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古代成为天子门生全攻略:透析宋朝的“殿试”制度

导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汪洙《神童诗》

北宋大学士汪洙在《神童诗》中形象的描绘了科举制度之下,经过“殿试”之后考生身份“解褐入仕”,所迎来的巨大改变!

这种巨变,足以令天下士人心驰神往,不惜数十年寒窗之苦读如一日。

这种巨变,促使儒学教育大发展,不断培育人才,维持帝国血液的循环。

这种巨变,犹如朝廷和民间所达成之契约,上可稳固皇权,下可安定民心。

以寒门学子的视角看来,科举制度显然是让他们改变阶层,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不二途径。通过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殿试”,成为“天之门生”是一生的追求和荣耀!

整个宋朝录取进士总数约为唐、元、明、清等四个主流朝代之总和,主要还是归于南宋期间的大肆扩招

“天之门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进士”到底有多精贵? 或许大数据可以反映一定的问题。如上图,据《宋代登科总录》统计,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17年共录进士195人,平均每1亿人口年均新增进士约为9人左右。而2018年前后,中国每1亿人口年均新增院士约为6人。可以说,宋初进士的珍稀度跟当今的“院士”可以媲美

可能由于南宋时期的大肆“扩招”,每1亿人口年均新增进士人数暴涨到了271人之多,但进士的头衔也并不会到“烂大街”的程度,毕竟现在我们每1亿人口年均新增985院校的博士毕业生都有912人。可见,进士再不济,也比985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生要精贵得多。

“天之门生”,这么一个令古代士人梦寐以求的殊荣如今已消逝于历史长河中。在此,请允许我以现代人中立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和剖析宋代“殿试”制度,为大家展现其全貌。我们也不妨假象一下,如有幸穿越回古代,此文也不失为看客们指点仕途捷径的一篇好攻略!

在天子面前殿试后合格才能被赐予进士,宋代初年进士“产量”非常有限,每个进士都可谓耀祖荣宗!


“殿试”的起源、成型和目的

虽存争议,但普遍认为殿试的最早出现与武则天有关,这位重点提拔寒门士子,善于巩固权力的神都女皇开创了“殿前试人”的形式。但终唐一代,只是偶尔举行殿试,并未形成定制和系统的规则。而殿试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宋太祖时期,完善于“仁宗盛治”时期。

赵匡胤深谙官场之道,在杯酒释兵权解决了武将造反的忧患之后,重点就琢磨如何解决前朝科举制度上的弊端。他深知主考官与上榜者的之间互称“恩门”和“门生”实质是结为朋党,让考生直接感受到浩荡的皇恩才是他们得以获取功名的关键之所在。

开宝六年,大量落第考生击鼓鸣冤,指控主考官李昉徇私。借此时机,宋太祖下令亲自复试被录取的新科进士,成为了宋代首次举办的“殿试”。从此之后,殿试便成常制。

“熙宁三年,亲试进士,始专以策,定著限以千字”。

——《宋史.选举志》

关于殿试的考试内容,之前主要考词赋。宋神宗时期,试策(写策文作答)成为殿试的唯一内容,以“金殿对策”定进士的名次,一直沿用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因此,开创于太祖时期,神宗朝成型的“试策”制度成为了之后历代科举考试的定制,之后金、元、明、清都沿袭了宋代的殿试制度。

电视剧《赵匡胤传奇》中,宋太祖赵匡胤组织殿试的场面


“殿试”制度相关细节

殿试三要素——时间、地点、考官

和前朝类似,北宋前期举办殿试的年限不一,主要是由皇帝主观意志所决定。太祖朝两年一开科,太宗朝时而一年一开科,仁宗两年一开科。自英宗改为三年一开科之后,已成为后世定制。殿试的月份则多在三四月间,南宋初期一直沿用,后期因战乱,甚至有延后至五月或七八月才举行殿试的情况。

