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泰 — 千年古镇楼德

楼德,是新泰西部的一个乡镇。西接宁阳,东连新泰市禹村镇、宫里镇,南邻济宁之泗水,北与岱岳、天宝镇对望。楼德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浓缩出属于新泰西部的特色印象。

一位贤者

高柴,高氏先祖之一、柴氏先祖。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当中从政时间最长的一个。身高不满五尺,憨直忠厚,师从孔子后以其思想管理民众,深受爱戴。高柴是楼德柴城人,据传以其名而定柴汶河之名。汉代设柴县。


高柴去后葬于今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兰陵故城东北5公里的刘堡子村。历代统治者对高柴多有追封,东汉永帝十五年(72年),祭祀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共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封为“共城侯”;宋度宗咸谆三年,以“共城侯”从祀孔子。当年的柴城现已分为三村:西柴城、前柴城、后柴城。

新泰民间俗语中的“柴”,据有关学者考证,亦因高柴。柴在方言俗语中形容人形容办事力度大、影响力强,为褒义。

楼师大

楼师大,在新泰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记忆称谓,指的是曾位于楼德的新泰师范。上世纪无数新泰学子在此处学习,又从此处奔赴教育及相关行业岗位,因位于楼德,故而校友多称其为“楼师大”。


“楼师大”毕业是数代新泰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新泰师范前身为山东省立泰宁师范,始建于1951年8月,1952年建徂阳县,改名为山东省徂阳师范,直属山东省教育厅管辖。1956年撤徂阳县,楼德划归新泰县,改称新泰师范。

三府衙门

现在的楼德镇西村小学,是清代的通判衙门旧址,因通判是府官第三职(知府、同知、通判,正六品,高于知县),故当地人称之为“三府衙门”。据《泰安府志》及其它史料记载,从雍正十三年的徐德成第一任起到光绪二十三年任职的王官澄,共有十二位通判在楼德任职。


他们为官的情形大多不得而知了,但从老百姓的口碑相传中,王官澄的印象较为深刻些,他清正廉洁、书画兼备。那时,衙门内前排有七间瓦房,东三间是大堂,西三间是“会客室”。穿中堂而过,东边有一个小院,是通判的住所,里面有三间瓦房。院子以西是花园,假山奇石,青松翠竹,中间碎石铺道。花园中心有一棵樱桃树,春夏交节,枝繁叶茂,硕硕红果,见者皆为之唾涎。再往北还有六间瓦房,是衙役们居住和存放物品的地方。作为粮捕通判,王官澄除了做好夏秋两季的赋税、盐款征收任务外,主要职责就是处理民事案件。在衙门东墙外有一狭长的胡同,老百姓称之为“喊冤胡同”(据考察应为现基督教堂东的胡同,而非“车家胡同”),若有告状者,就在此高喊“小的冤枉啊……”,无论事情大小,他都立即升堂审案,秉公处理,该抽嘴巴就抽嘴巴,该打板子就打板子,该上报的立即上报,从不推诿扯皮,因此他在当地名声很好,至今还流传着一段官民互省的佳话!

使营菟裘

菟裘(tú qiú)国位于楼德, 《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

佐大禹治水的伯益嬴氏后裔菟裘国,后以邑为氏称菟裘氏。历史上曾有典故“使营菟裘”用于比喻古代士大夫归隐。最早载于“《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传十一年》”后世文人多有引用演绎。


菟裘城遗址位于楼德西村西北部,柳溪河西岸,为新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前楼德建有寨墙,东寨门上砌有“菟裘遗址”四个大字的横额石匾,现在寨墙石匾都无存,只有1993年新泰市政府立的“菟裘城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羊祜印记

羊祜,封南城侯,今天宝古城村为其封邑(梁父县城),民间俗称为“羊祜城”。在柴汶河南岸的楼德很多村庄的来历都与羊祜城有关。


东营、西营二村西晋建村,相传羊祜在此设有营盘,始名营里。后分为东营、西营。1983年,西营后分为西营东村、西营西村。城前,西晋太康年间(280-290)建村,因位于羊祜城前而得名。1962年分为东城前、西城前二村。王庄,西晋太康年间建村,相传此地为羊祜城之刑场,故而取名“亡庄”。后王氏迁入,以“王”代“亡”。1962年分为西王庄、东王庄而村。1983年时曾用名“汶龙、汶东”。

文章摘自网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