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死后到底留下多少遗产?为何她不愿资助贫困的亲弟弟?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张爱玲在美国的寓所之中裹着一张红色的毛毯孤独地去世了,她走得苍凉而孤傲,空空荡荡的房间,几乎看不到她留恋这个世界的痕迹。张爱玲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内,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蜗居在14平米的幽暗房子里面,张爱玲去了,张子静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亲人没有了。他找到姐姐的书,看到了张爱玲曾经写的那篇散文《弟弟》,经不住泪流满面……从那天起,张子静白天一定会把房间的门打开,他希望邻居们路过的时候能够看他一眼,他不希望像姐姐一样孤独的死去。

相比于耀眼的姐姐,张子静完全是一个配角,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张爱玲临终之前,将自己所有的遗产给了她的朋友宋淇夫妇,却完全忘记了亲弟弟的存在。而张子静当时过得并不好,他一直和继母住在一起,继母去世之后将这套房子给了他,他无钱娶妻,也没钱购置更大的房子。他曾经千方百计联系身在美国的姐姐,请求姐姐资助他一些钱成家,而张爱玲的回复客气而冷漠:"我没有能力帮你,真是觉得惭愧,其实我也只能勉强够用。"

张子静因为没有钱,一生未婚,一直孤零零一个人。他需要钱,非常需要钱,而张爱玲拒绝了张子静,并非因为真的经济拮据。张爱玲去世之时,她还有3万美金左右的储蓄,丧葬费和遗物运费花去了一万多美金,还余下了一万多美金。张爱玲在另外一所银行之中还存有外币32万美金。但张爱玲临终前除了将这笔钱的一部分赠送给宋淇夫妇之外,还请求他们用剩下的钱邀请高手翻译她的作品。

张爱玲对唯一的亲弟弟如此冷漠,却对一对交往没多少年的夫妇如此掏心掏肺,这似乎不合常理。有人说,张爱玲和弟弟不合,因为弟弟和父亲、继母一起生活,而张爱玲对继母尤其讨厌,这种讨厌就渐渐转嫁到了弟弟身上,总觉得弟弟在继母的教育之下已经沾染了不良的风气。也有人说,张爱玲之所以不把钱给弟弟,是因为她对金钱的感情非常淡薄,在她心目之中,钱不是衡量亲情关系的工具,因为对钱没有概念,所以也不会用钱来维系姐弟之间的关系。

其实,张爱玲是爱弟弟的,她从来没有厌恶过弟弟,只是一直身在两地,她和弟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而张爱玲本人并不是主动会找人倾吐感情的人,因为童年遭遇,她和父亲、母亲、继母的关系都非常淡薄,更不要说这个弟弟了。

天才作家张爱玲,文字之中总是对人情世故的通透和嘲讽,她的照片之中也是极其冷傲的模样,让人感觉不好亲近,但她的文章《弟弟》难得有些人和人的温情。张爱玲在文中说,弟弟小时候比自己"貌美",有的时候张爱玲会因为弟弟的嫉妒和破坏非常生气,但在张爱玲的心中,他就像是一个可爱的玩具一样,无论弟弟再怎么调皮,她都会忍不住在他的脸上吻一下。

如果没有继母的存在的话,也许张爱玲和张子静会成为相互拥抱取暖的人,他们的性子也不会天差地别——一个一直逃离人群,一个始终想要融入人群。有了继母之后,张爱玲很少回家,她不清楚张子静在张家生活的怎么样,和继母如何相处。有一次,张爱玲回到家中,看到弟弟穿着邋遢的衣服,看着不入流的连环画,而且在饭桌上,因为一件琐碎的事情,张子静被父亲狠狠打了一巴掌。张爱玲气得发抖,气得流泪,而后母却嘲笑说:"你看,他都没哭,你哭什么。"张爱玲难过得躲在浴室里面哭泣,她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弟弟报仇。而主人公弟弟已经高高兴兴去踢球了,根本没有将刚才那顿打骂当回事。张爱玲感觉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也许因为性别、生长环境、接受的教育差别,两人眼中的父母、继母,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是不同的。张爱玲觉得弟弟因为和继母在一起时间久了,从一个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她不怎么能接受的男人。张爱玲对弟弟的抗拒,本质上是对父亲和继母的抗拒。

