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论||评许渊冲的中诗英译——兼论英语应用能力的基本要素

本文来源:行走的记忆,感谢吴老师授权转发!

编者按:

本文前半部分尝试论证许译并不成功,并阐述了许译存在的基本问题,观点犀利,语言尖锐。

后半部从语言运用能力评判标准的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证了上述观点,并进而探讨了国人外语学习和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观点中肯,切中要害。

文章观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观点,诚挚欢迎同道师友理性交流学术观点。也欢迎同仁投稿,提出自己的观点。特此申明。——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章来源公众号编者湖光秋水按语:黄少政先生和我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同班同学,上学期间他就博览群书,独辟蹊径,专门研究翻译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这次上外一别38年后,我们在西宁重逢,倍感亲切。他向我详细介绍了他的坎坷经历和目前所做的最大胆的一件事,那就是向翻译界名家许渊冲先生挑战。出于同学的情分,我在我的公号里发表他的大作。这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文章,但并不代表我的观点。在此,感谢各位喜欢英语的朋友们,希望能够给你们一些启迪。

(上)

提要

许渊冲近年来一直被体制奉为中诗英译的中枢人物,其不可承受的自诩,即认为他是古往今来中英美中诗英译的第一人,超越了诸如弗莱彻、贾尔斯、韦利等一干公认最杰出的译者,尤其2014年连得三大奖(北极光,传播中国文化年度人物,诺贝尔提名推荐),似乎彻底坐实了他的自负和狂妄。

我们首度质疑许的中诗英译能力和成就。本文(上)特别质疑许的英文基础能力:其写作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延请的优秀外语写作教师如克鲁,如休斯顿的课堂观察中,在方兴未艾的二语写作研究中,其实符合低级英语使用者的全部特征:词法复杂性,句法复杂性均不达标,这可以从他本人公开出版的英文著作《中诗英韵探胜》、自传《逝水流年》《毛泽东诗词选前言》中找到丰富的样本。本文(下)首度进入文本,对许的译文进行基本的语法分析,并对许自负超越的若干译者,如弗莱彻、韦利、中国人上海外语学院方重先生,用许的译文进行对勘。得出的结论是:

  1. 许的英文词法句法都不成熟,从事译诗极不合适。不仅没有任何超越,基本上都是狗尾续貂的小把戏。

  2. 笔者是国内对许的文本进行常规的语法分析的第一人,发现大量的初级语法错误,漏冠词,少了复数,更换同义词出现明显误用。

  3. 语法分析结合对勘。首度印证了许式初级英语完全处在造句阶段。所谓译,就是移花接木,东拼西凑,这边掐一点,那边接一段,为了音美,不惜添加冗词。为了意美,公然抄袭别人的佳词佳句,一会儿蛇足了,一会儿语法弄拧了,一会儿定冠词弄丢了,一会儿该加复数为了押韵不加,意思又变了,总之,此人译中诗,状况不断,语义破损,原意遭到歪曲,三美一美不美。

  4. 以此人代表中诗英译标高,代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际笑话闹大了。呼吁北大,文化部,中国译协成立联合调查委员会,查清真相,还中国民众,还所有为中诗英译做出成就的中外译者一个公道。

邓炎昌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的第十二章开头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读起来很像从汉语翻译过去的?为什么很容易看出一篇文章是中国人写的还是讲英语的人写的?紧接着,邓先生援引一位不知名的作家说过一句有趣的话:“任何艺术风格应像衣着一样尽量不惹人注意。”

作为一位英语专业毕业,终生从事各种翻译工作,特别是文学性笔译,自然最倾心英语文章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表达生动有利,地道流畅,比如已故北外的王佐良先生(论契合),北京农大的吴仲贤先生,当然,还有我心中的中国首席英文教师复旦的葛传椝先生,都,叫做好的文章都是一样的,都“深刻地了解主题,周密地考虑内容,慎重地选择材料,真诚简洁地表达思想。”这样留下在我看来足以流芳后世的英语文章。是故,上面最后一句话可以从相反两个角度读解。套用托尔斯泰的一个句式的文章我们一见到就会眼羡不已。同样,坏文章也会一下子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这人内容贫乏不说,遣词造句如此拙劣,也敢拿出来丢人现眼?

