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读古诗词的意义何在?提升审美和气质,传承民族特色与底蕴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这首《咏鹅》,在我国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存在了长达40多年的时间。许多现代人也正是从这首诗开始,接触到了浩瀚如海的古代诗词。

从幼年时代的启蒙读物,到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的语文课本当中,古代的诗词,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李白、杜甫、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这些人的名字,和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的刻在了人们心里。

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又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习和品读那些古诗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此言一出,或许会使很多人在一瞬间感到些许迷茫。中国人从小接触这些古典文化,已经成了一种不变的规律,还需要讲究什么意义吗?

在这里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和品读,其实具有着非常深刻而且重大的意义。那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不仅仅是意境优美这么简单,其背后蕴藏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与底蕴。

我们现代人读那些诗词,不但可以使自身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升华。同时也能够使自己的人生,与整个民族的精神相互交融,并且将之传承和发扬。

因为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粹,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气质,为之培养具有深厚底蕴的思想与人生观念。

诗词对现代人的直观影响——提升个人审美能力

古人留下的许多诗词,在古时候都有相应的格调旋律,可以供人弹奏演唱,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比如汉朝的汉乐府,还有唐宋时期的乐坊,都是演奏和整编诗词曲目的机构,只不过那些演奏方式以及旋律没能流传到现在。

不过这至少也证明了诗词与音乐方面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而经常读诗赏词的人,对于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无论是对歌词描绘的意象,还是对其旋律所营造的意境,都会产生自己的独特品味。

而且在华语流行音乐当中,有许多经典曲目,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代诗词的韵味。譬如发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涛声依旧》,在作词方面就化用了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此外还有前些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青花瓷》、《兰亭序》等歌曲,虽然不曾直接化用诗词,但是在意境描绘方面,也沾染了极其浓郁的诗词风格。而这也正是这些歌曲能够长久以来被国人喜爱的原因,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与此同时这也是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诗词的感悟逐步深入,这种审美能力也会逐渐得到升华。

比如人在年轻时,有时候会因为一首情歌而泪流满面,但是多年之后这种感觉终究会逐渐消退。可是那些动人的诗词却恰好与其相反,往往需要相应的人生阅历,才能读懂其中的感受,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正所谓初读不解诗中味,再读已是诗中人。就像苏轼这句追思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自古以来已经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内心,这一份感动,如今依然还在继续延续。如此凄美动人的深情,又岂是一首深情的流行歌曲能够比拟?

况且诗词能给人带来的审美提升,也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方面。只要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其实都暗藏着诗情画意。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已经足以概括人生中的方方面面。

从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到言行举止,都会在传统文化独特韵味的熏陶之下,逐渐流露出一股沉稳而又深厚的气息。这种气息不同于表面上光鲜亮丽的浮华,而是由内自外产生的厚重感。

诗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气质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拥有独特气质的人总是会显得那么别具一格,即使身在人群当中,也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感觉。但这种气质却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日积月累逐渐养成。

譬如古代那些著名的诗人,他们在后人的心目当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无所拘束的李白,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悲天悯人的杜甫,总是自带一股悲壮苍凉之气,还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以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李清照……

即使如今的世人从未与之谋面,但是通过那些诗词,就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独有的气质,甚至曾在脑海中无数次幻想这些诗人的形象。这就是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会使人不由自主的心生向往,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气质发生转变,向着心目中的古人形象靠拢。

这样的心态,正如《论语》中所言:“见贤思齐焉。”每个人在品读诗词的时候,都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某种情愫的感染,或是委婉或是豪迈,或是激昂或是沉稳。而在我们与古人产生精神共鸣的同时,自身的心境也已经在无形中得到了升华,仿佛亲身经历了千百年前的悲欢离合。

更何况今人读诗词总是博采众长,并不拘泥于某种情绪和风格。如此一来则无异于集众多古人的人生感悟于一身,相当于在多个深邃辽阔的精神世界中畅游,可以横跨上千年的时光,接受那些古代诗人思想与智慧的洗礼。最终洗去一身浮华,塑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

就像此前《诗词大会》的主持人董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凭借自己对诗词文化的深切感悟,使众多选手和观众对其深深的叹服。节目中,她那恰到好处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气质,都在无形中高度契合着诗词文化所营造出的气氛,从而也使其获得了“才女董卿”这个称号。

