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胜尤败,英军镇压反叛连败两场,帝国军队被困八个多月方才逃脱

  • 从十八世纪开始,大英帝国就因为殖民地遍布全世界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而打下这个日不落称号的除了其称霸海洋的皇家海军舰队外,还有在当时被称为无可破解的步兵“线列阵战术”,也就是将部队排成队列互相靠近然后开枪的战术。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这种“线列阵战术”形成以及控制战场的原因(点击文章左下方“了解更多”,阅读上一篇文章“呼叫火力支援!美军不愿正面攻坚的‘乌龟战术’起源于独立战争”)。但这种“线列阵战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初期却被实力弱小且指挥混乱的美国民兵所破解。

“线列阵战术”,也称为“排队枪毙”战术

在独立战争初期美国民兵围困波士顿的时候,英军司令盖奇将军下令手下大将威廉.豪率兵攻击查尔斯半岛,为英军撤退加拿大打开道路。于是威廉.豪将军带领部队从查尔斯半岛东南部的滩涂登陆,并兵分两路,一路佯攻、一路包抄,准备一举拿下半岛上的布雷德山。

但威廉.豪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包围波士顿的民兵已经不仅仅是来自麻塞诸塞地区,新英格兰的所有民兵几乎都已经赶到,其他殖民地远路而来的部队也正在陆续赶来的路上,因此大陆军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他的估计。

英军威廉.豪将军,后来接任盖奇成为英军驻北美第二任司令

当佯攻的英军向大陆军防线前进时,来自康涅狄格的民兵已经埋伏在必经之路上;而且在英军出发进行攻击时,来自新罕布什尔的民兵在约翰.史塔克的带领下就占领了海滩,切断了英军的退路。

威廉.豪在前进的途中发现了伏击的康涅狄格民兵,于是下令部队攻击,却发现民兵们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一触即溃,而是屹立不动,并与英军展开对攻,后面的史塔克也带领部队攻了上来,英军死伤惨重,最后狼狈逃窜。

邦克山战役

威廉.豪不甘心就此失败,一次次的组织进攻却一次次的被击退,万般无奈之下决定改变战术,把绕道布雷德山背后的所有主力投入到正面进攻,期望依靠兵力优势攻占布雷德山。

不过威廉.豪将军的如意算盘却在民兵建在布雷德山上坡的石墙面前碰个稀巴烂,按照威廉.豪的想法,民兵应该在阵地上排成队列和英军对冲,那么英军依靠严格的纪律性和强大的火力将很快的击败殖民地民兵攻占布雷德山。可惜的是他这个稀巴烂的想法遇到了民兵们坚硬的石墙,排成队列的英军射出的密集的枪弹打在石墙上火花四射、弹丸横飞,但是就是打不着人。而民兵躲在石墙后面不慌不忙,趁着英军射击的间隙发起反击使英军在石墙前留下一具具尸体。在这种状况下,威廉.豪的英军很快的就变成稀巴烂了。

民兵在石墙后面攻击英军

其实历史上不凡这样的例子,即想当然的认为敌人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并以此去排兵布阵,典型的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按理说威廉.豪也是英军中的一员久经沙场的名将,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他的定性思维遇到明知自己实力弱小而不按常理出牌也不遵守所谓贵族精神的殖民地民兵所以吃了大亏。

这真的没办法,当你一直靠着一招鲜吃遍天下的时候,忽然遇到一个专门克制你的人的时候你肯定要懵逼半天。

而此时的大陆军方面也陷入了混乱,本来大陆军计划在地势较高的邦克山设防的,但因为布雷德山离波士顿更近而在放弃了邦克山,这就导致在连接查尔斯半岛的地峡到布雷德山之间有了一个空隙。如果英军按照亨利.克林顿将军的计划,先占领地峡切断大陆军的退路和援兵的前进路线,那么布雷德山上的民兵根本无法防守。但即使如此,在邦克山上指挥作战的大陆军普特南上校发现来自各处的殖民地民兵在越过查尔斯半岛地峡处来到邦克山后,却像无头苍蝇一般的四处乱窜,不仅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听谁的指挥。普特南上校让他们到布雷德山去增援也没人听从,于是战场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仗失利的英军更加发疯般的攻击;而大陆军在前方兵力紧迫的情况下,后方却有众多增援部队四处乱窜不知道要干什么就是不到前方去增援。

