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陕北民歌,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就是想哭

《血色浪漫》是我十分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它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滕文骥执导,描述20世纪60年代一代年轻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剧,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很有立体感。

其中陕北插队那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因为陕北民歌多次以原生态艺术的姿态出现。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听到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绝对直击听众的心灵:

羊肚子 那个手巾,三呀三道道蓝,我的那个二妹子,真呀真好看,你把你的哥哥心 搅乱,

山丹丹 那个花儿呀,就呀就地开,你有什么心事呀,你就说出来,你呀你不开口我心 明白 哎嗨嗨

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一部黄土地的史诗,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歌词很具有地方特色,表达的尽是最直接的真实情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劳动人民一直经历着动荡、战乱和安定的变换,这给陕北民歌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有喜悦、有悲恸、有凄凉、有无奈......

好的音乐永远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样才能震撼听众的心灵。那么陕北民歌为什么这么独具一格、又让人欲罢不能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陕北民歌的前世今生。

起初的陕北民歌是什么样子呢

陕北民歌一般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这些自成体裁的传统民歌并没有经过刻意的创作,都是陕北人民长期居住在黄土高原上自然形成的。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所长刘阳河在《陕北信天游》的文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信天游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证出一个端倪。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从有了陕北民歌,就有了信天游。

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的居住,就会产生文明,地方歌谣便是它们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歌谣一般是记录着人们的生活习俗,歌谣便是民歌的雏形,从早期的《诗经》、《史记》、《吴越春秋》里就能找出一些痕迹。

《诗经》里面的《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这些歌谣中可以发现现在的陕北民歌和先秦民歌歌咏相承,说陕北民歌源于《诗经》之国风也不为过,不过陕北民歌表现得更加接地气。现存的没有词的《踩场歌》真正是古老时代的歌,它应该起源于牛踩场的年代,比如战国时期。

《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文中,写到荆轲在临行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时歌曲是即兴唱出的,表现了荆轲前去执行刺杀行动的悲壮之举。还有就是刘邦荣归故里,即兴为父老乡亲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是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

《吴越春秋》里也记载了一首黄帝做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大概的意思就是断了竹子再续竹子,拿起地上的土块打肉吃,这种随性而写的歌词,而能找到信天游的影子。

陕北民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上郡歌》:大冯郡、小冯郡,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如二君。它源自于秦汉时期的一件事情,赞美的是上郡太守冯野王和他的弟弟冯立,当时二人深得老百姓爱戴,民间一些人写了几句歌谣来歌颂他们的政绩,这样的歌词与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在古代的社会中,文字记录,信息交流都特别不发达,加上民间流传的歌谣又不被上流社会认可,所以能够以文字流传下来的民歌非常少见。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只能用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时代的变迁,也给陕北民歌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陕北民歌的发展离不开陕北这片黄土地历史变迁。秦汉时期,陕北这片地方成为了 “王化之地”,陕北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原文化在这里起到了强烈的影响。而且周边尽是匈奴,在和匈奴征战的同时,双方的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从陕北出土的东汉画石像中就可以看出,汉文化在此表现的比较强烈,而石像中的穿着打扮也有几分匈奴风俗的特征。

不得不说,虽然当时连年征战,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匈奴方面的文化对陕北文化的构建确实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五胡乱华”时期,陕北这地方先后被前秦、后赵、后秦、大魏等政权统治,每个统治者都有着自己的文化,陕北的人民连年遭受着战乱的苦难,但是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给陕北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从陕北民歌可以感受到陕北人豪爽、厚道等品质,这些元素都深深地影响了陕北文化的发展。

唐宋时期,党项羌在陕北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从唐代中期到西夏灭亡,它们始终把陕北当作自己的根据地,有着“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的深厚感情。党项羌统治陕北的500年间,给陕北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崇尚的“质直而上义”、“凡有所得,虽箪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等热情好客的品质,这些特点让我也看到了现在的陕北人。

元明清时期,陕北地区真正成为了说汉化,习汉俗的地域。先前那些民族的杂居,不同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都给陕北民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几千年的峥嵘岁月,数不清的战争在这片黄土地上打响,数以万计的人或者迁徙,或者离开。这里,既有原有居民与南来移民的融合,更有长城外不同民族的汇流,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陕北民歌也有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色彩。后来随着红军到达陕北后,陕北成为了革命根据地,陕北民歌开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文艺工作者开始对民歌进行大量的采录,新的革命斗争生活又给陕北民歌输入了新的血液,使这株山野奇葩充满了新的活力

从陕北民歌中,我们听懂了什么

《血色浪漫》里钟跃民和秦岭探讨陕北民歌时这样评价:

陕北民歌里有一种特悲凉的东西,让人心里听着酸酸的。陕北这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但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深奥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厚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现在的陕北方言里,都还保存着不少的古语......

