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纪实摄影:从前纪实到后纪实(下)

今日纪实摄影:从前纪实到后纪实(下)


作者 | 胡涂

排版 | 夏日未央

校稿 | 时双凤


上期讲到纪实摄影的来源有两条路,其一是社会性纪实,本期继续讲另一个来源——

“艺术家的纪实”

核心人物有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和奥古斯都·桑德(August Sander)等。

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

尤金·阿杰被称为艺术家纪实的开创者,是因为他在自己住所的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为艺术家而纪实”(documents pour artists ),意思是他的照片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现实的素材。这些素材具有文献和档案的性质。

摄影: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

尤金·阿杰的作品类型是非常多样化的,既有巴黎城市的建筑,也有街头的小贩,既有街景橱窗,也有社会场景。他的作品还给后来的超现实主义带来灵感,因此在艺术界也获得了推崇。尤金·阿杰的作品,被美国摄影师贝伦尼斯·阿博特 (Berenice Abbott)带到美国后,直接启发了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

我们会发现,摄影史上的很多名家都会从其他摄影师身上获得启发和灵感,甚至在某些脉络上有直接的、承前启后的关系。这一点通读摄影史之后就会深切地了解。

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早期艺术家的纪实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摄影家是德国的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911年,桑德就开始有计划地拍摄他雄心勃勃的项目《二十世纪的人们》(People of the 20 Century)。1929年他的《我们时代的面孔》(Faceof our Time)正式出版。

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二十世纪的人们(People of the 20 Century)

桑德拍摄的人物主要分为七类:农民,手工业者,女人,显贵,艺术家,城里人和被社会遗弃的人。桑德以这些人物的肖像来代表那个时代的德国人。这很像人类学关于样本的抽样调查。我们今天摄影界有人所倡导的影像调查,可以在这里找到范本。当然,这也是后来贝歇尔夫妇所集中体现的、类型学源头之一。

顺便提一下,今天中国摄影界重新评估庄学本的人类学影像,是由于这类影像在艺术上的潜在价值,这些拍摄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黑白肖像,丝毫不逊于桑德的肖像。

庄学本:白狗羌幼女,渭门关

庄学本:羌民家庭父子俩,水塘寨

庄学本:西藏贵族多仁台吉和夫人

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艺术家的纪实,在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美国人》(The Americans)这里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种颠覆主要体现在“纪实”不再是看上去客观化的记录,而是强调摄影师个人的视角,一种主观化的纪实。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美国人(The Americans)

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美国,或者说是看到了美国的另外一面。这种观察的视角不再代表大众的观看,它纯粹从个人出发,强调个人感受,甚至加入了个人的影子。大家看最后一张照片,玻璃上还有罗伯特·弗兰克的身影。而且可以这么说,这个作品实际上并没有像雅各布·里斯、刘易斯·海因那样直接反映社会问题,没有直接揭露所谓社会的黑暗,但是观众从中可以读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

比如,有人就看到了美国的种族问题,政治问题,也有人看到了无所不在的国旗所代表的爱国符号,和其它美国文化符号。但是这种影像跟沃克·埃文斯《美国影像》所代表的表现美国的摄影作品完全不同,这种不同甚至影响了后世摄影的走向,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所谓的新纪实摄影,就受到了罗伯特·弗兰克的影响。

新纪实摄影这个名词来源于1967年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策划的一次名为“新纪实”(New Documents)的摄影展。这次展览,展出了当时还不为人知的三位年轻摄影师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盖瑞·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和李·弗里德兰德(LeeFriedlander)的作品。

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 新纪实(New Documents)摄影展,1967年

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作品神奇的地方在于,这些看上去不正常、很丑的人,他们在镜头面前并不觉得自己不正常、丑陋,否则他们会拒绝拍照,或者在镜头面前会非常紧张。所以在这一点上她颠覆了正常与不正常的关系,美与丑的关系。因为在大众看来是不正常的,丑的,但在他们眼中却是正常的,一点也不丑。

摄影: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

盖瑞·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的作品属于真正的街头摄影,他几乎天天在纽约街头逛,拍摄了大量的照片。1984年去世时,留下了2500卷胶片尚未冲洗,6500卷底片已经冲洗好,但小样还没打印出来,当时面世的才3000卷左右,不到三分之一。可见他的拍摄量是非常巨大的。

摄影:盖瑞·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

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也是一个丰富多产的街头摄影师,他的镜头不回避任何对象,拍摄的题材非常丰富,在视觉语言上,充分利用镜头前的一切事物来呈现图像结构,因此,他的照片都有一种审美上的独特性。

摄影: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

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认为这些摄影师的纪实,跟之前的纪实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纪实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纪实,具有改造社会、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倾向。但是这些摄影师“将纪实摄影的技术和美学转向了更个人化的目的。他们的目标不是要改变生活,而是要了解生活。”(redirected the technique and aesthetic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omore personal ends. Their aim has been not to reform life but to know it.)

