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九老人

顺着乌台街那条窄窄的巷道进去,里面横七竖八有不少的灰瓦房。一下雨,雨水就顺着那瓦槽从檐头流下,再流到路面上,路面因是胶泥土,一下子变得泥泞不堪,把鞋子全粘成泥绑子,路面也全是浅一脚深一脚的泥印子。王老九老人就住在那个巷道里。五年前的那天,我走访王老九,好在不是下雨天,又有村长作向导,没用多长时间就找到了他家。

“前面那排贴白瓷砖的三间平房就是他家。“村长用手指着说。

我心里窃喜,别人家都是瓦房,他住的都是贴磁砖的平房,看来并非贫困。

“老人吃低保吗?有没有收入?”我问村长。

村长答:“老人没有底保,但领取养老补助和高龄费补贴。去年修铁路,征了村上的地,给每户补偿1.6万元,其中老人也领了一份。”

“哦,看来老人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我说。走到并不宽敞的院内,才知道王老九大儿子住两间,老人住一间。大儿子王力把我们引进老人房内。进得老人房间,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难闻的尿骚味、汗腥味、旱烟味,混杂在一起,呛哄哄的,直冲鼻孔。里面只有一盘大炕和一张大木桌,炕上胡乱放着一床被褥,炕当中放一塑料尿盆,尿碱味很大。大木桌上放一电磁炉,落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脚地下堆着些玉米杆,估计是烧火取暖用的。房间四壁也没有粉刷,是水泥毛茬子。老人就坐在砖炕沿上,满脸满手黑瘦,周身脏兮兮的,散发出呛人的异味。眼晴混浊,眼角又堆着白眼角屎,眼睛快要看不见的样子,木木地发呆。 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几分。

“老爷爷,我来看你来了” “你说什么?……你大声点,我耳聋听不见。” 我凑到老人耳边大声说:“你老有几个娃?” “五个儿,一个女子。” “你老今年多少岁了?” “八十二了。” 老人颤巍巍问我:“今儿是腊月什么时间了?……快过年了吗?” “今是腊月二十三,快过年了。”

老人耳聋,和他拉话很是吃力。我给他大儿子王力说,还是到你隔壁房和你说吧。王力看见他老爸家里那副恓惶劲儿,也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王力媳妇见来人了,到房子外面去了。他家比老人房倒好些,房子粉刷的白白的,家里收拾的也相对比较整齐些。

“你也看到你老爸的生活状况了,你们兄弟姊妹六人,好歹也要负责好老人的生活。”我说。王力答:“唉,好你了,我也是没办法,我有糖尿病,还有点脑梗,也快六十岁了……” 我说:“我能理解你的难处,但你是你家的老大,你可以把你们弟兄姊妹召集到一块,开个家庭会,啦一啦老人的养老问题。你们兄弟姊妹六人,每人每月拿出50元,一月就是300元,就足够老人生活了。” 王力说:“唉,你不知道,我说话连放屁也不如,没人听我的。” 我说:“只要你说的在理,咋会没人听?你是老大,你要带头孝敬老人,要吃下亏,才会有人听你的话。” 王力说:“去年老人在村里分的1.6万元,却被老五拿走了,他还不管老人生活。” 我说:“那就是老五的不对。老五做什么着了?” 王力答:“人家比我强,在给油矿干活。” 我说:“不管怎么说,你要撑起头,要有老大的样子。” 王力答:“好你了,老人和我住,我连半毛钱光也不沾。” 我说:“你总该可以收拾一下老人的房子吧,你看来人了,房里脏的连脚都踩不下去。” 王力沉默不语。王力媳妇在外面偷听我们拉话。

其实,老人就是不用几个儿女拿钱,只用那高龄补贴和养老费也够维持生活的。只是,这些钱到不了他的手里。老人有时间还经常收破烂,常常用手里拄的那条拐棍,在垃圾箱里搅来搅去。有时间还伸出脏兮兮的手沿门乞讨。 “那是我们老人故意学赖……”王力说。我沉默不语。

我给王力说:“我给你讲个‘九子不如石子’的故事吧: 从前有俩老伴儿,生育了九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儿子来照顾养老。老头知道儿子和他们住一个院子,晚上有时候还听门。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一小布袋装了些石子,趁儿子在外面听门的时候,故意摇一摇小布袋,石子发出清脆的响声。 ‘老伴啊,可要把咱这银子藏好啊,这可是我们的防老钱,足够维持生活,你看靠咱九个儿子是靠不住的啊。’老伴说:‘老头子,我看啊,那个儿子对我们孝敬,将来就把这些银子给那个。’ 这话被老大听门听见了,心想,没想到老人有硬头货啊,就告诉了媳妇。这下子对老人开始百般孝敬。老二、老三、老四……老九,突然见老大待老人好像变了个人似得,心生怀疑,后来都知道老人有硬头货,都争抢着伺候老人。老人就这样被孝敬着老去。 老人临咽气的时候,儿子们问:‘你把银子藏那里了?’老人说:‘在墙角下刨去。’结果墙角下刨出一袋石子。老人叹气说:‘唉,九子还不如一袋石子啊!’老人闭着眼睛死了。” 王力听后,沉默不语。 我又说:“老人们常说:‘檐水滴的旧窝窝’,你对老人的态度,就是将来子女对你的态度。” …… 回家的路上,同伴伤感的说:“人常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如果有不肖子孙,那时候还不如一尿盆扣死。” 又说:“那个女儿也不是什么孝顺女儿,也不说给老人洗一把衣服,你看老人浑身呛得要命,味道都打气哩,让人呼吸都难受。” 我说:“遗憾我们没时间,要不给他们开个家庭会。我估计王力这次也有感触,但愿我们下一次再来看老人的时候,生活有所好转。” 遗憾的是,第二年开春,老人却长眠九泉了。

作者:南洁(图片来源网络,与正文无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