很不幸“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遗欧赠美千首诗,不是院士胜院士”的许渊冲,以其拙劣、浅陋的英语写作,极为独断不容置疑的风格,卑之无甚高论的理论,同样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此公“近两年收获了三枚非常硬气、足够牛气的“鉴定章”:一是国际翻译家联盟的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许渊冲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二是国家汉办、北京大学共同设立的“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三是由国家文化部等单位评选的 2015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可谓尊宠加身,位极人伦。然而,所有这些喧嚣并没有打消笔者心中的困惑,因为我的困惑实在由来已久。

这个困惑最早读到许译《毛泽东诗选》的前言,许用英文写成,后面附上中译。老实说,笔者非常失望。许的英文近百分之四十用的是弱动词 to be、to have,许多用词一段话多次重复使用,显见此人不懂英语行文“以雅换雅”的行规,也说明此人词汇量有限。同时,句式多是简单句,并列句,少见复合句。以目前二语作文研究的术语,此人的词法复杂性、句法复杂性太低。这种英语是低级语言使用者的标志。

另一方面,随着许在英汉互译,法汉互译方面声誉鹊起,特别是《中诗英译探胜》出版后,笔者购到许译,如饥似渴读了起来。读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这样精妙的4个介词短语代动词句,禁不住为许击节。再看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 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如此绝妙的对称和韵律,直觉得此人真是奇才。

和国内其他译家徐忠杰、吴均陶,甚至杨宪益一比,后几位简直是云泥之别。

比如徐忠杰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stiff breeze is up; the vault of heaven seems high.

Monkeys on the hills are making their plaintive cry.

杨宪益、戴乃迭译《登高》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l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se.

再来看许译: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至少中国人习惯七律对仗的人,就觉得诗意更浓,吟诵起来琅琅上口,铿铿锵锵,即使初通英诗的人,都能看出外文局的头牌杨戴组合被甩出了几条街。

问题来了:许的写作基本功就是中学水平,虽说没有一个语法错误,如何就承担得起中诗英译的高智商的活计?

至多,也就是葛传椝先生分类的最低一档英文“正确的英语”,而“正确的英语”从高级英语使用者角度,基本上不能目为英文。正如一个小学四年级同学得了个年级作文竞赛第一,对于这个孩子而言,这当然是他求学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但如果说,拿这样的作文去参评诺贝尔奖,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葛传椝先生是这样区别什么是“正确的英语”、什么是“地道的英语”的:

依我看,一般中国的学习英语的人有相当全面的语法知识和相当大的词汇量,他们写起英语,会不自觉按照他们的语法知识和对于词义的理解造句。其结果,他们的英文貌似够正确,其实根本不是英文!正确的英语与惯用法有关,不只是仅与语法和词汇有关。正确的写作方法是:绝不能使用在你的阅读未见过的任何结构,表达方式或词组。即是说别用任何你不能肯定你见到过被标准作家们使用的词。

可见,在一定层次把英语写的文通字顺,没有多少语法硬伤,对于高级英语使用者而言,可以说什么都不是。换一种说法,“正确的英语”其实就是学术界研究的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打个比方,“正确的英语”类似盖房子搭建的脚手架。房子竣工,脚手架失去效用。如果建筑商搭好脚手架就宣布已经完工,这就是个笑话。以许的英文如此浅陋不自知,还要拿去译诗挣诺贝尔奖,这种疯狂和无知惊呆了真正的行家。

从纯英文写作角度,必须提到王佐良先生,在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一期 8页谈文学对写作重要性,提出一个建议。核心:英语写作关要过,有赖于对英语文学的钻研和仿习。

And a person who has made really a good study of literature will not write sentences that are really awkward, will not use language just mechanically. He will use language with some subtlety.

