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的“桑榆”到底何意?不少人理解错

有道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衰老的问题,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改变。不过虽然衰老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衰老,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晚年只能慨叹“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被后世评价“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在晚年却能豪气冲天地喊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有些人身体或许会衰老,但是内心却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斗志。

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便是这么一位身老心不老的人,他性格坚毅,饶有豪猛之气,这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所以他也被世人誉为“诗豪”。而他的豪同样也体现在他对于衰老的态度上,他有一句诗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诗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诗。不少人对于其中“桑榆”二字的理解是“桑树榆树”,但实际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那这句诗中的“桑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和我一起走进整首诗一探究竟。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是刘禹锡给白居易的回诗。他们两人交情甚笃,之前白居易曾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他,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晚年的消极悲观的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眼看好友的情绪低落,刘禹锡便写了上面这首诗回赠白居易。

刘禹锡并没有一上来就劝白居易对于衰老不要那么消极悲观,而是顺着他的话头,在前六句中先是坦言了自己和白居易相同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感觉到自己的衰老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出现,而且老去以后也和很容易成为身边人的负担,没有几个人来怜爱。身体不断瘦弱只能频频收紧衣带,头发也开始渐渐稀疏,端端正正地戴上头冠它也会自己滑落偏斜。为了爱惜眼睛只能尽量减少看书的时间,时常艾灸只因身老体衰不得已而为之。

刘禹锡在前六句中描写了衰老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古代老人需要面对,即便是现代的老人也一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说下去,那显然就是说衰老的无奈和辛酸,这显然是没有办法慰藉好友白居易的失落的。所以接下来刘禹锡便话锋一转,说起了老年的优势。

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所以阅历和见识自然而然也就丰富了,再去看人和事便不像年轻时那么难以分辨,阅人无数之后现在一眼便能看穿。细细思量其实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尝试改变自己对于衰老的焦虑和悲观,多去体会其中的美好,心情自然也就会畅快许多。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意在鼓励好友。前面我们抛出了问题“桑榆”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先看它的后一句“为霞尚满天”,意思是它的霞光依旧可以映照整个天空。根据这一句,那么前一句应该说的夕阳,那么太阳和“桑榆”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桑榆是在天空中的两颗星辰,当太阳西沉到桑榆二星之间的时候,基本上便是快要落山之时,也被用来喻指人到晚年。不得不说古代文人是真的太有想象力,能够想到这样的喻指。

知道了“桑榆”的意思我们再去理解最后两句,它表达的内核其实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样的。是鼓励好友不要觉得现在人到晚年就成不了事,他们依旧可以做很多事,影响很多人。

其实刘禹锡能够有这样面对衰老的人生态度,和他的性格和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沉浮,但他从没有随波逐流,始终不屈不挠地在坚持自己觉得对的选择,即便被一次次打击,但他从没有气馁,始终豪情万丈,活得像一个斗士,这也是他被称为“诗豪”的另一个原因。这样的刘禹锡写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其实一点都不让人奇怪,毕竟这本就是他一贯的人生态度。

对于刘禹锡这首诗,大家有什么看法?如果你也曾焦虑时间的流逝,不妨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记在心中,相信它会给你向前的力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