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我讨厌机构教出来的作品集(上篇)

随着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同学们像十年前逐渐了解申请国外顶级名校需要提交作品集一样,开始意识到了作品集在国内顶级名校申请中日益提升的重要性。


近日有同学在咨询了解的过程中感到了一份额外的担忧:“老师,我要考国内研究生,我要不要来报课,我很犹豫。作为跨专业的学生确实需要补充一定的学科知识,但是我在跟国内老师邮件沟通后,他明确提出了他不喜欢机构教出来的作品集。


我该...怎么办啊?

同样的问题,其实早就出现在了艺术留学申请当中,国外考官比咱们国内还先一步感受到这份困扰。在审核作品集时,时常会有考官翻着翻着作品集突然右嘴角上扬60°,冒出一句:“Portfolio school ?” 然后合上这本可能仅仅用时2个月便创作完成的“模版化教学产品”。



01

考官为什么讨厌作品集机构


不了解作品集机构的同学,确实会感到困惑。因为一方面,大家能看到优秀的作品集机构每年成绩斐然,国内外名校都认可过优秀作品集机构的大量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同学们会听到老师不喜欢作品集机构的声音,也有因代做被迫放弃留学回国的先例,这很难逻辑自洽。


但无论国内也好,国外也罢,他们与优秀作品集机构并不存在矛盾。真正的矛盾点是在:他们讨厌模板化教学,以及模板化教学给学生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①模版化教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双赢”。


没开玩笑,模版化教学可以帮助机构以诱人的价格,高效的速度完成教学任务,就像快餐一样,价格实惠,翻台率高,不仅成本低,利润空间还大。同时,模版化教学也会让同学们开心的认为:2个月我就做完了作品集,我真棒!


看似是双赢之举,对大家都好,其实不然。



对机构而言,模版化教学可以减少师资精力的消耗,产出更多的学生项目,赚取更多利益。这在一些机构中已经十分常见,也因此国内外老师的抵触情绪会如此开诚布公。


但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被老师识破考不上学校外,教给作品集机构的这份钱,除了换来一本作品集,提升了一点盲目的自信之外,可以说其它一点帮助都没有。


②如何鉴别部分机构的模版化教学,避免自己被模版化


部分机构的模版化教学工具,康石石是有见到过的,但可能并不完全,欢迎大家文末留言补充。


这类教学工具非常实用,每个专业都有数套作品集成品的InDesign模板。模板都是事先排好版的,学生只需要将项目背景,调研数据,过程图,效果图等关键内容填进预留好的位置,一个项目便制作完成。


此图仅为示意图


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已经准备好的主题库中,挑选出与学生关联度高,好驾驭的主题,按照调研公式,得出一些极其相似的结论,再依据调研结论通过1对1教学,将数据代入已经准备好的图表,Persona,行为地图等视觉模板,产出没有太大意义的项目内容,并不断周而复始。

如果大家在报作品集机构的时候,遇到此类情况,还请三思慎重,尽管他们的价格可能非常实惠。


当然,理性客观的说,模版化教学还是可以帮助大家在对专业一无所知的时候,通过第一个项目快速搭建起对于设计的认知框架,但也仅限于此,没有什么更多帮助了。模版化教学下的作品集充斥着浅显、敷衍、没有任何自我个性,不仅影响国内外院校的申请结果,还对让学生们养成一些非常不好的设计陋习:


02

视野缺失


真正学习过作品集的同学都会明白,从做项目1开始,自己慢慢会有一个进步的过程。而同学们在真正学习作品集的环境中,到创作项目5的时候,不论是主题的选取能力,做设计的宏观掌控能力,还是排版水平,与老师battle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但模版化教学会让很多同学的项目1与项目5之间,不论是从前期调研,还是后期效果展现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差别。这种项目观者会有一种不停的复制粘贴的感觉,不仅作品集观感极差,更糟糕的是,学生付出了时间和金钱,却完全不懂自己哪里有问题,他的设计视野已经被限制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上,自己很难明白如何在一个领域内做深度的主题挖掘与设计思考,方案推敲以及测试。


做设计,我们讲求在普遍的问题中寻找特殊问题,或是传统研究领域内如何寻找刁钻的切题点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但出于模版化教学不求精但求快的原因,导致很多同学看似只解决了很普通、很大众的问题,考官看到项目如隔靴搔痒,产生一种云过了无痕的心境。


差不多这个表情


如果一个项目它的创意度不够高,解决的办法不够巧妙精髓,被人看到标题就猜到了解决办法,那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同学们做完了几个项目,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设计,不清楚好的设计好在哪里如何评价,不了解自己做的几个项目存在的价值非常低,不明白自己对该专业的理解已然走上歪路。固式设计思维一旦养成,是需要经历一些坎坷才能看得明白的。


