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了,列入国家非遗的中医正骨疗法还不少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骨伤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因此就诞生了许多流派的正骨疗法,从2008年开始,不少流派的正骨疗法相继被列入国家非遗目录保护。本文主要通过查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平台相关数据介绍进行简要说明。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三是药物的特色,这三点结合在一起常常形成一种独特的疗法和某个著名的流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深入,中医骨伤疗法有一种趋同倾向,但某些著名伤科专家和著名伤科流派的地域特色、手法特色和用药特色依然存在。

福建林氏正骨法

林氏骨伤世家祖居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的盘屿乡,其始祖是闻名八闽的林达年。林达年(1837—1913)从家乡的高盖山上鹤巢寺长老铁珠和尚处学到少林功夫和骨伤科医术,经过多年不断学习、实践,医术大进,遂成为当时福州的一代骨伤名医。

林达年将骨伤医术传给子孙,其中以其孙子林如高(1888-1986)最为出色。林如高全面继承并发展了林氏中医骨伤医术,几十年如一日,治愈骨伤病人不计其数。

林氏中医骨科医术对骨伤各种疾患的诊断、复位、固定、练功以及内外用药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1.辩证治疗骨伤,注重手法整复。2.究本溯源,善治筋伤。3.阐发痹证病因,崇尚辩证论治。4.论述痿证病因病机,主张治痿独取阳明。

石氏伤科疗法

石氏伤科疗法为石兰亭于1880年所创,熔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是中医骨伤科独特的诊治方法,发展至今已传承五代有余。

石氏伤科以“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中医理念运用于中医骨伤科,极具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价值。石氏伤科在理论上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在诊治上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需辨脏腑气血;陈伤劳损,审因度势。在手法上,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总结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在用药上,重视方随症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罗氏正骨法

罗氏正骨法在正骨界名声响亮,传承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罗氏正骨以手法治疗复位扶正、接骨、续筋、固定和用药的独到之处与西方医学骨科相比有很多独有的优势,是中国传统医药学骨伤科方面的典型代表。

罗有明老太太作为罗氏正骨法的重要传人和杰出代表,乐善好施,救死扶伤,不求名利的高尚医德也同高超的医术一样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被称之为“双桥老太太”。

平乐郭氏正骨法

洛阳正骨是治疗骨伤疾病的民间中医疗法,又称“平乐郭氏正骨”、“平乐正骨”、“白马寺正骨”。洛阳正骨源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郭家世代居家乡行医,族内秘传,其后的几代传人都秉承祖训,致力于中医骨伤医学的发展、创新,使源远流长的平乐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民间朴素医技上升为造福人类的中华骨伤科学。新中国成立前盛传五世,以疗效独特、医德高尚而闻名。

经过二百余年历代传人的实践和创新,洛阳正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正骨理论和方法,即三原则(整体辨症、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四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具有与中医事业相依存及传奇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传播范围广等特点。


武氏正骨疗法

山西武氏正骨疗法是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之一,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1886—1957)12岁在山西省沁水县白云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发展,武氏正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正骨技术和学术专长。武氏正骨总纲为“一次整复,多次矫正,持续牵引,定期调整”。其特色为“手法整复,牵引加小夹板固定为主;内服三期中药为辅;以推拿按摩舒筋手法恢复后期功能善后”。武氏的正骨手法心诀:“摸之心要准,按之手如戥,拽之力要当,捏之手要稳,转之松(灵)巧,合之功要真。”武氏正骨根据骨伤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的正骨整复手法有“问号法”、“提拉法”、“颈膝牵引法”、“坐位牵引法”以及“双拇指按压法”等。

富阳张氏骨伤疗法

张氏中医骨伤疗法是浙江富阳人氏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

自张永积(1788—1862)始创张氏中医骨伤科,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至第四代传人张绍富 (1922—1992)、第五代传人张玉柱(1948—),张氏中医骨伤疗法逐步形成了“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为特点的骨伤诊疗体系。

章氏骨伤疗法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一百八十余年。章氏传承7代,在手法正骨、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方面独树一帜。

清道光初年,章正传得云游武僧传授伤科,以外疗为主。道光末年,其子章如奎在黄岩开设保春堂伤科。至第三代传人章玉堂,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以中草药和祖传的指法点穴相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对创伤病人,用儿茶煎汤冲洗清疮,珍珠散生肌收口。第五代传人章显法,融合现代科技,使传统骨伤疗法得到跃升。章氏骨伤疗法的特点是:

  1.注重整体观,重视内脏气血关系,重视摸诊,强调手摸心会。

  2.强调筋骨并重。应用独特的点穴理筋手法,总结出“正骨十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 伸、端提挤按、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和点穴理筋”,手法柔和、轻巧、沉稳、准确,达到“法之所施,病人知痛骨已拢”的境界。

  3.杉树皮夹板,从选材到固定有严格要求,完善了制作流程,具有便、简、轻、不易过敏、可塑性强、可透X线等特点,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配用自制药膏消肿、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海城苏氏正骨

海城苏氏正骨有百余年历史,是我国中医骨伤科流派之一,它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创始人苏相良、二代传人苏玉新等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进行整复,再用小夹板外固定,固定材料是黄纸板和秫秸帘子。

孙氏正骨术

产生于湖南邵阳市新邵县太芝庙乡,源自湖湘古老的梅山民间医术。清光绪三年(1877),孙慎若在太芝庙乡正式挂牌开设骨伤诊所,至今已有130年。孙氏正骨术倡导“筋骨并医”、“正骨先理筋”、“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临床强调“一保肢体、二恢复形体结构、三恢复功能”,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与优势,形成了以邵阳正骨医院为传承基地的传承体系,有学术传人百余名,成为湖湘传统骨伤医学中主要的医学流派。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

回族医药在养生保健、回医医术、香药应用和饮食疗法等方面均有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不少养生习俗、诊疗技术和食疗经验一直为回族人民所传承和应用。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是通过拔拉、复位、合位等传统正骨手法,采用世传“回回接骨”、金疮等自配秘方药剂,并以自制材料(包括小夹板等)外固定的方式,不开刀、不打石膏、不用金属物穿刺牵引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骨伤疾病的治疗方法。

宫廷正骨疗法

宫廷正骨是以清代上驷院绰班处正骨科为基础,针对跌打损伤等骨科疾患,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治疗体系。通过五代宫廷御医及现代医师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学术流派。

宫廷正骨的主要手法特点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宫廷正骨手法在治疗骨折方面,强调“正、整、接、实”的治疗思想;在治疗筋伤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轻、柔、透、巧”。

宫廷正骨体系中所使用的实物分为内服中药类(如跌打紫金丹、健骨止疼丸等)、外用中药类(如骨科熥药、跌打万应膏等)和外用器械类(如元书纸排子)。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