邦克山战役占城形势图

我们暂时不要怪普特南上校指挥不力,实际上我们前面说过,由于大陆军来自各个殖民地,所以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也没有人能够指挥所有的军队,因此才紧迫要求大陆会议任命一位大陆军司令,否则这仗根本打不下去。

就在英军顶着惨重伤亡冲向布雷德山时,挑起莱克星顿枪声的约翰.皮凯恩少校中弹倒在了跟随他作战的儿子怀中,在送回波士顿后伤重不治,他既是挑起美国独立战争、也是第一位死在独立战争中的英国军官。

英军约翰.皮凯恩少校倒在他儿子的怀中,右下角倒地者是大陆军第一位烈士约瑟夫.华伦

但是英军毕竟是正规军队,非散漫无纪律的大陆军可比,在第三次进攻中,纪律严明的英军如潮水般的冲上了布雷德山丘。而大陆军由于得不到援军的支持,加上长时间的作战弹药用尽,又得不到补给,因此被英军冲进了石墙后的防线,随即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最后大陆军防线失守,英军终于占领了布雷德山。

但在最后的白刃战中,大陆军诞生了独立战争中的第一位烈士——约瑟夫.华伦。华伦本是一名医生,也是约翰.亚当斯的家庭医生,他同时也是独立派的领袖之一。在邦克山战役之前,华伦已经被任命为军官,本来可以指挥一支军队作战,但他还是主动要求到布雷德山前线担任一名普通士兵。

在英军冲破布雷德山石墙防线进行肉搏战的时候,约瑟夫.华伦指挥士兵撤退,而他自己却冲向英军以掩护战友们,在最后时刻被英军击中而丧命,随后被已经狂热的英军士兵捅刺。而在第二天,一组清理战场的英军士兵又因为愤恨而用乱刀侮辱了华伦的尸体,从而成就了他的壮烈。

战争需要英雄,尤其在战事激烈的时候需要英雄人物来激励士气。华伦作为领袖人物亲自参加一线战斗,又因为掩护战友撤退而牺牲,在最后更是被敌人侮辱尸体,正是树立英雄人物的最好对象。

实际战场在布雷德山的邦克山战役结束了,英军最终获胜,大陆军退出了查尔斯半岛。但获胜的英军在盘点战果时却发现他们的伤亡竟然达到了1054人,其中阵亡226人,包括约翰.皮凯恩在内的19名军官。

2000人的攻击部队伤亡过半,而波士顿城内也仅仅有6000名士兵,一仗损失总数的六分之一,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样战斗结果是英军无法承受的。

亨利.克林顿将军在战后惊呼:“如果再来一场这样的胜利,我们就完了。”从此英军在整个波士顿围城期间再也不敢主动出击,只有被困在城内等待救援,直到八个多月之后方才得到海军支援逃到加拿大。

亨利.克林顿将军

而在大陆军方面,虽然失去了阵地,但只有450人伤亡,其中战死115人,另有20人被俘虏后杀害。

但殖民地民兵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显示了他们不亚于英国正规军的战斗力,要知道这次是面对面的对决,不是莱克星顿—康科德战役中的伏击战,更能反映士兵们的英勇和战斗精神,约瑟夫.华伦的英雄行为更加激发了殖民地的士气。邦克山之战的结果不仅让英军感到了害怕,也给争取独立的殖民地民众打了一针兴奋剂,成为了殖民地独立运动大肆宣扬的题材。

这次战斗是在华盛顿抵达波士顿之前发生的,因此并没有华盛顿的什么功劳,但英军从此困守城中却给华盛顿整顿这支战斗力强悍却散漫无纪律的军队赢得了时间,为最终获得波士顿围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欢迎关注本账号,阅读更多关于美国独立以及建国后历史发展的文章。)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