真正在文学上花过功夫的人,动笔不可能尽是拙词拙句,行文不可能在哪里积字成句。字里行间就会透出几分工巧。

可惜这个劝告遭到了忽略,以至于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个国际笑话,确确实实有人搭个脚手架,就宣布金茂大厦落成了!而且更可笑的事,如此低劣的英文居然就被文化部看上了,就被北大等十所985高校的文学教授们看上了,以致哄抬着这个脚手架英语达人去斯德哥尔摩得奖去。我们无视葛传椝先生的忠告,王佐良先生的金言,终于有了现世报,堂堂13亿人的大国没有一个人写出达标的英语,也没有一个人看出许的浅陋低档的英语根本上不了任何像样的国际台面。

我们把葛传椝先生这段话归纳为“字字有来历”原则,换言之,英文写到了语法无误,只是初级阶段。地道英语有赖生命体验的厚度和读书的广度和深度。古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进入了复制粘贴的互联网时代,真正要写好文章,还是农耕时代的经验靠谱。王佐良先生的建议是在拿金针度人:即使是一般的散文写作都需要在文学阅读训练上下工夫,包括读和写两种训练。由于一生服膺葛王二师,加之我们个人的气质,人生体验,学术训练,使我们在举国一面倒把许捧成神话,奉为大师的潮流面前,不为所动,顽固地坚持一个理念:许的语法正确的浅陋英语无法支撑他的玄妙不可方物的中诗英译的七宝楼台!

因为我们坚持一个常识判断:要译好中诗,起码你要英文写作功力雄厚,而且在古典诗词方面有很深的写作成就,同时也还写过很多英诗。如此,你对两种诗歌传统才能心领神会,保持极大的敏感,能充分调动英诗的各种形式,韵律等资源。而许从来就没有以古诗词写作见长,也从未发表过任何英诗!而且最起码的是,他的英文根本不上档次,按中介语的定义,这是一种既非英语,也非汉语的非驴非马的中间产品!

《英语世界》2015年第三期的一篇文章,该文提到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一个观点,“中国正在花钱把中文典籍翻译成英语,但这项工作绝不可能奏效,没有人会读这些英文译本……译者始终都应该把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绝不该把母语翻译成外语。”和宇文所安持上述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其背后的假设就是:许的英文可疑,中诗英译可疑。

我们的表述更直截了当:一个10岁的孩子,再聪明也只能“鹅鹅鹅,曲颈向天歌”,而绝不可能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许同学被激怒了。他偏偏要说就是他的创作。他还做了逆天反证:这个还在描红的孩子,还没有练到正楷,行书,就劈头盖脑提出一个所谓三美(形美意美音美)原则,直接从狂草入手,说已经超越了赵孟頫,王右军,柳公权,而且把中国一千所外语院校的英文教授全部晕菜,央视请他去朗诵,文化部颁他年度人物,10个副部级的大学推荐给做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中国译协公关后,国际译联授予他北极光大奖殊荣!

“虽千万人吾往矣”,笔者要做的就是像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凭着些许蛛丝马迹,最后找到许的低劣英文如何译出如此高妙的中诗的各种原因。换言之,我们相信其中有诈,怀疑许做了许多手脚,移花接木,东拼西凑,抄袭了始自19世纪末,盛于20世纪初的许多中诗英译的高手,如弗莱彻,如韦利等。

这个工作分两步,第一步,要从学理上证明许的英文确实不上档次。第二,要对许译中诗和英美名家进行对勘,看看抄袭发生的具体场景,具体内容。

回到本文开头,即邓炎昌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的第十二章开头提出的那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读起来很像从汉语翻译过去的?为什么很容易看出一篇文章是中国人写的还是讲英语的人写的?”许的英文恰恰符合邓先生的描述:不加署名,任何稍微有英语基础的人都会说许的文章是中国人写的!

我们不妨看两个许赖以成名的英文写作的样品,以求收窥一斑得全貌之效。

例一:《中诗英韵探胜》序言(1992年北大版,1997年再版)

There are one billion people who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another billion who wield the Chinese, so the translatio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the oth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ld of today. As the English is an inflectional language and the Chinese a hieroglyphic one, their translation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asks for translators.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as described by I. A. Richards, is ”very probably the 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yet produc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smos.”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verse in English rhym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ds is implicit in the former but explicit in the latter.

