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密密缝》看跨性别者的内心独白:其实我也需要爱

日本知名导演狄上直子的电影,一向以小清新出名。她的影片,总是用云淡风轻的音乐、平稳的叙述镜头讲述着一个个简单、动人却充满哲理的故事。她镜头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上的顽疾。


其中今天这部《人生密密缝》也不例外。


《人生密密缝》电影海报


该片该片豆瓣评分为8.5分,一上映就获得了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评委会特别奖,讲述的是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主人公伦子和他的恋人牧男,以及牧男的侄女友子共同生活的故事。


小女孩友子从小与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但母亲风流成性,徘徊在不同的男人之间,时常喝酒到深夜才归。平日给友子准备的全都是饭团和泡面。某天,母亲又一次丢下生活费,辞去工作,跟男人私奔。友子只好暂时住到舅舅牧男的家里。


在舅舅家,友子见到了与舅舅同居的“女友”伦子。伦子是一个跨性别者,从小接受了变性手术成为了女人。伦子把全部温柔和爱都给了友子,而友子对她,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依恋。就这样,无法生育的伦子体会到了为人母亲的幸福和满足,友子也感受到了真正的母爱。


就在这“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友子的母亲突然回来了。


这部电影被定义为“家庭亲情片”,但在我看来,它的标签不仅如此,它更加是一部让大家关注并理解和尊重跨性别者这个特殊团体的作品。


影片中有三段“母女关系”都涉及到跨性别者。第一段是主人公伦子和她的母亲,第二段是小海和“她”的母亲,第三段是友子和她的“母亲”伦子。


本文将通过这三段“母女关系”来看跨性别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对爱和家庭的渴望。


“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跨性别,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而跨性别者的这种心理被称为性别焦虑症(Gender Dysphoria) ,又称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是焦虑症的一个小分支。


依照跨性别者对自我性别认同的情况,可分为三类: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和性别酷儿。


跨性别男性又称为“女跨男”,是指出生时生理上被指派为女性,但自我认同为男性的人;跨性别女性又称为“男跨女”,是指出生时生理上被指派为男性,但自我认同为女性的人;而性别酷儿是指既不认为自己是男性也不认为自己是女性的人。


一、伦子母亲:“这不是你的错,是妈妈没有把你想要的生给你。”


伦子原来的名字叫伦太郎,从小他就不认为自己是个男孩子。在一次跆拳道课上,他的衣服在摔打过程中不小心被搭档扯开,伦子尖叫一声,引来同学们的嘲笑。那次后,伦子拒绝上任何体育课。老师投诉到了伦子母亲那里。那天晚上,伦子很难过地蜷缩在床上。母亲温柔地询问他为什么不想上体育课。伦子慢慢地说出“我想要胸”后,羞愧地哭了。


但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抱着她说:“这不是你的错,是妈妈没有把你想要的生给你。”


妈妈抱着伦子


初中后的某一天,母亲送给伦子一份神秘礼物。伦子打开一看,原来是几件可爱的胸罩。伦子欣喜地穿上。母亲为她扣上背后的扣子,还把棉花塞进织好的毛线套里做成了一对假胸,然后塞进胸罩。伦子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伦子第一次穿上内衣


初二的时候,伦子接受了变性手术。长大后的伦子成为了一名敬老院的护士,也收获了牧男的爱情。


伦子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接纳她的母亲。正是来自母亲的理解和接纳,让伦子可以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普通人,也让她有了敢于接受爱和无悔付出爱的能力。


由此可见,对于跨性别者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家庭的理解和接纳是他们能够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但并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像伦子一样幸运。


对于TA们而言,最大的威胁是来自歧视者们的仇恨犯罪。


1998年11月20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名美籍非裔跨性别者丽塔 · 海斯特(Rita Hester)因为公开自己的跨性别身份而遭到谋杀。


她死后,一位跨性别者设计师格温多琳 · 史密斯 (Gwendolyn Ann Smith)提出将11月20日定为“国际跨性别者纪念日”,以纪念那些因歧视与仇恨被杀害的跨性别者。


纪念日当晚会有烛光守夜活动,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表达了对受害跨性别者的哀悼与致敬,也表达了对TA们的爱与尊重。


如今,“国际跨性别者纪念日”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节日,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希腊,以色列,韩国等都参与了进来。


这意味着,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越来越多。相信今后,能够像伦子母亲一样接纳自己孩子的性别认识障碍的家庭也会越来越多。


二、 小海母亲:“正常人就是正常人啊,就是没有异常的意思。”


学小提琴的小海是友子的同班同学,他时常在友子家门口等她,因为他喜欢跟女孩子做朋友。他曾告诉友子,自己每次看见踢足球的大野同学,就会脸红心跳。


有一次,小海跟妈妈在超市遇见了伦子与友子,小海母亲非常担忧地对友子说:“你怎么可以跟那样奇怪的人在一起呢?”