关于殿试的地点,太祖时即定为讲武殿,神宗熙宁三年年改为集英殿。自此,集英殿成为了宋代殿试的专用考场。

殿试虽是皇帝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皇帝往往会临时选定一些官员来办理殿试的具体事宜,这些官员统称为殿试官。据记载,殿试官的组成主要有:编排官、封弥誊录官、对读官、初考官、覆考官、详定官……等等。

南宋宝祐四年的殿试,考官等工作人员分工和人数一览表

实用为王——殿试题从诗赋论到策问的演变

宋初承袭前朝旧制,殿试题为诗赋,宋太宗时又增加了策论的内容,但在实际评卷过程中,考官仍主要以诗赋的好坏来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策论好坏的重要度不高。

“进士先试策三道,次试论,次试诗赋,先考策论定去留,然后与诗赋通定高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大力改革科举,取消了诗赋及明经诸科,增加进士科名额。殿试题从诗赋论改为策问一道,成为了后世效法的典范。相比诗赋的浮华,策问就实在得多,可以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针对国家现实进行思考,避免了死记硬背,也有利于统治者甄选出所需要的经世之才,顺应了科举考试趋成熟的必然要求。

因参与殿试的人数逐渐增加,导致考官们组织阅卷、考评的工作十分繁重

皇恩浩荡——甲第的划分、黜落及赏赐仪式

宋代之前,殿试就按甲第来排序名次。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一甲前三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及之后第等则并赐“同进士出身”;各甲第都统称为“进士”。一般来说,除一甲固定三人,甲第数量和各甲第人数都会依照计划录取的进士数量而浮动。

关于进士的录取比例,宋太祖年间,进士录取比例仅为10-20%,有大量的贡士在殿试中黜落。随后宋太宗进行“扩招”后,进士录取率在50%左右。

“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

——邵伯温《邵氏见闻录》

如上述,宋代初年的确不少寒士经长途跋涉进京参加殿试后,因被點落,遭受到精神和贫穷的双重打击而最终想不开自尽。宋仁宗得知后心有不忍,自此凡参加殿试者皆不點落,此举也被后世历朝所效仿。

在赐甲第环节中,一甲前三名需向皇帝进诗一首以示谢恩,皇帝则赐御筵款待三魁,并赐状元诗一首,以示器重。其他进士也会得到赏赐的食物。然后所有进士还会得到象征身份的袍笏,穿上后意味着成了天子门生,从此跨入了仕途。在最后的游行环节,进士们都会坐上车马,而状元、榜眼、探花则坐上由官府专门提供的高头大马,披红挂彩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显优待,可谓荣耀之至。所以可以看到,不论是“殿试不黜”,还是各种赏赐仪式,都显然是皇帝收揽天下读数人心的一种手段。

清代反映“状元游街”场面的木刻版画,其中该状元“连中三元”

官职任命及晋升——真的是一考定终身吗?

唐宋时期,一甲和二甲的进士有很大机会可以进入秘书省担任校书郎或秘书郎。在明代,状元有资格直接进入翰林院任修撰,榜眼和探花可以任翰林院编修,而二甲的进士也有希望进入翰林院任更低些的职位。不管是唐宋的秘书省还是明代的翰林院,其实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和高级干部储备中心,虽在里面为官品级不高,但跟皇帝直接接触频繁,往往就有很多机会获得快速升迁重用。

另外,礼部还会组织数次小规模的考试,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有才学的考生在殿试中发挥失常导致名次较低,再给他们一些进入中央核心部门任职的机会。如屡次考试依旧不理想则可能就会被送到地方的基层岗位任职磨砺。如果成功通过考核,就可能获得在京任职的机会,等待将来朝廷的重用。

所以说,对于一甲、二甲的进士来说,只是起点稍微高一点而已。即便殿试当中考得不好,也不必灰心气馁,还有机会翻盘。毕竟在过去历史上,也并不是当了状元最后定能取得多大成就,只是成功机会的概率大一些,比别人节省了些时间,但并不代表最终的结果。

晏殊为了挫其锐气、促成才,故意不让欧阳修连中三元。虽欧阳修仅名列二甲任校书郎起步,但最终官至副宰相


“殿试”策问和策文的特点

策问——皇帝都问些什么?