目前在国内外流传的关于纪实摄影的认识,主要出于《纪实摄影》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摄影师阿瑟·罗思坦(Arthur Rothstein),他曾经参加过美国FSA这个纪实摄影活动,摄影生涯长达50多年。所以他的观点非常有影响力。在这本书中,他把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其它纪实摄影混杂在一起。他既认为纪实摄影是一种艺术,同时又强调了纪实摄影的功能性,因此是前后矛盾的。但是这种混杂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面很多摄影师对纪实摄影的理解。

阿瑟∙罗斯坦(Arthur Rothstein):《纪实摄影》

赵刚老师当年留学英国,学习的专业就是纪实摄影,因此他的观点有一定的权威性。他认为,“新纪实”摄影展之后,纪实摄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纪实摄影,是指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作为人类学和社会学调查手段的摄影纪实、具有社会变革目的的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范畴的纪实摄影等。而狭义的纪实摄影,特指艺术摄影范畴的纪实摄影,也就是“艺术家的纪实”。

赵刚:《世界摄影美学简史》

他还说,广义的纪实摄影不具有学术上讨论的价值。新闻摄影、报道摄影等小分类各自有自己明确的定义和评价体系,不能拿到艺术摄影的价值体系上来研究。摄影总的类型可以分为实用摄影和艺术摄影。新闻摄影、报道摄影等具有实用性目的,跟艺术摄影以非实用性为目的的摄影,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放在一起进行评价。当然,实用摄影和艺术摄影除了目的上泾渭分明,在具体操作上它们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它们之间也经常相互转化。

所以从摄影史的角度看,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新纪实摄影展之后,“纪实摄影”事实上已经不合适作为一个具有学术意义的分类,因为它非常容易把实用摄影领域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跟艺术摄影领域的纪实风格混为一谈。

在当代摄影领域,一般不再使用纪实摄影一词,也不再使用单独的风景摄影、人像摄影等分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俗称或者表现题材而存在,已经没有学术上的分类意义。


从当代摄影的语境中出发


在当代摄影的语境下,“纪实”已经发展出非常多样的类型。它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探索方向:

第一种

从传统的概念继承而来,表示某个作品描述的是真实情形,没有编导和虚构,更不会进行改头换面式的后期处理。

这里要指出的是,纪实摄影所谓描述的是真实情形,没有编导和虚构,并不意味着作品是纯客观和中立的。约翰·塔格(John Tagg)在《表征的重负》(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当中说“相机永远不会中立。它的表现形式是高度编码的,它所拥有的力量永远都不是自己的。”(“Like the state, the camera is never neutral.The representations it produces are highly coded, and the power it wields isnever it’s own”.)

这句话的意思是,纪实摄影看上去似乎是中立和客观的,但其实图像的框取以及它所呈现的方式却是一个被摄影师高度编码的结果,换言之,作品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态度和看法。

我们先来介绍当代摄影当中,以传统的纪实方式展开的第一种类型:

新地形学

所谓新地形学是指1975年乔治·伊士曼之家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展览《新地形学——人为改变的风景照片》(New Topographics: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

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 1975, vues de l’exposition / exhibition views, George Eastman House, Rochester, N. Y.


《新地形学——人为改变的风景照片》画册

新地形学摄影展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展览,它不仅影响到后来摄影中对于风景概念的理解,也影响到摄影在风格美学上的走向。这个展览中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贝歇尔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是最突出的,对后来的摄影影响特别大。

罗伯特·亚当斯(RobertAdams):新西部(The New West)

贝歇尔夫妇(Berndand Hilla Becher):无名雕塑——建筑技术的类型学(Anonyme Skulpturen:Eine Typologie technischer Bauten)

史蒂芬·肖尔(StephenShore):非同寻常之地(Uncommon Places)

这一路发展出来的有:

荷兰新地形学重要人物汉斯·阿尔斯曼(Hans Aarsman)以及他的《荷兰景观》(Hollandse Taferelen);

汉斯·阿尔斯曼(Hans Aarsman):荷兰景观(HollandseTaferelen)

美国摄影师理查德·米斯拉奇(Richard Misrach)以及他的《沙漠诗章》(Desert Cantos);

