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网丨为了矫正O型腿,少女断骨8处又重新接回,终于穿上了裙子

妮妮(化名)和妈妈一起走在路上时,很难不引起路人的侧目:母女俩都是严重的O型腿,多年重压下,妈妈的弯曲更加明显,走路还有点跛。

为了躲避路人的目光,她走路习惯性地低着头,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不让双腿的畸形暴露在大众视野里。

受到医疗条件限制,妈妈的腿畸形了大半辈子,但她希望女儿能拥有一双正常、笔直的腿。可惜由于就诊较晚,她失去了微创手术的机会,只能“断骨重接”,吃了不少苦头。

以前只穿宽松的裤子

手术后网购起小裙子

从小到大,妮妮从没穿过裙子,妈妈买来的裤子通常又长又肥,因为这样可以稍微掩盖她弯曲的腿型。

大约2岁刚学会走路时,妈妈就发现她遗传了自己的O型腿。4岁那年,她带着女儿来到杭州看这个毛病,却被骗到了一个不正规的诊所,花了钱,病没好。回家后,这个贫困的家庭放弃了治疗。

直到2年前,当地一个企业家给他们家捐赠文具时,意外注意到妮妮的双腿,于是资助她到浙大儿院骨科治疗。

浙大儿院骨科副主任陈建松医师说,母女俩都患上了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这是一种遗传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中磷含量极低,进而出现骨骼发育畸形,典型的症状就是O型腿和X型腿。

当时,妮妮已经15岁,陈建松看着她的片子发出了叹息,“哎,太晚了,虽然可以做矫正手,但是失去了微创手术机会,蛮可惜的。”只见她骨骺线接近闭合,说明骨头已经基本定型,没有太大的生长潜能。

这种情况下,她已经不适合创伤较小的微创手术,只能进行截骨矫形手术,也就是先把骨头截断,再重新接回去,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接下来的2年里,妮妮接连做了3次手术,一共断骨8处,相当于发生了8次骨折。创伤如此之大,她却从未叫过一次苦。

妈妈说,“她刚开始听到做手术就说,‘我不怕’,后来也没哭、喊疼。我看得出来,她心里是真的很想把腿矫正好。”

手术后,妮妮的双腿已经和常人无异,身高还因为骨头变直长高了一点。以前,她不能上体育课,一放学就回家窝着,很少出门玩。现在,她经常和小伙伴相约出门,整个人自信、开朗了不少。

手术后

妈妈还发现,她偷偷在网上买了好几条裙子,似乎要把之前没穿过裙子的遗憾都弥补上。

趁着骨骺线未闭合前矫正

效果好,孩子还不用受罪

相比之下,同样是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患儿的小涛(化名)就幸运多了。

小涛的妈妈是严重的O型腿,他则是半个X型腿,右腿膝盖向内,双腿呈“K”字形。他接受治疗时才11岁,骨骺线尚未闭合,一个创伤很小的微创手术就让他完成了矫正。

陈建松医师巧妙利用他未闭合的骨骺线,为他做了“骨骺阻滞手术”。他解释说,就是在他右腿内侧的骨骺线处放置两个纽扣大小的钢板,这样就能暂时阻止内侧骨头的生长,而外侧骨头仍在正常生长,一段时间后骨头就会被“掰直”。

手术5天后,小涛就下地走路,回学校上学了。随后的1年里,他每3个月到医院随访,拍片子观察骨头的生长情况,眼看着自己的骨头逐渐长直。手术后一年半,小涛的右腿就完全变直了,医生取出了两块小钢板,这样他膝盖内侧的骨头就又可以继续生长,不会影响他之后长个子。

在浙大儿院骨科,每天都有不少焦虑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害怕自家孩子是O型腿或X型腿。陈建松医师说,孩子的腿型从出生到6、7岁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生儿:中度膝内翻;

2、6个月:轻度膝内翻;

3、1岁7个月:双腿变直

4、2岁6个月:生理性膝外翻和保护性足尖内偏;

5、4岁-6岁:双腿变直

所以,孩子腿型稍微有点不直,家长不需要过分焦虑。但如果有家族遗传史,或者孩子腿部出现明显畸形,那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像妮妮那样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陈建松医师建议,如果父母患有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除了做好产前筛查,还应该在新生儿筛查时额外增加骨病的检查。

浙大儿院新组建了遗传性骨病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MDT),一旦筛查出相关遗传性骨病,遗传与代谢科、内分泌科的医生会首先进行药物治疗,如果需要手术介入,骨科专家会加入会诊,及时进行外科手术,让患儿得到综合有效的救治。

来源:丽水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