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区|弱阳性、常阳、复阳……这些新冠检测指标咋理解?传染吗?

日前,随着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中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同时,随着外放输入的压力加大,近期仍不能对疫情防控掉以轻心。

近期官方回应的几起疫情通报中,几个术语引人关注,如血清IgM抗体呈“弱阳性”以及“常阳患者”、“复阳患者”等,这些到底该如何理解?带来二次感染的风险又有多大?

血清检测呈弱阳性

引起原因较多

4月25日,济南市济阳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报称,4月23日,济南市济阳区杨某某(女性,74岁)因心慌、胸闷到济阳区中医医院就诊,诊断为“心衰”入院治疗,医院对其进行例行血清检测,IgM抗体呈弱阳性。

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IgM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血液中,IgM抗体是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的抗体,一经感染快速产生,经过一段时间,IgM抗体量逐渐减少而消失。换句话说,IgM可以理解为是人体内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血清中检出IgM,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但需要注意的是,单凭这一项指标并不能断定是由新冠肺炎引起的。

在关于杨某某的这份通报中还称,鉴于杨某某无流行病学史,临床无支持新冠肺炎症状,且年龄较大、体质较差,导致IgM抗体呈弱阳性的原因较多,4月24日由济南市定点检测机构对杨某某及其陪护的儿子进行了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目前,杨某某正在进行观察治疗。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核查。

此外,还有一类“血清IgG抗体”。此前4月7日,东营市在重点人群健康检查中发现一名来自湖北省核酸检测阴性、血清IgG抗体阳性人员。据官方通报称,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免疫球蛋白G)抗体一般在感染后期产生。如果IgG抗体阳性且第一次核酸阴性,需要间隔24小时再次对其核酸检测。若检测结果继续阴性,说明感染过并获得一定免疫保护,根据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未发现此类人群具有传染性。该人员CT、血常规检查均正常,无发热、咳嗽等异常症状。

据了解,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判定依据是核酸检测,血清抗体检测一般作为筛查辅助技术,不单独作为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诊断依据。

“常阳”、“复阳”患者

核酸不转阴就仍需隔离

在新冠病毒的治疗过程中,专家发现部分病人出现超长排毒期,有一部分患者的排毒期长达50-60天,最长的排毒期可达70天。这部分病人的隔离和治疗引起疫情防控后期阶段的关注。

“常阳患者”中有一部分是从未转阴的患者,也有一部分是转阴后又“复阳”的患者。对于“复阳患者”,国家卫健委已经有明确说法:“目前为止,未观察到‘复阳’患者传染给他人的案例。”

在4月2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卫健委首次透露了湖北“常阳患者”的人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表示:“30多人长期核酸不转阴,但已经无需治疗。”

“常阳患者”是如何产生的?据媒体报道,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苑晓冬教授表示:“当免疫反应激烈,一方面可以很快杀死病毒,但也会对自身细胞产生伤害。在临床上,一些重症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反而较短,轻症患者由于免疫反应不激烈,转阴时间会更长,可能是人体免疫与病毒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关系。”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日前在上海的一场新冠肺炎防治探讨会上指出,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长期呈现阳性,令专家感到困惑。但在对患者体内病毒进行培养之后结果发现,一些患者体内的病毒是“死病毒”,即病毒死亡之后,“尸体”碎片留在人体内形成基因片段。

据专业人士介绍,常阳患者具有传染性的可能性不大,但仍需继续隔离观察。至于何时能解除隔离,要看病毒是否长期存在,是否可能与人共存。

“常阳患者”何时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相关专家认为,如果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建议这部分“常阳者”可居家隔离,他们也渴望回归家庭生活。他还表示,把这部分人群称为“患者”也有待商榷。

目前对于“常阳患者”的传染性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在武汉,医生仍然采取谨慎的措施,对这些病人给予隔离观察。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版的诊疗方案,出院标准必须是连续两次核酸阴性。

为什么会有“复阳”患者?

据相关人士介绍,所谓的“复阳”更有可能是,该患者虽然符合了出院标准,但是其体内尤其下呼吸道依然存在病毒,继而造成了病情有些反复。

从目前的临床经验来看,这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病毒没有完全清除,从而导致的病情反复。按照多数病毒的感染规律来说,如果彻底在体内清除的话,近期一般是不会“复阳”的,所以目前所谓“复阳”的病人应该是没有真正的临床治愈,因为病毒在下呼吸道可能还存在,但是本身核酸检测取样时可能有偏差,会存在取样差异的情况。

据了解,根据目前的临床经验来看,“复阳”病人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所谓‘复阳’之后多数症状并不严重,经过救治及病情观察能再次治愈出院。但也确实存在部分患者“复阳”后病情反而比之前更严重的情况。如果出现病毒“复阳”且病情加重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该患者本身也存在一些基础性疾病,从而导致了病情的反复。

康复者“二次感染”风险有多大

已经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否再次被感染,目前仍存在争议。

据媒体报道,中南医院副院长赵剡表示,出于对潜在风险的考虑,核酸检测呈阳性的病人仍然被要求继续在医院隔离观察。但他不认为已经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再次被感染。中南医院院长袁玉峰表示,一些患者体内表达了高水平的抗体,但核酸检测也仍然显示阳性,这表明有抗体并不意味着未被病毒感染。

世卫组织也在4月25日重申,尚无证据表明产生了新冠抗体便可使人免受“二次感染”。该组织表示,如果适应性免疫应答足够强,则可以阻止病情发展为重症,或防止同一病毒的“二次感染”。但迄今大多数研究表明,一些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水平非常低。由此推断,细胞免疫可能对病人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第一医学院副院长李海潮教授认为,对于产生抗体并且康复的病人而言,他们再被感染的几率几乎不存在。“根据现在流行病监测到的病毒变异,病毒抗原性的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是有保护性的,基本没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李海潮说道。

李海潮教授表示,定期监测排毒量可能会对这些“常阳患者”的传染性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如果仍然继续排毒,那么可能要对这部分的患者制定特殊的公共卫生政策。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健康时报、第一财经等

整合编辑:黄翔

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内容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