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上实际有两座战争遗迹“断桥”还有几座跨江大桥在哪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和那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中朝界河“鸭绿江”名扬天下。

发源于中国吉林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古称浿水,是中朝两国的界河之一。它全长长795公里,在辽宁丹东东港市附近注入黄海。

架设于鸭绿江上的大桥,知名度最高的,当属那座位于丹东市被美军飞机轰炸毁坏的“断桥”。

其实,还有一座“河口断桥”,份量也不轻,同样也是这场战争的见证。

除了两座“断桥”外,鸭绿江上还有数座大桥横跨水面,成为连接中朝两国的便捷通道。

不妨简要说说这些江桥,与大家分享:

@丹东鸭绿江大桥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区内的鸭绿江大桥,其实有两座,且相隔不足百米。

第一座桥就是那座有名的“断桥”,原为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

它于一百多年前的1909年5月动工修建,1911年10月竣工通车,由当时的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威逼晚清朝廷同意所建,当时主要用于火车通行。

这座江桥长944.2米,宽11米,从中国一侧数,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90度,便于往来船只航行。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美军飞机多次对此桥进行狂轰滥炸,终于将其毁为废桥。全部桥梁只剩下中方一侧的半截,而且留有上万处弹痕;朝鲜一侧剩下的则是矗立江中的几个孤零零的桥墩。

2006年,鸭绿江“断桥”被我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单位。

2016年12月,鸭绿江断桥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桥头上“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由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

丹东的第二座鸭绿江大桥,始建于日伪时期的1937年4月,也是一座铁路大桥。即现在人们常见并仍在通行的“中朝友谊大桥”。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满足侵略和殖民扩张需求,在第一座江桥已经使用三十多年后,决定在距第一座桥上游不足百米的江面再建一座铁路桥,致使丹东鸭绿江面上出现了“姐妹两座桥”。这座桥于1943年启用,至今仍与“断桥”残余部分并列。

@河口断桥

丹东“河口断桥”,位于鸭绿江上游60公里的河口村,原名叫清城桥,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岸最早的一座公路大桥。

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急需,指令伪满洲国和朝鲜傀儡当局修建。大桥长709.12米,高25米,面宽6米。设22座桥墩21孔,于1942年建成。

1950年10月19日,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身边仅带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坐一辆吉普车,就是从这座桥奔赴朝鲜战场的。

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了6批次、30余架飞机,对河口大桥轮番轰炸,将其炸成了断桥。

如今,河口断桥我国境内一侧,已经开辟为旅游景区,而对面朝鲜的桥面仍保存着战争时期的原貌。

为了缅怀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英烈,当地政府在桥头树立了彭德怀、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等众多英模塑像,以励后人保家卫国。

@长惠鸭绿江大桥

中朝长惠国际大桥,连接中国吉林长白县与朝鲜惠山市,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的鸭绿江上,属于鸭绿江上游第一桥。

它也是由日本人于1936年修建,当时是混凝土桥墩,桥梁桥面用落叶松木材构架,却于1943年被洪水冲毁,修复后于1950年又被美军飞机炸毁。

停战后,中朝人民将其修复,1964年再度被洪水冲毁。两岸的通行贸易运输一度靠木船摆渡。1985年,中朝双方协议各自承担一半设计修建任务,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大桥全长148米,宽9米,于当年10月下旬正式通车使用。

@临江鸭绿江大桥

位于吉林省临江市区,始建于1935年。朝鲜内战爆发后的1950年8月份,美军出动数十架飞机侵入我临江上空,对这座鸭绿江大桥和附近的临江火车站进行轰炸破坏,大桥朝鲜一侧被炸毁。1955年5月,中朝双方重新将这座鸭绿江大桥修复。桥长600余米,宽10余米,高20米,很是蔚为壮观。

@集安鸭绿江大桥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东15公里处,是一座桥长589.23米的铁路桥。它始建于1937年,1939年7月竣工,当年9月1日通车。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部从这座铁路大桥最先秘密入朝,另一部分志愿军则从集安口岸入朝作战,这座铁路江桥为抗美援朝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丹东新鸭绿江公路大桥

大桥位于辽宁丹东市新城区与朝鲜第二大城市新义州之间。2011年3月开工,桥全长2000米,引桥5公里。2014年10月底竣工建成。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