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微小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最近读了一本很美的绘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爷爷奶奶家度过的,那时村里正好有几个同龄的小伙伴,我们经常一起出去玩,上山追野鸡撵野兔,下河摸螃蟹捞泥鳅,总是滚得一身泥才回家。

一个春天的傍晚,小伙伴们神神秘秘地到家里来找我,说要带我去看一个东西。不明所以的我跟着他们跑到一片油菜花地,躬身从油菜花杆中间钻进去,在最靠里的地上,放着一个用树枝和树叶搭起来的粗糙的鸟巢。

小伙伴小心翼翼地将鸟巢捧到我眼前,天哪!里面是一只还没有睁开眼睛的雏鸟!

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平时在家里大人们连刚孵出来的小鸡小鸭都不允许我们碰,更别提这总是在天上飞的鸟儿了。

小伙伴见我不说话,便自顾自地说,这是他上午在一个油菜花地里发现的,鸟妈妈不见了,只捡到这只小鸟儿,担心它被老鼠咬伤,就捡走藏起来了。

当时的我们,哪里知道鸟妈妈可能只是出去觅食了,甚至很可能当时就在附近。谁知道他的一番好心却办了坏事呢?

眼看着天要黑了,我们商量半天,决定将小鸟儿藏到他家屋后的柴房里,我们还各自回家找了一些不要的碎布和线头,想把鸟巢尽量弄得暖和点,好给小鸟儿住。小伙伴还从家里偷了一些大米和蔬菜说给小鸟儿做晚饭。

第二天早上,我吃完早饭就跑去找小伙伴,我们避开大人偷偷摸进拆房里,揭开盖在鸟巢上的碎布,却发现小鸟儿已经死去了,绒毛下小小的身体已经变得冰凉僵硬,可能是夜里太冷冻死了,也可能是没有吃东西饿死了。

我们轻轻抚摸着小鸟儿僵硬的身体,几乎快要哭出来了。想到平时乡里有人去世,就会有葬礼,还会修建坟墓。于是,我们决定,给小鸟儿挖一个坟墓,把它好好埋葬了。

我们找了一个向阳的小山坡,用棍子刨出一个小小的坑,垫上采来的宽大的桑叶,然后将小鸟放进去,盖上桑叶,再撒上细细的沙土,最后垒起一个小小的土包,还插了一根木棍当做墓碑。

做完这一切后,我们安安静静地在旁边坐了一会儿,听四周的鸟鸣,感受春天的风拂过脸颊,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后来的几天,我们还经常去看望小鸟,想象着它或许已经投胎转世,成为另外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

后来,渐渐长大的我将这件事抛到了脑海之外,当年一起给小鸟儿举办葬礼修建坟墓的小伙伴,如今也早已消失在人海。

今天,读到这本《小鸟的葬礼》,那段久远的回忆穿越时空在一瞬间就击中了我。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如此熟悉,仿佛我就是书里那四个孩子中的一员。

书的封面,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上方,是四双小脚,脚边有一只躺在地上的小鸟。可以看得出,四个孩子弯着腰围着小鸟,结合书名《小鸟的葬礼》,我们知道,小鸟已经死了。那么,孩子们会怎么办呢?

不如,跟随我一起翻开看看吧!

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有茂密的树林,有蜿蜒流淌的小河,河上还有一座小桥。这里,是属于孩子们的乐园。

画面的远端,是高大密集的楼房,那里是属于成人的世界。

四个孩子和一条狗在公园里玩耍,其中一个男孩身上穿戴着狐狸的面具和尾巴,一个女孩背上穿着蝴蝶翅膀,还有一个男孩手里拿着风筝。

是狗先发现了地上的小鸟,紧接着孩子们也看到了它,可是,它已经死了。

在书的右下角,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已经死去的小鸟。

“死”是怎么回事?孩子们想必听过大人提起。“死了”,就是没有心跳了。

他们摸摸小鸟的胸膛,尽管还有一点暖,但已经没有“快快的心跳”了。于是,他们知道,小鸟是刚死没多久。

背上戴着蝴蝶翅膀的小女孩将小鸟捧在手里,小鸟的身体渐渐变凉,并僵硬起来,细细的腿直直地伸向天空,无法弯曲。

他们知道,动物们死去一段时间后,都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心跳,身体冰凉,僵硬如石头一般,一动不动。

孩子们的脸上都挂着悲伤的表情,连狗也不像平日那般调皮吵闹。

小鸟的死让孩子们很难过,尽管它并不是他们的朋友。

“但是能发现小鸟,他们也很高兴,因为现在他们可以在林子里挖一个坟墓,把它埋葬。”

“他们可以举行一个葬礼,为它唱歌,就像大人们在有人死去时做的那样。”

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小鸟死了,孩子们会“高兴”?

一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死亡明明是一件悲伤的事,为什么要“唱歌”?后来,我回想起童年的经历,忽然明白,对孩子而言,死并非不悲伤,他们也会为小鸟的死感到难过。

而“高兴”,是因为,是他们发现了小鸟的死,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大人那样”,为小鸟举行葬礼,并挖一个坟墓将它埋葬。

对孩子们而言,这是他们有机会在大人的管束之外独立去做的一件事,“像大人那样”,这不仅意味着自己的成长,更意味着自己能够独立去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的死亡。

孩子们带着小鸟到树林里去,四个人分工,一个陪在小鸟身边,一个挖洞,一个去摘花,还有一个找来了大树枝。

挖好洞以后,他们将甜蕨草垫在最下面,用葡萄叶将小鸟裹起来放进去,然后在上面铺了一层蕨草,还用小小的白色紫罗兰和黄色的星星花给小鸟的坟墓做了装饰。

然后,孩子们为小鸟唱起了歌,清澈的歌声在树林里飘荡,激起群鸟飞舞。

“因为你已死去,我们为你歌唱

……

安息吧,死去的小鸟”

唱完歌,孩子们都哭了。如果此刻有人听见他们的歌声,想必也会落泪吧。世界这么美,蕨草闻起来是那样香甜,然而小鸟却死了,再也不能在天空中飞翔。

之后,孩子们将泥土盖在小鸟身上,还在泥土上面种了很多蕨菜和小花。其中,有一块灰色的石头,他们在石头上写道:

“这里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

这块石头也被孩子们采摘来的白色紫罗兰和野天竺葵包围着,就像大人们做的那样。

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们都会来到公园里看望小鸟,为它唱歌,在它的坟墓上摆上鲜花,直到有一天他们长大,并将它遗忘。

书的结尾,是一副和开头一样的公园远景。无论是树林、小河、小桥还是远处的高楼,都没有丝毫变化。而书中的孩子们,却见证了一场告别,并亲自为死去的小鸟举办了葬礼。

读完这个故事,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

如果说,“葬礼”曾经带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沉重、冰冷而悲伤的,那么这本书给我们的感觉,一定是温暖而治愈的。

或许,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童年,为一只小鸟的死而哭泣,为一朵花的凋谢而悲伤。在孩子的眼睛里,世间万物皆是生灵,它们都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他们会为一只微不足道的鸟儿举行庄重的葬礼。

而且,在这个故事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成人的出现,可是我们却能看到成人社会对孩子们的影响。无论是葬礼上的歌声还是挖坟墓埋葬小鸟、给小鸟放置墓碑,这些行为都是存在于成人世界里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模仿,而他模仿的对象就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成人。故事里的孩子们模仿着大人来埋葬小鸟,故事外的你我,又该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