评析:

四个句子,动词全部用的是动词to be,四个表原因的分句均有as 和for引导(含一个as引导的短语)。前三句to be跟名词做表语,最后一句还是没有强势动词出现,分别是两个形容词 true、implicit。第一句其实是个病句,如果一定要改的话,应该是As there are, so删去。

例二: 《毛泽东诗词选》译序

毛泽东说: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鲁迅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我以为不但是写诗,译诗也该如此。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以为译诗也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毛主席给陈颜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接。” “形象思维”也是意美;“大体整齐”也是形美;“押韵”也是音美。

有个外国作家说过:散文是井然有序的文字;诗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我觉得:“绝妙好词”就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

毛泽东诗词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高峰。翻译毛泽东诗词也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Poetry should, said Mao Zedong,be refined,regulated and rhymed. New poetry should,said Lu Xun,have rhythm and rhyme so that it might be easy for the reader to remember and recite. I think this is true not only of verse composition,but also of verse translation.

点评:3个句子动词又用了两个 to be、一个to have。

The Chinese language,said Lu Xun,is beautiful in three aspects: in sense so as to appeal to the heart,in sound so as to appeal to the ear and in form,so as to appeal to the eye. In my opinion,translated verse should be as beautiful as the original in sense,in sound and in form.

点评:两个句子用了两次动词to be短语,so as to表目的,重复使用三次。

Poetry,wrote Mao Zedong to Chen Yi,conceived in images,should not be so straightforward as prose. Images,I think,will show beauty in sense;regularity,beauty in form;and rhyme,beauty in sound. Prose,said Coleridge,is words in the best order;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The best words,in my opinion,are those beautiful in sense,sound and form.

点评:5个句子,四个动词都是to be,一个用了show。

As Mao’s poems are beautiful not only in sense,but also in sound and in form, so their translations should also be beautiful in these three aspects.

点评:一个句子主句动词是is,分句部分也是is。

The basis of beauty is resemblance to the original. By resemblance we mea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n sense,that is to say,there should be no mistranslation,nor should there be over-or under-translation

点评:两个句子 to be 用了三次,一次用高频动词mean。

评析

1. 以上选了许的前言头四个自然段,13个句子,除了使用一次常用动词mean,show,所有的动词全部是弱动词或联系动词to be(一次 to have)。

2. 句式是中学生常用的表原因的状语分句,或是简单句。

这样的词法句法水平,英语老师如何看待?二语写作研究者如何看待?

1984年一位美国教师路易.克鲁先生在北二外执教,教授英文写作。回国后,克鲁老师把在中国教授英语专业学生的经验写成文章,题为《如何教授学生把英语不仅写正确,而且写得更生动有力?》发表在二外教学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教学论坛》上。美国教师Crew谈及中国国内国学生学英语作文难点其实就是两点:

1. 不会用动词,大量使用弱动词 to be、to have.

2. 简单句,并列句使用太多,不会使用复合结构(所谓从句套从句)

为此,Louie crew 提出五个建议,改进中国英语学生作文能力Grammatical strategies for a more vigorous style,第一、第二都涉及学会使用强势动词,回避弱动词to be、to have。最后一条压缩指的就是学会复合结构,慎用简单句并列句:

1.Where possible, choose verbs which express strong action.只要可能,就使用表达强烈动作的动词。

2. As often as possible, avoid passives, and other forms of the verb to be. 尽可能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及弱动词to be的其他形式。

3. Find the actor and name the actor in your subject, the action in your verb. 找出主语的动词执行者,说出主语的名字,及动词的具体行动。

4. Note that the expletive often weakens what you can state more forcefully. 虚词语助词要慎用,只会削弱你的意义。

5. Do not repeat unnecessarily. 没有必要,不要重复表达。

6. Compress.压缩(句子长度)

克鲁老师举了若干例子加以说明:

例一

学生写作:There is a beautiful park near my house. The name of the Park is Tian-Tan Park, which was built several hundred years ago. It is the biggest park in Beijing. The Tian-TanPark is famous not only for its beauty but its quietness as well.

