金属或机械制造专业,对金属工艺仅知皮毛,如有外行词句,敬请谅解!

写作不易,您能看完也不易。点个赞吧,既赞我也赞你!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