是啊,这片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养育着一方又一方的儿女。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厚重的文化沉淀在此形成,不同的时代,陕北民歌里就有不同的旋律。

一、刀光剑影、千沟万壑,毛驴子走西口,这是古陕北的样子!

古时候,这里是战乱频发的地方,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战乱起,当地的居民就要搬迁;战乱走,外地的居民就迁移过来。人员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其中从元代沉淀下来的一首信天游《乱如麻》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阵阵黄风一阵阵沙,一阵阵思想乱如麻。一阵阵盘算死了吧,我的个亲人撂不下。

无数次的战争一次次地摧残着他们的家园,他们的痛苦、无助无法宣泄,于是就用歌声来抒发他们的情感。

在陕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陕北人民似乎天生就是唱歌的好手,在陕北地区,放羊的老汉,种庄稼的农民,家中的妇女随便一个人就能唱上几句原汁原味的民歌,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绝对能够唱到你的心里去。

陕北民歌里的内容大多也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特殊的自然环境,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不得不撂下妻儿老小以及恋人外出揽工“走西口”。打长工、卖苦力、赶脚户都有着陕北人民的身影。《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外出揽活打工的情景就是当时陕北人民的真实反映。

当时信息闭塞,交通又不发达,“西口”一走,音信皆无,生死未卜,无异于生离死别。这种不舍又不得不去的离情以及刻骨铭心的思念写成的陕北民歌,才能如刀刻字一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感染。《走西口》就是这样的一首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双手我拉住了亲哥哥的手,送出了大门口,至死也不丢你的手,两眼的泪珠,一道一道一道一道,突突突突突得往下流......

他们常年跋涉在崎岖偏僻的山川,有时候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走一道梁来过一道弯,唱个酸曲解心焦”。艰难、孤独的生活压迫着他们,于是与大自然对话,和牲畜做朋友:“三月里(那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的人儿这样命苦?离家到今三年有零,不知道妻儿在家中.....”这样的民歌,这样的情绪,这样的风格,也只有在这样的情景下才能生存,才能感受到它的凄凉美。这种凄凉感是从歌曲里的文化里发出的,是人们对苦难的一种无奈,一种乐观,一种豁达的体现。

二、焕然一新、昂扬向上这是革命时期陕北地区的样子

革命时期,建立了陕甘宁根据地区后,生活在陕北地区的人民有了新的希望,创作热情大大高涨,给陕北民歌注入了新的元素,里面有许多反映这一时期军民生产、生活、斗争及发自内心对人民领袖的拥护和爱戴的歌曲,《东方红》就是典型的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民尽匹夫之责,化身为斗士,将《你叫妹妹不放心》改编成革命歌曲《白马调》: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咱顾不上……

随后农民李有源有感于解放区的新生活,又将其改成《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有了这样的民歌,有了这样的故事,也就有了新时期的陕北,哪怕身无分文,也要兼济天下;哪怕衣衫褴褛,也要安抚苍生!

结语与思考

陕北这片黄土高原,养育过轩辕黄帝,见证过数十个北方民族生生死死的战争和握手,而流传于此的民歌,是这片土地如影随形的信仰。它几乎记录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穿越时间和空间,伴随着陕北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文化学者于丹说:

如果中国人的共同信仰是诗歌,那么陕北人的共同信仰就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体现出的自由乐观、与时俱进、勤劳勇敢和爱憎分明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品质一直流淌在陕北人的血液中。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饱含着陕北人的精神基因,它记录着陕北地区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陕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继承了早期民歌的特点,并且也在一直注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元素。陕北民歌已经不单单属于陕北地区,它已经走出陕北,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走向世界的舞台。2010年1月27日,《兰花花》、《南泥湾》等带有浓重陕西风情的陕北民歌唱响“音乐之都”维也纳,将其推向了世界。

其实,不仅仅是陕北民歌等中国传统歌唱文化,中国诸多的传统歌唱文化,例如“河南豫剧”、“河北梆子”、“安徽黄梅戏”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都应该很好地继承下去。让人遗憾的是,学习、参与这些传统的歌唱、戏剧文化的传承者越来越少,冯骥才老先生说:

每一分钟,中国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祖先......

面对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其实可以向陕北民歌的模式学习,遵循传统,但又在继承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中激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