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开篇,说的是这个故事

前言

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智伯就是智家培养的一枚超级危险品,最后将晋国实力最强大的智家炸得粉身碎骨。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智伯为什么会身死族灭的话,那就是《周易》里面的千古名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三家分晋的时代背景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第一篇讲的就是三家分晋,这是因为三家分晋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春秋五霸中的扛把子晋国被分裂成韩赵魏三家,春秋五霸演变成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晋国内部异姓公卿的争斗与兼并,而导致晋国内部异姓公卿争斗与兼并的根源,则是晋国统治者对于自家公室的大肆打压,一直到后来的“国无公族”。

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异姓势力一直很强。这要上溯到晋国建国之初。当年唐叔虞被封到“大夏之墟”的晋国地界之时,就带来了“怀姓九宗,职官五正”,这些人繁衍的家族后来都成为了晋国历史上拥有权势的异姓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也促成了晋国“国无公族”的独特政治格局。

在春秋时期,晋国经历过一场小宗取代大宗的漫长内战,67年的内战,以小宗战胜大宗,晋武公继位告终。可以想象的到,小宗的代表晋武公继位之后,大肆打压大宗势力,最后大宗公族不是被消灭,就是沦为庶人,无法对小宗形成威胁。

可是你以为从此就万事大吉了吗?没有。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大宗被打残废了,可是小宗崛起的家族势力再次对当政者形成威胁。为了让自己的江山千年万年,晋献公听从异姓势力的建议,与公元前699年“尽杀群公子”。经历过长期宗族内部斗争,晋献公的血缘宗族观念已经非常淡漠,最是无情帝王家。相反的,晋献公更愿意把权力和异姓势力分享,认为他们不威胁王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异姓势力的膨胀。在“国无公族”制度化之后,异姓公卿的坐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异姓公卿已经成为可以和国君公室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公元前552年,晋国公室中,唯一可以和异姓公卿角力的栾氏被中行、范、赵、智几家公卿消灭。整个晋国只剩下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大公卿。六家公卿联合执政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很快他们内部再次发生权力的兼并,范和中行两家被消灭,形成了韩赵魏智四家公卿执政的局面,其中,智氏的力量最强大。

这就是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基本形势。

智伯的“风评”如何?

智伯是谁?

智伯者,三家分晋之前,智家的当家人是也。

智伯的名字叫做智瑶,他的父亲叫智宣子,是上一任智家的掌门人。在商定智家下一任当家人的时候,智宣子提议由自己的嫡子智瑶担任,这个时候,家族中另外一位成员提出了反对意见。

此人名叫智果,智果果然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给智瑶打出了自己的“风评”。

智果认为智瑶这个人有五个特长一个缺点。五个特长是:美髯高大(这特么也是特长?),骑射功夫好,才华超群、能言善辩、强硬果断。一个缺点是什么呢?不仁!就是说这个人损人利己,刻薄寡恩,缺少仁义。

按照今天通俗的说法,就是智瑶这个人工作能力很强,可是人品有问题。

智果认为,如果让智瑶做家族的掌门人,将会给智家带来灾难。

智宣子没有采纳智果的意见,还是坚持让自己的大头儿子智瑶继位。智瑶继位,尊称智伯或者智襄子。

智伯如何走向灭亡?

智伯掌管国政之后,做事强硬霸道,得罪了其他三家公卿还不知不觉。

后来智伯以筹集军费为名,要韩氏拿出一座城池,韩家当家人韩康子当然不愿意,准备拒绝的时候,韩康子的智囊段规却建议主公答应智伯的要求,理由是如果韩家答应了,智伯会更加膨胀,继续向赵家和魏家两家开刀,到时候恶人自有恶人磨,万一碰到一个刺头,可能就会打起来,到时候可以坐收渔利。韩康子想一想,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老婆抓不到流氓,于是咬咬牙给了智伯一座万人城池。

智伯一看轻松得手城池一座,自然是有样学样,继续向魏家开口。

同样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的在魏家上演,魏桓子在智囊任章的建议下献出城池一座,继续刺激智伯的贪欲,同时和其他的利益相关方结成联盟。

俗话说,做事情有再一再二的,没有再三再四的,等到智伯向赵家也表演狮子大开口的时候,遇到了硬茬儿。

赵家人底子厚,直接把智伯给怼了回去:割地?我割你个球,老祖宗留下来的产业凭什么给你姓智的孙子?

智伯一看赵家小弟不听话,喊上韩魏两位跟班上门收保护费,赵家掌门人赵简子率兵逃到自家的晋阳城作为对抗的根据地。晋阳城的老百姓和赵家齐心协力,坚守城池两年都没有投降。为了逼迫赵家投降,智伯甚至迎来汾水围攻晋阳城,晋阳城老百姓团结一致,沉灶产蛙,民无叛意。就是把自家的灶台打烂,沉到水里面,都长出小蝌蚪了。决心就是有这么大。

就在赵家和老百姓团结一心的时候,智伯这边的三家联盟却出现了分裂的迹象。

首先,如前面所说,智伯这个人狂妄自大,自己做马车,居然让韩家和魏家的掌门人做车夫和侍卫,这绝对是赤裸裸的侮辱!

其次,智伯一句话让韩家魏家起了反叛之心。智伯在水淹晋阳城的时候,得意洋洋的说:哎呀,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一场大水足以灭国啊。

智伯说的爽,韩魏心慌慌,两家一盘算,今天你丫的可以用水淹赵家,转天就可能拿水淹我们韩家和魏家。智伯这货是个贪婪又凶横的操蛋玩意,咱们小哥几个还是趁早另做打算吧。

就在这个时候,无巧不成书,赵简子派人暗中联系韩家魏家,要求三家结盟,反攻智伯。

三家不谋而合,公元前453年,晋阳一夜,赵家出兵掘开大坝,水淹智伯军队,韩魏两家阵前倒戈绞杀智家军。

最强大的智家一夜之间溃不成军,智伯被杀,智家被团灭。

当年智果的预言,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应验。

50年后,周天子答应了韩赵魏三家的请求,分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这一年是公元前403年,按照周朝历史,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如果您手头有《资治通鉴》,打开资治通鉴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段话,上面写的就是: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春秋从此终结,战国从此开始。

总结一下:三家分晋,消灭了最强公卿智伯。原因在于智伯有才无德,狂妄自大,引发韩赵魏三家公卿一致反抗,最后身死族灭,成为历史上的惨烈教训。三家分晋,再一次证明,有才无德的执政者不能长久,谋求各方的利益平衡才是可行的执政之道。

刚才介绍的历史故事和经验教训,都记录在《资治通鉴》的首篇里面。作为最具有经验借鉴意义的中国史书,《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一直很高,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历代商家巨富,都从《资治通鉴》里面吸取了丰富的经营管理智慧。鉴于《资治通鉴》古文阅读有难度,铁锤文史为大家推荐一本配备白话文版本的《资治通鉴》,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购买。中国人的千年智慧,值得成年人反复体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