然而在这份殊荣的背后,定然离不开多年的文化积累与沉淀,因为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纯熟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锤炼出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外表的从容姿态,更体现在内心上的沉稳与自信。既不低调也不高调,恰如其分的走在中庸之道。

诗词中的中庸思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喜欢读诗的朋友,对诗词的平仄和格律应该都不会陌生。而且也正是由于格律的存在,才使得那些诗词读起来是如此富有韵味,就像品味一盏清茶,过口之后唇齿留香。

不过在这些平仄当中,其实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更加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中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中庸之道。

因为无论是七言还是五言,是律诗还是绝句,其中每一个句子都是由平仄两种格律相互交织而成,从来不曾出现过完全由平声或者仄声构成的诗句。

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便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其具体格律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首诗的格律可以看出,诗中仄声与平声虽然在相互交替,但是两种声调所占据的比例却完全相同。全诗共有28个字,平仄各占一半。其中平声相对缓和,具有柔美之感,而仄声则铿锵有力,颇具阳刚之气。

在一首诗中,两种不同的声调相互对立而又统一,刚柔两种气息完美交融,不偏不倚,完全达到了阴阳调和的状态。可见诗词的韵律,是遵循着非常严谨而且自然的规律演化而成,而这种讲究刚柔并济的哲学理念,也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

所谓中庸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后世文人何晏注解道:“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所以说经常读诗诵词,可以使自己在抑扬顿挫之间感受中庸之道的魅力。中正平和泰然自若,古代诗词中的从容之气正是由此而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熟读唐诗宋词,培养浩然正气,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粹,将伴随着诗词一起深深扎根在内心世界,从而演变成一种传承的力量。

学习诗词的整体意义:增强历史归属感,传承古代文人的情怀

诗词文化自先秦时期而起,历经东西两汉,魏晋两朝,又从南北朝发展至唐宋,继而延续到明清时期,直到如今依然还在继续。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当中,诗词早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特别是那些咏史怀古之作,更是沾染了极其浓厚的历史气息,甚至可以称之为用艺术概括的历史。例如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还有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金陵怀古》等等。这些诗词中蕴藏的故事和典故,是数百年历史进程的缩影,也是诗人针对那些往事做出的反思与感慨。

而现代人在品读诗词的同时,那些被黄沙埋葬的历史往事也会随之映入脑海。古往今来的世道兴衰,一次次的朝代更迭,都承载在脚下的这片大地之上。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是数千年的时间造就了这份厚重与沧桑,或许我们如今所处之地,正是千百年前那些诗人挥笔成章之处。

此时被人们所熟知的世界,在古代诗词当中也有着另外一番风貌,那是一片让人留恋而又向往的精神天地。这份向往来自于对历史的归属感,在那些往事中,始终有一种值得后人去传承的情怀。

遥望当年,屈原的《离骚》道尽了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他在一条漫漫长路上执着的上下求索,用自己的坚持感染了无数人的内心。

再看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唔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这些人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种超越一切的信仰,可以为之不计得失,甚至忘乎生死,那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他们的毕生追求,是将自己的生命与整个天下的命运融为一体。

比如宋朝一代名相文天祥,可以为了这种情怀,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言壮语,并且最终慷慨就义。还有明代的杰出诗人于谦,用一首《石灰吟》道出了自己一生的坚持。

这些人的信仰与情怀,始终凝聚在历史长河之中,一直不曾消散。他们的信念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光辉。

此时此刻是否有人记得,是谁在1000多年前的玉门关外写下豪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曾经的热血依然还在我们的胸中激荡,前人的誓言依旧还在耳边回响。古代那些诗人始终心系着整个民族的命运,挂念着这片大地的兴衰。细读他们留下的诗词,可以感受到极其浓烈的历史归属感,同时也使人愿意发自内心的去传承,他们坚守了千百年的情怀。

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古代的诗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包裹着古人的喜怒悲欢,承载着数千年的兴衰交替。如今读来如同亲眼见证了一幕幕往事,感受着跨越时空的欢笑与悲凉。古人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慨,写成了流传千古的诗词,使其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与底蕴。

我们作为一名现代人,读诗品词不仅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多有文化,也不是为了能够在他人面前出口成章。而是为了汲取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沉积的精髓,用来充实自己的身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传承古人的情怀,将这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融入自己的人生,从而使内心产生一种升华。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