宋代殿试策问的题目一般由皇帝亲定或由翰林学士、知制浩等官员奉命拟定,然后呈皇帝御批后执行,基本都是以皇帝的口吻向考生发问,直接反应了皇帝的意志。以提问者动机和目的划分,策问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放低姿态,礼贤下士:

“朕德不类,托于士民之上,所与待天下之治者,惟万方黎献之求,详延于廷,像以世务,色特考子大夫之所学,且以博腹之所闻”

——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科策问

宋神宗是一位有抱负、想作为的帝王,曾力挺王安石变法。他在殿试的策问中,一上来就过于自谦的说自己“德不类”,然后虚心向考生详细请教天下黎明百姓之请求。皇帝在策问中放低姿态,有利于士子在答卷时心态放松,不畏首畏尾。

立于殿上的皇帝,不仅可以通过提策问、答策文的书面形式和考生互动。还可以面对面的观察和询问来交流。

2、直陈弊政、广开言路:

“朕以菲薄,获承丕堵……民俗之未浮,广储蓄而食未丰,踢赋租而人未裕,有功农之官而出不加辟,任观风之使而民或告冤,侧席幽人而贤才尚遗,伏轼勇士而猛将犹缺”

——宋孝宗乾道五年己丑科策问

宋孝宗的策问开诚布公,对自己为政所失直言不讳,使士子能够放下顾虑、畅所欲言,彰显了明君广开言路姿态。

3、陈时事现状,寻经世之才:

“朕承宗庙社稷之托于俶扰阽危之后……逾年于兹,寝兴在是,故府库殚匮,军费倍滋,而赋敛加薄,外患未弭,寇盗尚多,而追胥有程”

“若乃矜空文而无补于实,咎既往而无益于今者,非朕之所欲闻也”

——宋高宗建炎二年戊申科策问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即位,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尚处风雨飘摇之中。高宗在策问中,开篇就切实提到了各种内忧外患以及国家财政上的大问题,并要求考生不许空谈,要实在具体的回答。可见高宗的目的是迫切的想要考察士子的治世能力,求经世之才,并寻得治国良策。

4、抒发内心,寻求共鸣:

“尝闻汉兴四十余年,孝文专用德化,遂能移风易俗,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至刑措。章帝继建武永年之政,事从宽厚,人賴其庆,郡国所上符瑞,合于图书者数百千所……。”

——宋哲宗元祐六年辛未科策问

宋哲宗在策问中借陈述汉文帝和汉章帝的治下面貌,来表达渴求盛世之治的愿望。不一定是寻求实实在在的方略,更多是想从考生回答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既然是殿试的最高掌控者,一般有想法的皇帝都会把自己的意志深度融入策问之中

策文——考生该如何作答?

对于有资格参加殿试的考生来说,掌握策文的格式来写作并不难。难的是在策文中既要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又要对皇帝及朝政进行歌颂和赞美。说白了就是让皇帝觉得你既有真才实学,又对他非常的欣赏和尊重。因字数有限,所以其中的尺度分寸不宜把握,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所以,殿试时考生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毕竟圣心难测。

所以在殿试的策问中拍皇帝马屁也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将皇帝与古代圣君贤主相类比;夸大皇帝治国理政的实绩;言语中刻意自谦,以强化君尊臣卑的关系。当然,全文中不可能尽是拍马说好话,如何能做到即直言不讳之后又不至于冒犯圣上呢?通过留世的殿试策文,我们不难发现玄机,比如:可以是先从总体上颂美皇帝,然后再批评其具体政策;或者是将皇帝与时弊加以区隔,强调治国难度,委过他人;还有就是在直言刺君、针砭时弊之后请求宽恕……等等。

南宋的状元宰相文天祥,曾在殿试之时奋笔疾书,其策论文章有一万多字,且没有写草稿,一气呵成。文章内容言辞激烈有见地,但结尾时还是加入了如“赋性昧愚、不识忌讳”,“冒犯天威、罪在不赦”等等求圣上宽恕之词,最后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南宋的宰相文天祥,殿试上策论文见其大才定为状元,可惜生不逢时,其气节可昭日月


“殿试”的公平性:

严防作弊——好熟悉的手法!