而张子静自己也并非张爱玲想象之中的木讷,在微妙的家庭关系之中,他更像是个无所适从的多余者。张爱玲被母亲黄逸梵接到身边教育,黄逸梵虽然缠了小脚,但从小接受西方思想,是个思想开化的女权主义者。她坚持将张爱玲送去学校读书,也算是间接成就了张爱玲。而张子静作为张家的独子,张父却不愿意送他去上学,他嫌弃学校的"苛捐杂税",在家里请了个老师教书。

张子静生活的环境是压抑而憋屈的,他更加懂得逆来顺受,只想要得到其他人的肯定。父亲和继母将他视为累赘,他曾经用一张废旧报纸包着一双篮球鞋去投奔母亲黄逸梵,而黄逸梵却将他劝了回去:"我现在的经济能力只能担负一个人的教育费,这个名额已经被你的姐姐占据了。"于是张子静又抱着篮球鞋一路哭着回家。

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僵硬,但是和姑姑张茂渊的关系非常好,张茂渊给了张爱玲少女时期唯一的亲情,但是姑姑对张子静依旧格外生疏。1952年,张爱玲前往美国,她没有提前告诉张子静一声。张子静去姑姑家中寻找姐姐,张茂渊打开门只对张子静说了一句话:"你姐姐已经走了。"就将门关了起来。这是张子静第二次被亲人抛弃,他行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张爱玲为弟弟在家中受委屈而哭过,张子静又何尝不是为姐姐一次次泪流。张爱玲去世之后,张子静一点都没有责怪张爱玲:"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总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张爱玲和弟弟的感情并不是别人想象之中的那种淡薄或者憎恶,张爱玲在自传小说《小团圆》之中多次谈到弟弟,比如她被软禁的时候希望发财之后救出弟弟。那么为什么张爱玲明明手上有着这么多钱,却不愿接济弟弟呢?

张爱玲虽然不至于爱财如命,但她对钱其实是十分看重的,钱是她衡量人和人关系的工具。她愿意给别人钱,只有一个原因——欠债还钱

和母亲黄逸梵之间的母女关系,在张爱玲看来就是欠债和还债的关系。黄逸梵抱怨她给她上学花钱,自己少喝了几杯咖啡,张爱玲刚刚赚钱,就还了母亲两块金条,示意与她债清了。和胡兰成的关系也是这样,张爱玲最后愿意拿钱出来为情敌打胎,给胡兰成一笔钱过日子,是因为张爱玲要要用钱彻底结束这场婚姻,用钱来还胡兰成的"情",哪怕胡兰成的情不值钱,她也要用重金"藐视"他。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爱玲要把遗产交给宋淇夫妇了。宋淇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他本人就是翻译工作者,而且他与钱钟书等大文豪有深交。张爱玲临终唯一挂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作品,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良好的翻译,流传于世。翻译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需要宋淇花费大量心血,当然,也需要很多钱。在这方面,张爱玲找不到比宋淇更加适合的人,她不想亏欠宋淇夫妇太多,所以将遗产全部给了他们。

至于张子静,张爱玲对他是没有亏欠的,而且接受了西方思想影响的张爱玲并没有所谓的大家族观念,她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资助弟弟。而且张爱玲的晚年也是十分孤独的,精神方面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她频繁搬家,毫无安全感,最后这笔钱财,也许是她唯一的安全感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她不会答应弟弟向她拿钱的请求。

爱是相互的,在很多人看来,爱的表达就是物质上的满足,但张爱玲又怎会是普通人呢?她是一名旷世奇才,在张子静看来,年老而无志气的自己走过了碌碌无为的一生,终究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对于爱如何解读,爱如何表达,每个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文坛历史上有七位文采卓越却一生坎坷的天才作家——李煜、李清照、仓央嘉措、纳兰性德、林徽因、徐志摩和张爱玲。他们的文字华丽而深刻,感情世界更是犹如焰火一般耀眼而悲壮。读懂他们的文字,不仅仅读懂了他们的人生和思想,也读懂了那个年代文人的情怀。

在今日,他们的传奇依旧感染着人们,今天平台"图书节"活动推出了7位作家的联合传记,原价258元的7本传记,现在只需要88元,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购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