点评:四句话用了四个is。

克鲁改作文:Near my house stands Tian-Tan, the biggest park in Beijing, built several hundred years ago and famous now for not only its beauty but also its quietness. (Compressed by 38.63%)

点评: 四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消灭三个is,动词换成强势动词stand,另外三个句子一个变成同位语,其他变成分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

例二

学生作文: Beijing zoo lies in western suburb near my home. It is the biggest zoo in China. The Beijing zoo attracts a lot of people especially children every day.

克鲁改作文:The biggest in China, Beijing Zoo, in the western suburb near my home, attracts many people every day, especially children. (Compressed by 29%)

点评:三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一个压缩成同位语,一个启用表地点的介词短语,留下一个强势动词attract。

克鲁1985年就发现中国人学英语写作的两大痛点:词汇水平低,不会用复合结构。许作为高级英语使用者却像猴子没有来得及进化脱去自己的尾巴,字字句句符合克鲁老师的描述。

报载当《剑桥中国文学史》主编,哈佛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怀疑中国人的英语能力能够承担中诗英译时,持上述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汉学家葛瑞汉,许渊冲以挑衅的口吻质问:“葛瑞汉的英文10分,中文5分;我的英文8分,但中文10分,算下来哪个更好?” 这就不是一般的狂妄可以解释的。

试想,一个中国人,如果王力先生指正你的古汉语,你还要硬拗,李白批你的用韵不当,你还要硬犟,人类还有任何游戏规则吗?宇文所安何方神圣?国内学术界何人不知,何人不晓?夏志清属于极右派,美国共和党人,反共老手,但是,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国内学术界仍然认可该书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以至于当代文学港澳台大陆学者,左右派都要正视夏的立论。后来做了社科院副院长的大儒钱钟书盛赞有加:“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所谓经典,在我们只是英文写作意义上的。我们心目中夏家两兄弟,哥哥夏济安的中文,弟弟的英文,冠绝中华。而宇文所安的成就,只比夏高。这样的洋大儒,许居然不屑一顾,这个人还是正常人类吗?

古人还讲天地君亲师,必须无条件敬畏啊。许的英文处在低级阶段,怎么可以自己给自己打8分,汉语甚至是满分!许的文字独断,自以为是,没有任何特色,其法语译著在名家荟萃法语文学翻译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比如法语专业用的翻译教程(陈宝宗主编),大量给出的例句来自罗大纲、傅雷、赵少候、罗新璋、李健吾,从来就没有列出任何一条他的嘉译,师范后学。至于他真正赖以起家做大的中诗英译,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他其实靠的是上下其手,移花接木,抄袭一干真正的高手名家!

继续来谈许的英文写作的中介语水平。中介语理论的始作俑者,美国人Selinker试图解释外语学习过程母语的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正面的好处是通过建构那怕有缺陷的语言形式,毕竟也能起到交际作用。随着学习深入,会不断矫正,走向成熟的语言。当然,负面的作用不仅有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危险,而且,最糟糕的是出现研究者称之为的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即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不易改变,使得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显然,80,90岁的许渊冲仍然写着低级的中介语英语,他成了研究者笔下的“语言石化”的标本和牺牲品。

美国老师休斯顿Dorine S. Houston也观察到了类似许渊冲式的中国学生的两大弱点,即不善从属结构和用词偏于低语域的问题。休斯顿上世纪90年代和上海交大毛荣贵合作批改中国大学生作文。在前言中休斯顿老师直言不讳谈及中国学生的共通的苦痛 Subordinate Clauses从属结构时,这样写道:

One of the hardest sentence patterns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to grasp, it seems to me, is subordination. Mature English writing is heavily subordinated in multiple layers; coordination is thought of as sentence pattern of the child and the poorly educated.