除了凭“请号”(准考证)入场,按随机次序入座等基本制度之外,宋代的殿试还采取了一些防弊措施来杜绝作弊:

1、禁止夹带;凡参加殿试的考生都会仔细检查和搜身,以防夹带作弊文字。

2、封弥制;封弥又称糊名,即将考卷上考生的名字、籍贯等信息密封,以字号来代替。封弥之法成为了防范考生串通考官舞弊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在乡试和会试中效法推行。

3、誊录制;因为考官还可以通过辨认答卷上的笔迹来判断考生,但由誊录官誉写试卷之后,再由对读官校对,则能不影响考官阅卷,又能有效的防止这种现象。。

4、锁院制;出题或是被任命为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直到殿试完成。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

这一系列的防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殿试的公平公,受到了士人的赞许。正如上述欧阳修所说。

只要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作弊,但在殿试上,即便夹带功夫再强也很难奏效

等第的评判——博采众议的结果

试卷考校完成后就是对考生等第的划分,首先由初考官先定等第,再送覆考官定等第,最后由详定官择其一为最终评定结果,不过详定官不得在初考、覆考结果外另立等第。

“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沈括《梦溪笔谈》

仁宗嘉祐六年,当时的详定官王安石没有采纳初、覆考结果,而自有主张。为此,王安石和另一名持反对意见的详定官杨乐道一起请求宋仁宗圣裁,最终仁宗批准了王安石的请求。这次事件使得详定官可以在初、覆考的结果之外另行决定考生等第,详定官的权力被进一少放大。

由于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考生等第的评定完全决定于详定官一人之手,有失公允。后来,翰林学士孙近因此上书宋高宗建议恢复旧制,于是高宗釆纳了这一建议,规定只有在初、覆考不当时,详定官经奏请圣上后方能另立等第。

殿试考生多就会导致等第多,最终显示名次的皇榜就会特别的长

彰显皇权——各种奇葩的最终裁决

通常情况,殿试的名次是经过考官评定后呈皇帝御批,因此,殿试第一名也由此产生。但在实际的选拔过程中还曾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以交卷速度作为标准。太祖朝至太宗朝的一段时间,曾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后于太宗朝对此方式废止。

“太宗时亲试进士,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

——欧阳修《归田录》

2、比谁力气更大。开宝八年,进士王嗣宗与陈识在殿试中同时纳卷,宋太祖不愧是行伍出生,竟命二人通过手搏斗力决定最终名次,结果以胜者为状元。

3、以应试者相貌及“地域黑”作为标准。真宗朝,曾因“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帝意已属之”,而知枢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最终江西籍的萧贯屈居第二,山东籍的美男子蔡齐遂居第一。


倒是明、清有不少皇帝以谁字写得好来判名次。此图是清乾隆年间殿试考生的策文,字迹犹如印刷一般整洁!

