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让同名电影成为禁片的小说,不只又黄又爆栗那么简单

01

《发条橙》是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代表作之一,1962年出版,同名电影于1971年被天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这样评价他: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存在,意味着其他人都是在给小孩拍电影。)搬上大荧幕,并获得了奥斯卡四项提名。

然而由于这部电影脏兮兮的,又黄又爆栗,同时还被怀疑是几起少年犯罪事件的元凶,因而被禁,直到2000年才得以解封。

安东尼·伯吉斯幻想并创造了一个迷失在青春里的15岁少年艾利克斯,他和三个小伙伴组成的犯罪团伙无恶不作,由于团伙内讧,艾利克斯在一次入室抢劫时遭人背叛,被抓了现行,于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然而在入狱2年后,艾利克斯接受了一种“厌恶疗法”后,变成一个只要想做坏事,就会感到恶心的“善人”,于是他只被关押了两年就重新出狱了。

出狱后的艾利克斯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孤立,最后遭人利用而坠楼入院。

重新被“治愈”后的艾利克斯又重复过上了从前的日子,不过他孤身一人,充满了幻想。他幻想自己长大了,还有了妻子和孩子,而他的孩子又会成为另一个迷失在青春里的艾利克斯。

安东尼·伯吉斯是当代著名的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教授,在欧美各国都享有非常高的声誉,他的著作超过50部,《发条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经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这部《发条橙》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争议,但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小说。

02

“发条”是一种机械装置,“橙”在马来语中指“人”,“发条橙”的意思就是指像机械一样的人。

整部小说充满了混乱和暴力,迷失在青春里的以艾利克斯为代表的青少年们,将道德踩在脚下,奉恶为王。他们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盲目而迷茫。

主角艾利克斯和小伙伴们每天都在嗑药、打家劫舍、欺负老人,甚至诱骗少女当中浑浑噩噩地过活。

他们想要车,就去偷一辆来,而且不要破旧的老爷车,而是好车、豪车,用完了就扔掉或是推下河。

他们想要尊严,就和同样性质的小帮派火并,用刀、铁链等东西把对方弄伤、弄残。

他们想要快乐,就把女孩子骗进家里为所欲为。

他们甚至假装成有教养的绅士,通过演戏让人同情,从而入室劫财劫色……这些人每天都在混乱中度过,他们找不到自己,于是开始以毁灭他人为乐。

如果说没有知识的是次品,没有健康的是废品,没有道德的是危险品,那么以艾利克斯为代表的青少年们他们就是易燃易爆炸的超级危险品。

这是作者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青少年犯罪是常态,由于犯罪不受重刑,因而他们有恃无恐。

他们就像没有情感的机械人,把情感和道德抛在脑后,只是一味不管不顾地往前奔跑,在奔跑的过程中,他们撞伤了自己,也毁坏了世界。

03

《发条橙》本是一部幻想小说,然而不幸的是,这幻想成了预言,在青少年犯罪日益猖獗的今天,人们震惊的同时也感到痛心疾首。

单就我国而言,青少年基数庞大,犯罪人数也居高不下,长期在28万到30万人中徘徊,其中刑事犯罪的更是多数。

青少年犯罪出现了犯罪团伙化、物欲化、低龄化、无业化、低学龄化和严重暴力化的特点。

2012年,广西13岁女生嫉妒同班同学长得比自己漂亮,因而怀恨在心,将对方骗到家中后杀害并砍断头颅手臂,事后还清理了犯罪现场。但由于她未成年,最后法院判处被告人父母赔偿原告各项费用10.8万元。

2017年,常州7岁女孩被人奸污后从25楼扔了下去,当场死亡,罪犯是一位15岁少年。由于少年未满18岁,最后判处15年有期徒刑,父母赔款对方43万元。

2019年,大连十岁女孩被强煎后,身中七刀惨死当场,加害人是13岁男孩蔡某某。然而由于蔡某某未满14岁,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将被收容教养。

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它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犯罪后果严重、危害大,但代价小。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些像花一样的少年,怎么就长了一副恶魔心肠呢?

04

在2016年6月份的《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上,有一篇名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成因与消解》(作者为任啸辰和吕厥中)提出,青少年犯罪主要有四个原因,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教育的失败甚至缺失:

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尽到责任,无底线的宠爱甚至溺爱,教育方法不当,以及问题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还有其他三个原因,分别是孩子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原因:

青少年心智发育期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心胸狭隘还喜欢攀比,一旦遭遇刺激,心理就发生恶性转化,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原因之一。

社会风行的网络泛滥和明星势力,都对青少年的心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影响。

正所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正是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才让孩子从天使变成了恶魔。

知道为什么生病后,最紧要的是要知道怎么治疗。


我们不可能像小说里那样,把所有心中有恶的人都进行思想矫正,那样这世界就真的变成了一个锡制的玩具了。正确的做法是让人有选择权的同时,最大概率去选择善。心中有恶是常人而不一定是坏人,真正的坏人是那些把心中的恶付诸实践的人。

“善良是要人去抉择的,当你无法抉择,你就不再为人了。”——《发条橙》第93页

对于青少年来说,最要紧的就是家庭教育。

因此,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去判定什么是真正的善,以及怎么样从纷繁世界中把善选出来。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衡量一切的工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而父母的素质也衡量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首先,家庭教育必须做到以父母为榜样,你想要孩子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得先是那个人。如果父母是不折不扣的孔乙己,却妄想让孩子成为成甲(得到专栏作家),那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此外,父母对孩子要有爱但不溺爱,小说中艾利克斯15岁,他的父母只管他吃饱穿暖,其余一概不管,甚至还花孩子抢劫来的钱。正是由于父母的监管和约束不到位,才促使艾利克斯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小魔王。

最后,当孩子犯错后,家长要主动约束和矫正。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都哭诉:我能怎么办呢,我管不了他啊。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你管不了自家孩子,那么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同罪。

要知道,张弛有度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自由,杂乱无章、放任自流只会让孩子成为心智不健康的废品和缺乏道德的危险品。

科技越发达,教育孩子的责任就越重,道路也越艰难。然而,正如德里克·博客(哈佛前校长)所说: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因此,我们应该把家庭教育当成主轨道,同时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多轨并行,把无知的代价降到最低。

引用材料:《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成因与消解》(任啸辰 吕厥中 《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06)

《场域一惯习理论:青少年犯罪成因的新视角》 (常进锋 陈国栋 《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2019年第三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