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乐的Blued和其背后“真实”的“粉红经济”


2000年,耿乐还在秦皇岛做警察。23岁的他在网易申请了一个个人空间,每晚偷偷猫在自己的房间里,跟网友分享自己的“同志心事”。而这个小空间,就是淡蓝网的前身。此后数年,淡蓝网逐渐成为了华人地区有影响力的同志公益网站。

2012年,耿乐创立Blued,现已成为国内第一大男性同志社交平台和中国LGBT社区象征。截至2019年3月,Blued注册用户达到2700万,月活用户达到800万人,吸引了超过1.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事实上,Blued颇受资本青睐。自成立起,Blued已经拿下7轮融资。而耿乐的诀窍是:说服投资者相信,他可以继续在同性恋人群中扩大业务。

只是,Blued真能如此“乐观”吗?

被“夸大”的3000亿美元“粉红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2016 年的文章中曾提到:目前中国约有4000-7000万的同志人群,占总人口数的3-6%。中国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群体所代表的“粉红市场”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仅次于欧洲和美国。单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粉红市场“钱景”一片大好,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消费市场,你见过多少专门为同志提供的消费呢?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向身边同志朋友的时候,大家无不诧异的说:

“消费哪有什么区别!照样是普通人的那些,能有什么区别。”

“即便真的有厂家做一些同志专属的消费产品,那看起来也会很诡异吧。同志专属可乐?专属超市吗?没必要啊!”

确实,LGBT群体的基础性消费需求从本质上跟普通消费者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消费行为当然不会有变化。即便那些大张旗鼓号称“同志友好型”的消费运动,大多数不过是品牌进行营销的“话题和噱头”而已。

这个3000亿美元市场显然被过度“夸大”了。

Blued 的“底色”

2019年初,因陷入诱导未成年人交友染艾的舆论争议,Blued在微博发表公告,宣布关闭注册一周,组织相关部门展开内容筛查和整治。

同志作为在大众视野中“被隐藏”群体,Blued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表达自我的平台。但同时,“被长期压抑的欲望”一旦得到释放,相对于传统的社交软件,Blued上的用户表达更直接赤裸,而需求也更单一-“约”。

对于Blued来说,如何平衡监管和社群运营,绝对是一个“挑战”。

越来越“老”的Blued

“Blued越来越没意思了,什么人都有,这么说吧,我觉得他现在看起来特别土和老,我已经在用别的社交软件了。”

这是跟一个同志社交达人聊天的时候,他很自然说出的感受。

的确,当一个平台越来越大,小众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就成为了一种“奢望”。美国调查机构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Facebook正逐渐失去对美国年轻用户的吸引力,年轻人如今更爱用Instagram和Snapchat。知名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称:仅2018年Facebook就失去了大约200万名24岁以下的美国用户。

同样的问题,看似也发生在Blued身上,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平台用户数突破2700万,在国内男同性恋群体中的市占率高达90%以上。换句话说,在男同志群体内更细分的圈层里,找到“同类”的成本,变得更高。而紧随其后,如Aloha之类的同志社交app,因为交友设置更精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

或许收购,或许创新,留给Blued的时间不多了。

Blued的变现远比想象中艰难

2012年创立的Blued,直到两年之后依然没有盈利模式。当时,耿乐曾表示,Blued没有任何盈利方式。直至几轮融资之后的2016年, Blued通过直播和移动营销营收数亿,这才使其国内业务实现赢利。

公开资料及媒体报道显示,Blued未来主要的变现模式分为四大板块:直播娱乐、会员服务、健康服务、辅助生殖。而截至目前,Blued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为直播娱乐和广告收入,而其中直播占据了超过80%的收入,用户通过充值虚拟货币弯豆购买礼物,然后在观看直播时定向打赏。

仔细分析除了直播娱乐之外的潜在收入增长点,会员服务依附于用户对于app的使用黏性,竞争对手随时都可能出现。而健康服务这一块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呢,同志消费最大的瓶颈不是来自于服务的供应端是否优质,本质上制约LGBT群体精准消费的因素恰恰来自于该群体的“自我认同”本身。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是出境游消费,大部分同志一定不会选择专门为同志提供旅游服务的组织而设置的线路,更大的可能性是选择大众都会用到的旅行提供商,比如携程、飞猪之类的。

有从业者曾这样描述男同性恋的现状,“中国的粉红经济是建立在粉红人群的自我认同上的。”对于很多 LGBT 来说,出柜的时机还没到来。

“隐藏”自己,是他们消费过程中的必选项。对于Blued来说,目标用户“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有多长,答案尚未可知。

并不“友好”的商业品牌环境

这要从天猫年货节的一则23秒广告说起……

影片开头,男孩带他男朋友Kelvin回家,开门的妈妈和厨房里的爸爸看上去一脸诧异。接着,坐在客厅的两个女孩相视一笑,说:“今晚有‘瓜’吃了。”然后,这个“瓜”在饭桌上抖落了出来。男孩父亲给Kelvin夹菜,Kelvin说了句:“谢谢爸!”全桌人顿时愣住,两个女孩说了句:“吃‘瓜’。”视频的最后,一张大红色的天猫年货节海报。

这家人之后在饭桌上聊了什么?Kelvin被这个家庭接受了吗?没有答案。

当一个严肃的社会议题,被品牌“哗众取宠”似地滥用,或许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商业社会对于LGBT群体相关问题理解地“狭隘”。

LGBT群体被打造成了一个“商业营销符号”,帮助品牌制造“话题”。尽管非常多的公司和品牌在社交媒体上持续释放支持LGBT社群的信息,但在公司内部的LGBT问题上并没有什么进步。

就像我在文中说的那样,社会包容度和LGBT群体的自我认同是打开“粉红经济”的钥匙,而品牌总是“利在当下”。商业价值的“二维矛盾”现实不正是如此吗?一面“鼓吹”理解包容,而另一面却从未认真诠释过“真实的平等”。

为了写这篇文章,跟身边几个同志朋友做调研,每到聊天最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醒:“一定要用化名啊!”

我笑说:放心,这篇文章里不会出现任何“名字”和“暗示”。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部分参考资料:

《我们与全国最大“GAY网”CEO聊了聊“粉红经济”的未来》凤凰科技

《LGBT中国报告一:他们的职场,生意和他们的骄傲》好奇心日报

《否卖酒给同性恋?这在 1960 年代美国变成一场城市实验 | 石墙 50 年》好奇心日报

《26岁副处警长攻下新京报、鼎晖投资,超60亿估值,Blued能做同性社恋交第一股?》新三板法商研究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