4、皇帝是考生粉丝。元丰五年,因宋神宗此前读过黄裳所作文章,非常喜欢。但黄裳并未被考官选入排名前列,于是“命求裳名,至末甲始见,乃擢为第一”,最后神宗硬是越过了考官把黄裳选为了状元。

5、强硬打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状元原本应为赵汝愚,因其属于宗室成员,便升榜眼萧国梁为榜首。

6、长幼有序。宋仁宗天圣二年,考官奏宋祁为第一名,宋郊为第三名,两人系兄弟,而垂帘听政的章献皇后觉得弟弟名次不应排在哥哥前面,于是选宋郊为状元,转把宋祁降为二甲。

所以说尤其是在选状元的问题上,皇帝最终的裁决未必是公正客观的。可见,在严密的制度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人为干涉的随意性。但对于整体来说,皇权并不会干预太多进士的排位,整体的公正性还是能够得到确保的。再说,前文也提到了,对于进士来说,自己的前途也并不是殿试一考定胜负,后面还有各种可争取的机会。所以,朝堂上为了彰显皇权,皇帝自然会象征性的行使自己的最终裁决权,而臣下也不会过于干涉。

正是因为“文无第一”,实力相近的情况之下,所以皇帝究竟点谁做状元,可能随意性会较强

“殿试”对现代的影响:

1、 殿试中创设防作弊机制,仍在当今“高考”中沿用

只要参加过当下的高考都会了解到,封弥(糊名)制、禁止夹带,目前都在沿用,而且禁止夹带的范围更广,包括一切科技类电子产品,甚至为此在考场附件会防止屏蔽电子信号的设备。

关于誊录制,则因需耗费人力太大而并未照样推行,但也有通过设置选择题和采用机读答题卡的方式,尽力避免批改老师对学生成绩产生更大的人为影响。而锁院制度仍在沿用,只要是被指定参与命题的老师,从召集时开始,直到高考结束后才能解除采取的封闭式的管理。

所以说宋代殿试的改革,不仅把各种防作弊机制衍生到了下一级的会试和乡试,甚至对后世的考试制度也产生了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殿试卷,糊名处清晰书写了封弥官员的信息

2、 现在公务员考试中就包括笔试和面试

以考试的形式来选拔和录用不同级别的基层公务人员,是中国人给全世界带来的创举。宋代的“殿试”是这科举制度完善的关键一环。实际上殿试不仅是“笔试”,最终排名确定,还包括各级考官的审核把关,以及皇帝的亲自“面试”。我国公务员录取,在笔试和面试的同时,还要参考该人员的政治修养、道德素质、工作水平、表现和实绩等,这些都通过报名条件的限制及政审等实现,和古代“殿试”取士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异曲同工。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五权宪法》演讲

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就有相关的阐述,他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被英国人学去用于选拔公务人员,而后还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可以说,中国从古至今的考试文化制度为世界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英国于1833年正式实施了文官制度,主张公开竞争以确定公职人员的任用,就是借鉴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3、 最高级别的“殿试”向下促进了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辐射到基础教育

“殿试”的确立以及完善,一代代的进士的产出,使越来越多民间士子迎来了大好前程,进一步使得各级科举制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国家教育产业的蓬勃向上,这种繁荣甚至辐射到文化事业的和“童蒙”等基础教育领域,各阶层的百姓都大受其益。

回到当下,我国也有比较完备的高考和公务员招考制度,也与之催生了相关考试教育周边产业的大力发展,虽要说到是否完善,无疑前路漫漫。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素质和成效,是被全世界所积极认可的。

围绕“考试”而催生的各种书店、培训中心也繁荣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语

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完善于宋。宋代的科举除了若干细节上的完善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始于前朝,时有时无、形大于实的“殿试”给系统重建了一番,并真正的制度化的实施。

殿试起初是赵宋王朝笼络士人之心,加强皇权的手段,但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胜于此,两宋时期文化繁荣之盛、人才辈出的大好景象也推动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

同时,宋代殿试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规格之高、组织之严密、系统之完善在后世封建王朝中沿用了近千年之久。最为重要的是,殿试作为科举制的“上层建筑”,像一面旗帜一样,千年以来不断鼓动着士子的求学求知欲,树立了文人的崇高地位,甚至是带动了整个民间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首今日,殿试历经千年的精华沉淀和变革,所给养出来的“高考”、“公务员招考”和其他林林总总的考试,成为万千学子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标尺,也最大限度的促进了我们当下整个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就是宋朝的经典诠释!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