理查德-米斯拉奇(RichardMisrach):沙漠诗章(Desert Cantos)

美国摄影师米奇·爱泼斯坦(Mitch Epstein)以及他的《美国能源》(American Power);

米奇·爱泼斯坦(Mitch Epstein):美国能源(AmericanPower)

美国摄影师乔尔·斯坦菲尔德(Joel Sternfeld)以及他的《美国展望》(American Prospects)等。

乔尔·斯坦菲尔德(JoelSternfeld):美国展望(American Prospects)

这里要注意的是,七十年代之后以纪实的方式拍摄艺术摄影的作品,大多采用了项目性的创作方式,而且器材也发生了改变。这些艺术摄影师不约而同地抛弃了轻便的135相机,又重新采用了早期那种笨重的大画幅相机。这种现象令人深思。这些摄影师以多张照片作为一个作品,这跟之前60年代的摄影师也有很大不同。之前的摄影师很少有项目性的概念,一般以同一个理念,进行长期的拍摄。从此以后,项目性的摄影还逐渐产生了一种照片之间的视觉语言和结构关系。


从私摄影发展而来


私摄影所描述的是个人的真实历史,跟前一路宏大的叙事不同,它体现为一种个人化的、显得非常渺小的私人叙事。这一路从罗伯特·弗兰克的主观化、个人化观看世界的方式演变而来,其中上个世纪80年代成名的南·戈尔丁(Nan Goldin)成为代表人物。

南·戈尔丁(Nan Goldin): 性依赖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学派


贝歇尔夫妇及其弟子们发展出了类型学( typologies)、冷面摄影(Deadpan Photography)等风格,在当今国际摄影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摄影:安德烈亚斯·古斯基(AndreasGursky)

摄影: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Struth)

摄影:坎迪达·霍弗(CandidaHöfer)


“历史片刻”(Moments inHistory)


这种被夏洛蒂·柯顿(Charlotte Cotton)称之为“历史片刻”(Moments inHistory)的摄影策略,坚持利用艺术摄影的方式去关注历史,呈现社会意义。这种摄影方式是“反报道”(anti-reportage)的。就是放弃传统报道摄影那种事件发生时刻一定要在现场拍摄的理念,而是放慢脚步,避开火爆时刻,在所谓决定性瞬间过后才抵达现场。比较重要的人物有:吕克·德拉哈耶(Luc Delahaye),保罗·希莱特(Paul Seawright)等。

吕克·德拉哈耶(Luc Delahaye):塔利班士兵(Taliban, 2001)

保罗·希莱特(Paul Seawright):隐藏(Hidden)

在中国摄影界,我发现高岩老师通过他的作品《第三次摆放》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纪实摄影创作方法,作品表面上看上去是纪实的,但是背后却嵌入了摄影师隐含的观念和观看之道。

高岩:第三次摆放


第二种


围绕“纪实”,实际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纪实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后纪实摄影”(post-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后纪实类型多样,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1

---虚构和纪实的结合


比如美国摄影艺术家菲利普-洛卡·迪考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好莱坞》系列。大家要注意,这个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每张照片底下都标注了照片中人物的名字、年龄,请这些人过来拍照片需要花费的费用。这些文字意味这个作品表现的是真实人物,人物不是虚构的。但是摄影师所选择的拍摄地点,现场像拍摄电影一样,都在表明这是一个表演性场景。所以这里拷问观众的是:这究竟还是不是跟真实相关?

Eddie Anderson; 21 Years Old; Houston, Texas; $20

Marilyn; 28 Years Old; Las Vegas, Nevada; $30

Robert "Sparky" Anderson; 47 years old; Detroit, Michigan; $25

2

---根据真实事件进行虚构拍摄


这是西班牙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的《非洲太空人》系列。这个作品通过研究非洲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然后以虚构的的方式进行拍摄。

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Cristina De Middel): 非洲太空人(THE AFRONAUTS)


3

---纪实、观念和行为的结合


这是日本艺术家横沟静的《陌生人》系列。这个作品拍摄时艺术家跟拍摄对象从未见过面,她先观察好拍摄地点,然后给住在这些房间内的陌生人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艺术创作计划,然后请求这些陌生人,在某个时间段打开灯光,站到窗前。因此这个作品是真实的,但又加入了艺术家的观念,甚至行为。

横沟静:陌生人


4

---模仿纪实风格


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近似纪实摄影”(near-documentary)的创作模式。这些作品看上去像是一张纪实摄影照片,但实际上是编导的,也就是像电影一样表演的。而且很多照片不是一次性拍摄完成的,他的很多作品是以多张照片后期电脑拼接方式制作出来的。

杰夫·沃尔(Jeff Wall):天桥(Overpass, 2001)

Jeff Wall:After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the Prologue 1999-2000.