我观中国学生,他们最难掌握的英语句型莫过于主从结构。成熟英语写作总是从句套从句,而平行结构只是儿童和教育程度很低的人使用的句型。

休斯顿在谈及中国学生大量使用口语倾向的高频词时,一针见血指出:

In addition to meaning, keep the register of the word in mind. Register means the level of formality at which you use the word. Some words are only appropriate within the family, or with good friends, or in a very casual situation, such as when you are chatting with your university roommates. These are very low register words. At the other extreme are words you only use when writing poetry, or if you are speaking to a very important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dignitary, or making a speech to a formal assembly such a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r an university graduation ceremony, or a report given at a professional convention. These words belong to the highest register. These are, of course, many registers in between. Consider the register of your essay and use words appropriate to that register. An evaluation of new research in science worthy of words of a high register. These same words sound silly and pompous when used to describe a picnic in the park with friends. At the same time, if you use low register words when you make a presentation of your research at a professional convention, you sound ignorant and possibly unworthy of being taken seriously.

遣词务求准确,切记词的语域也很重要。所谓语域指的是用词的正式程度。有些词只适合家庭范围,或是好朋友之间,或是很随意的场合,比如和大学室友之间闲谈。这类词即属低于语域词汇。低语域词汇的另一极就是诗歌用词。或是和什么国际国内要人讲话,或是正式场合发表演讲,如政府会议,大学毕业仪式上的讲话,或是在专业会议发表一篇学术演讲。这类场合要求的用词属最高语域。当然介于二者之间,用词语域还可以细分。科研文章用词语域就高不就低。用高语域词来谈和朋友野餐,听着别扭不说,还会显得瞎摆谱。另一方面,专业会议发言,仍然采用低语域词汇,人家一听就知道你是个笨蛋,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

由此,另一个美国老师休斯顿诊断许式中国学习者,和克鲁老师如出一辙!许如果在休斯顿的课堂,对许的批文就是:你写的句子是教育程度很低的人写的句子,你用的词如此低级,没有人把你当回事!

无独有偶。国内二语研究写作部分最新进展证明:高频词使用过多,不会使用从属结构确实是英语写作低级阶段的显著特征,或曰中介语的标配。

这和克鲁老师和休斯顿老师(1985-1997年)在12年的跨度基础上的观察完全不谋而合。

1. 不会用动词,大量使用弱动词 to be to have.词汇水平低,词汇有限,不知道“以雅换雅”的写作戒律。

2. 句式幼稚,简单句,并列句使用太多,不会使用复合结构(所谓从句套从句)。

词法复杂性

国内外二语写作研究涵盖了克鲁关心的这两个困扰中国人写英语的难题。国内优秀的研究者如秦晓晴、文秋芳、王立非引入西方研究范式,对中国二语学生英语写作进行了有效细致的研究,对笔者有很大的启示。按照最新的分类,其实可以用语法复杂性太表达。

进一步细分,就是词法复杂性。他们试图检验文章中的词汇与质量的关系,结果证明了克鲁老师、休斯顿老师的课堂观察:两者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

比如Laufer和Nation(1995)介绍并评价了一些衡量词汇丰富程度四个指标。

词汇个性(LO 写作者所使用的特有的词项(单词)(能使用较多其他学习者所没有使用的单词。)

词汇复杂性(LS)高级词项与全部词汇数量的比率,测量的也是学习者的词汇复杂性,它检验的是学习者写作中高频词与学术词汇的比率。

词汇变化(LV) 词类词项的比率(type/token ratio),即文本中不同的词项类型与全部词项之间的比率。它测量的是学习者在写作中多大程度上重复使用了相同的词汇,词类词项比越高,表明使用的积极词汇变化越大。

词汇密度(LD)实词在文本中所占的比例,即实词与全部此项之间的比率。

运用这些工具背后的原理是:词汇运用能力与写作水平之间有正向关系。因为写作中的词汇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词汇变化和词汇复杂性两个方面,即作者迅速并灵活地运用大量基本词汇和高级词汇的能力。

秦、文、王的研究显示了高级英语使用者如许渊冲,过多使用高频词,词汇变化很小,几乎没有多少实词,故其词汇密度太低。如此词汇水平,更不可能体现任何词汇独特性。简言之,许渊冲的英文文章属于低级的中介语阶段,基本上不能目为正式的英语。