这样的设计视野缺失,是可怕且致命的。


03

细节处理能力差


模版化教学导致的视野缺失,同学们可能还不易察觉,但细节的处理能力差,却是显而易见。

这种细节的处理能力,展示在很多方面,例如前期调研阶段的细腻程度,对自己设计方案的整体规划,流程展示,可能会有的设计漏洞的思考,使用/展现效果的优劣程度。


总结来说,一个项目的制作,可能因为视野的缺失,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过于主观,沉浸在自己的设计思维中,没有宏观的概念,自然无法产出客观的细节。细节设计的缺失,还容易造成大家的设计惰性思维,有些人会自然的形成“如果我做了这个部分,我还要另外加其他的内容进来,好麻烦,很复杂,可能做不到,那算了。”


如果学生对解决问题仅能做到泛泛而谈,空有一个想法支撑,单纯的P个图,却无半点实干的气势,尤其是服务设计专业,仅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但步骤与步骤的衔接,人员与人员之间的安排调配都不讲清楚,便没有任何意义。


上面康石石跟大家分享了很多模版化教学的弊端,而且,必须要提醒大家:这些内容,无论是我们作品集导师,还是国内外考官,都可以做到轻松识别,大家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这就跟你游戏打多了,谁是新手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同样简单。


大家报名作品集机构,其实都是想上名校,所以大家就更需要清楚:报名机构,作品集只是最后的结果,学习到的知识,获得到的能力,才应该花钱应该买回来的东西。


真正有价值的作品集课程,可能跟部分同学想象的能在所谓“名师”指点下作品集进度一路高歌猛进,有些不太一样:


04

偶尔,一堂课的作品集推进度为0


虽然部分名校老师认为创作一个项目的正常周期在1个月左右,这是在理的。但在作品集筹备阶段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需要兼顾学业与工作,而大家来机构学习,就是为了跳脱舒适圈,不断挑战自己,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机构中学习一个项目的时间往往需要1-2个月,甚至更多。


比如有些时候,同学在跟老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思维发散后发现,自己60分钟的课程,项目进展竟然没有太大变化,甚至还要重新整理已经有的设计内容,并做局部推翻重来。


草图阶段就是不断推倒,重来 X同学,珠宝设计,成功申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作品集


从完成项目的角度上来讲,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会拖延完成进度。但从学习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个经历会告诉你:无论面对考官、甲方,还是今后的你自己,所有人对项目都有期待与要求,设计不能怕麻烦,也不能怕没有结果。为了坚守设计的品质,该改的地方,就是要改,妥协意味着你现在会申请失败,未来会竞标失败,问题不是用来积累的,问题是拿来解决的。

而偶尔这样一堂作品集推进度为0的课程,价值便在于此。


05

老师陪你一起,不怕麻烦

在过往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确实存在辨别不清项目价值高低的情况,尤其在创作项目1-3时,十分突出。很多时候,孩子们提出来的选题都被我无情的拒绝了。这确实很难,对我也很难。如今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抄袭成本年年降低,专业与专业的边界也逐渐模糊,名校对申请者个性、灵性、风格的要求越来越高,找不到好的主题和切入点,就不要动笔开工,继续想下去。


同学们很崩溃,但同学不清楚很多选题都被玩儿烂了,例如盛行多年的导航类项目,旅行类项目,抑郁症项目,无理由就要做AR类项目等,都是选择重灾区,常见的选题确实会在一定程度降低项目的整体价值。

但无论如何,选题都应该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我们老师给你们的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麻烦,甚至原本一个项目已经接近尾声,但突然遇到了一个可以让项目更棒的新灵感,加进去,项目需要大改,不加进去也能提交。

如果大家遇到的老师,是愿意和你一同探寻项目方向,并非常支持你优化自己的设计想法,还帮你共同挖掘项目特色的老师,他们都不会是模板化教学的拥护者。



最后我们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讨厌模板化作品集,他想看的又是什么?


每一个项目或设计最终都指向学生自己对社会,对自我,对一些领域内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因此作品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媒介,一个彼此沟通的渠道。我们搭载自己在作品集上,其他的人通过作品集来认识创作者。作品集的创作应该看得到一个设计者的生活习惯、他关心热爱的兴趣领域、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的实际解决能力和对该专业领域内的未来发展的观点。看过作品集,这个人的形象应该立体鲜明,而不是泯然众人的状态。这些内核,在模版化的教学体系下,都无法成为很好的笔触来描绘你在考官心中的形象。

明天发布下篇,我们聊点更刺激的。

更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问题,欢迎头条私信康石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