Jeff Wall:The Stumbling Block, 1991


5

---真实事件通过纸张模型来呈现

德国艺术家托马斯·迪曼德的工作方式跟其他艺术家又不一样。他先收集、研究历史或者社会上的真实事件照片(比如档案或者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然后根据这些照片线索,他用纸张模型来重现当时的场景,最后用大画幅相机拍成照片。因此观众观看他的作品,会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感受:它跟真实事件相关,但照片中呈现的是纸张模型,然后观众观看的并不是模型展览,而是一张照片。迪曼德的作品完全改变了我们对摄影的理解。

Thomas Demand:Office,1995,C-print,72 1/4 x 94 1/2 inches; 184 x 240 cm

Thomas Demand:Room(Zimmer),1996

Thomas Demand:Space Simulator, 2003, C-Print/ Diasec, 300 × 429.4 cm


6

---以纪实方式进行纯虚构


西班牙艺术家胡安·冯特贝尔特(Joan Fontcuberta)通过他的作品《人造卫星系列》(Sputnik,1997),虚构了当时苏联载人宇宙飞船联盟2号的事件,这个作品甚至骗过了西班牙的一个记者,差一点造成外交事件。

胡安·冯特贝尔特(Joan Fontcuberta): 人造卫星系列(Sputnik,1997)


7

---以挪用方式纪实


美国艺术家道格·理查德(Doug Richard)的《新美国照片》(A NEW AMERICAN PICTURE)创作方式很特别。这个作品中的图像完全是真实的,因为这些图像的原始来源是谷歌地球、谷歌街景,特殊的是,道格·理查德对着屏幕翻拍了这些照片。因此,这些图像进行了二次转换。虽然看上去还有点模糊不清,但观众依然会认为这是真实世界的记录。

道格·理查德(Doug Richard):新美国照片(A NEW AMERICAN PICTURE)


8

---通过历史档案资料进行艺术创作


当代还有很多艺术家通过研究历史档案来进行艺术创作,比如雷吉娜·皮特森(Regine Petersen)的作品《寻找坠落的星体》(Find a Fallen Star)。这个作品结合了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照片。

雷吉娜·皮特森(ReginePetersen): 寻找坠落的星体(Find a Fallen Star)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通过挪用老照片进行艺术创作。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举例,也不对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希望大家自己可以去了解这些作品的详细背景。这些作品都跟“真实”或者“纪实”这个概念相关,但跟传统纪实摄影完全没有关系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纪实摄影这个话题:

首先,纪实摄影这个词的本源,来自相机可以真实反映现实,也就是跟“真实”这件事有关。

其次,纪实摄影早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成了两个来源:一个是摄影师对社会的真实记录,反映的是社会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另外一个名为“社会纪实摄影”的分支。“社会纪实摄影”强调的是揭露社会不公,反映现实的弊端,希望通过摄影来改变社会。这一路,主要形成了以报道摄影为主体的领域。但是后来由于电视的竞争,逐渐衰落了。

另外一个脉络是,艺术家通过真实的现实世界来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去改良社会,而是通过个人的眼光去揭示社会。

其三,传统的纪实摄影以抓拍方式为主,强调的是摄影师处于一种中立的、客观的、旁观者的角色。但是在艺术摄影中,抓拍只是作为一种纪实风格。摄影大师沃克·埃文斯就认为纪实是一种风格。

其四,“当代摄影”这个词是属于“艺术摄影”范畴的,所以在今天,不管在当代摄影语境下,还是艺术摄影语境下,纪实摄影只是作为一种俗称而存在,表明拍摄方式继承自直接摄影,不会过度的处理,也不会编导,它是指跟真实性相关的艺术摄影,表明某个作品反映的是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但是这种真实性,跟新闻报道的那种反映真实事件的意图完全不同。

其五,当代摄影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围绕“真实”这个话题展开的,但作品并不是为了表现真实,有些甚至在反思摄影的真实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个人观点,我希望放弃纪实摄影这个词。主要是因为纪实摄影很容易把报道摄影、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混淆起来。那么以后如何来称呼这类作品呢?很简单,以实用为目的的纪实摄影,就称为新闻摄影、报道摄影等,以艺术为目的的纪实摄影,就直接称为艺术摄影或者当代摄影。

- END -



温馨提示


· 喜欢本文,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 想要获取更多干货,请关注《头撞影墙》


关注公众号,探索艺术摄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