我个人的英语学习经验证明:脱颖而出的英语写作一定是我们在翻译研究中的结论:

汉译英时,英文译文尽量避免使用英语动词,而代之以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

英译汉时,反之亦是,即尽量把英语的名词副词介词形容词译成汉语的动词。

句法复杂性

衡量作文质量的语言特征,句法复杂性则是另一个标志性(区别中介语与成熟英语)。句法复杂性,即句中嵌入各种语言结构和不同的句型。语言单位的长度、嵌入结构的多少、结构类型的多少,以及具体结构的复杂程度一直是被研究者视为二语写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学生学习从句难点是: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及同位语从句。(比如许渊冲的英文中几乎没有名词分句)在短语层面,嵌入结构(从句压缩为短语,加长句子增加复杂性)也是一大难点。

句法复杂性与写作质量之间也存在正相关,虽说相关系数低于词法复杂性与写作质量。对于这一结果原因有多种。一种解释是除了句法特点之外,好作文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文章内容、组织性、连贯性以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因素。句法复杂性虽然不是决定写作质量的唯一因素,但也是重要因素,至少在初级阶段。

综上所述,如何判断许渊冲的英文水平,在最近40多年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研究实践中,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理论框架。自1984年美国教师LOUIE CREW开始,到1997年休斯顿老师和上海交大毛荣贵合作点评中国大学生英文作文,这种一流教师一线的精彩的纪录、观察、思考,终于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获得了国内二语英文写作研究者秦晓晴、王立非、文秋芳等一干优秀学者的实证检测。应用最新的理论成果,不难看出许的英文水准不可能从事高级英语使用者从事的工作,比如译诗。

1. 许的词法复杂性不达标,习用高频词(休斯顿老师称之为低语域词汇),尤其不擅动词(近百分之四十的动词就是to be、to have,其他动词非常简单,而且反复重复使用)。许的英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字的浅白,中学生不用字典可以看懂。

2. 句法复杂性不达标。休斯顿老师认为中国学生基本上不习惯使用复合结构,且复合结构中的名词分句是难点。许的句式百分之九十是简单句并列句,偶有复合结构,而简单句并列句是低级英语使用者的标志。

3. 二语作文研究强调的词汇密度,词汇创造性,词频分布,许的写作中很难见到。休斯顿老师对这类写作说的很难听:You sound ignorant possibly unworthy of being taken seriously.

别人一听就知道你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任何人把你当回事。

本文作者黄少政简历

独立翻译学者 ,中国作协会员 。早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四川大学,自2007年起从事疑难西方文本英译汉的翻译与研究,疑难汉译英文本的翻译与研究。

2010年以来,担任多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帐篷国际诗歌圆桌会议,及西昌,成都,泸州,遵义等地高端国际诗歌交流首席口译,笔译及翻译项目协调人。

中国作协历届至今(第一届2017,10)国际写作计划特约翻译项目协调人(鲁迅文学院主办)。

2013年汉译英《为土地和生命写作》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译入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阿拉伯语。

2014年吉狄马加文学演讲英文版单行本Tool And Witness to China’s Cultural Renaissance由南非 Uhuru Design Studio in association with His Royal Heritage Publications在开普敦出版。

2016年 与汉学家梅丹理合译From Snow Leopard to Mayakovsky在美国旧金山由Kalatumba Press出版。

2015年出版的《新约》 为百年汉语译经第一个文学译本。

英译汉、汉译英代表作

2011年重译纪伯伦(先知 沙与沫 漓江修订版 ,英译汉);

2012年出版《翻译的成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翻译研究);

2013年,吉狄马加文学文化演讲翻译20篇《为土地和生命写作》In the name of Land and Life;外研社版;

2015年复译《圣经新约》(台湾思行文化出版公司,英译汉);

2018年《敬畏群山》Mountainsthat Humble and Hold Us in Awe(中译英,吉狄马加文学演讲45篇)安徽文艺出版社(10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