已经对伦子产生依恋感情的友子为此拿起洗洁精喷向小海妈妈,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回家后,小海妈妈警告他不要跟跟友子来往,因为她家里有“不正常的人。”当小海问到底什么是正常人时,妈妈很激动地告诉他:“正常人就是正常人啊,就是没有异常的意思!”小海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后来,小海写给大野的情书被妈妈发现了,他拉完最后一首小提琴曲,把安眠药摆成了一条自由遨游的小鱼形状,然后一颗一颗吞进了肚子。


小海代表的,就是不被家人理解和接纳的那群跨性别者。


TA们打破性别规范或者寻求精神满足的诉求,往往不被家人和社会理解,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病态”。就如小海妈妈认为伦子不是正常人。与此同时,跨性别者也经常遭受家庭暴力(例如变性的儿女被逐出家门)、校园暴力(遭受打骂、嘲笑)和种种社会歧视,以及寻求医疗服务的各种障碍……


这些事件都屡见不鲜,但很难引发社会各界的严肃关注。在中国,更是如此。


2015年,中国出现了首例跨性别歧视案。当事人C先生是贵州的一名跨性别者,生理性别是女性,但心理性别却是男性。他成功应聘到当地一家体检中心的销售岗位,但八天试用期结束后因跨性别身份被辞退。C先生认为自己遭受到了歧视,于是将该体检中心告上法庭。胜诉后他得到了400元的工资补偿,但依然没有得到他最想要的书面道歉。


C先生表示:“希望中国有一天,人们能在身份证上选择自己真正认同的性别,希望性少数群体都能得到法律承认。”


C先生的愿望虽然在中国暂时无法实现,但在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国家跨出了很大一步。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就提出在全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应该有更加仔细的应对方法对待性别少数者(跨性别者)。在千叶县柏市的市立中学推出了不分性别的制服,也有很多公共场所设置了专门的卫生间标志。


不分性别的卫生间


此外,日本还在完善相关的利于跨性别者生活的体制,例如东京、大阪、福冈很多地区都相继承认了同性婚姻。


这些举措以及生活体制的完善,是对跨性别者关注度和理解度提升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努力和进步,会让跨性别者逐步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自己。



三、 友子“母亲”:“来抱抱,我的小宝宝。”

变性后的伦子成为了养老院的一名护士。温柔善良的她是牧男母亲的专属护士,由此,牧男也就认识了伦子,并且对她一见钟情。伦子就这样收获到了美满的 爱情,但无法生育的她却开始憧憬成为一名母亲。友子的到来,让她实现了这个梦想。


伦子心疼着缺乏母爱的友子,于是为她精心准备有眼睛的章鱼香肠便当,陪伴她打游戏,会在她一个人在家却没有锁门的时候担忧地责备她。


有天晚上,友子做恶梦,伦子急忙跑过去抱着她安慰,友子提出想要摸摸伦子的胸部。当触摸到象征着母性的柔软胸部时,友子仿佛找到了渴望已久的母爱。她紧紧搂着伦子,伦子则轻轻拍着她的背,哄她安心入睡:“来抱抱,我的小宝宝。”


就像伦子所说“虽然已经做了变性手术,但就像无法改变手掌的大小一样,我无法生儿育女”,其实伦子内心也是渴望成为母亲的,她跟女人一样,心中的母爱需要一个安放的地方。所以她提出想跟牧男一起收养友子。


友子母亲的反对

可她美好的幻想却换来友子母亲的一顿嘲笑:“友子以后来月经了怎么办?胸部发育了怎么办?这些你会教她吗?你这辈子都做不了母亲的!”


伤心的伦子在友子离开的前一个晚上,用毛线赶制了一对象征母爱的乳房作为礼物送给她。她希望,友子在触摸到这对假乳房的时候,可以想起她对她的爱。


象征母爱的毛线乳房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17世纪就曾提出过“身心二元论”的概念。他认为“肉体”并非一个人的全部,“肉体”与“心灵”的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从二元论的分析来看,肉体的性别不一定与心灵的性别是一致的。跨性别者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友子母亲看来,伦子依然是个“男人”,可她没有意识到伦子的心灵确实是真真切切的“女人”,因此她也有想要成为一名母亲的心理需求。


在百度词典里,母性是指母亲爱护子女的本能,也指女性像母亲一样去保护怜爱人或物。


由此可见,母性不一定只来自亲生母亲,也可以来自其他女性。所以伦子对友子的关爱,其实也是一种强烈的母性,这也从另外一方面印证了伦子的心理性别是女性。


四、 写在结尾

影片的结尾,友子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身边,伦子想收养友子的愿望破碎。但世界上,却多了一个真正接纳和爱着伦子的人。


导演狄上直子正是想通过这部电影,让大家关注这些跨性别者的存在。整部影片都在用一种极其平淡普通的语气讲述整个故事,因为狄上直子想告诉观众,其实跨性别者也是普通人,也是有着跟其他人一样的心理需求,TA们也需要爱,也想有一个家。


但愿有朝一日,跨性别者们,可以挽着TA们的爱侣,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而路人们,投来的目光,不再是鄙视,而是祝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