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换帅、“放贷”收入占4成:蚂蚁倒下之后,京东数科进退两难

本文原创



临阵换帅——


这是京东数科在IPO后半程秀出的一记反常操作。


就在今年9月,京东数科递交了招股书,拟募资200亿元,预计IPO后的市值将超2000亿元。


有意思的是,京东数科曾在9月30日闪电通过问询,但在此后的2个多月里,上市进度杳无音信。


就在各方蠢蠢欲动之际,在前方探路的蚂蚁集团来了个急刹车,暂缓上市。


而蚂蚁被暂缓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规限制了蚂蚁集团的高杠杆放贷模式,这对蚂蚁集团营收占比近4成的微贷业务(花呗、借呗)造成极大冲击。


这个新规同样适用于京东数科。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京东数科总营收103亿元,其中两个信贷产品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的科技服务收入分别贡献26亿元和18亿元,占总营收超过4成。


这样的关键时刻突然换帅,京东数科的前方,顿时迷雾重重。


京东数科,正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1

临阵换帅,黑天鹅频现


这几天,互联网金融界的重磅消息是这一条——


京东数科的老大换人了。


12月21日下午,京东集团发了一则任命公告,一手打造了京东数科的陈生强被轮岗调换,他的新身份是京东数科副董事长以及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职位:


京东集团幕僚长。


这样一个新职位,以前只在国外的政府团队中出现过,陈生强在这个职位上的职责是“协助刘强东为京东数科出谋划策”。由此,有媒体给了陈生强一个新的称号:


“办公厅主任”。



陈生强是京东老将。2007年4月加入京东后,陈生强曾任京东商城CFO,负责财务相关工作;到了2013年9月,京东集团的金融业务独立分拆后,陈生强一直担任京东金融CEO,并在2018年推动京东金融向京东数科转型,一手打造了京东的金融业务。


不仅如此,天眼查显示,在京东数科的股东里,陈生强还是仅次于刘强东的第二大自然人股东。


▲资料来源天眼查


正是这样一位“元老级”人物,如今成了“办公厅主任”,不免让人遐想纷纷。


但想想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一结果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在此之前,京东正处在风口浪尖。在一个短视频中,一名乘客晕机,空姐竟建议其升舱解决。而后座的西装男子高喊“钱我来出”,结果却是教人直接开通网贷。



而这个广告,正是京东金融投放的。


随之而来的两度致歉,也难掩京东数科的焦虑。“广告门”很快就会被下一个网络热点覆盖,真正让京东数科担忧的,是监管。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后,京东数科的上市计划也遭到无限期搁置。而且,金融监管环境变得越来越严格,合规已经成为很多金融科技企业的底线。


这时候,再来看看接替陈生强上任的CEO,你会发现大有深意:


李娅云。


这个人是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在京东数科内部,她的角色一直是建立有效的合规及内部控制,防止政策性风险对企业业务造成冲击。


反常的两次道歉、换下老将的背后,东哥深知:在当下,合规是第一位,发展是第二位。


蚂蚁在前,京东数科已然风声鹤唳。


2

上市变数陡增


一直以来,京东数科都被外界调侃为“摸着蚂蚁过河”。


2013年,支付宝实名认证用户超过3亿。同年,在曲线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后,京东金融开始独立运营,牵头人正是陈生强。


自此,京东金融便和蚂蚁金服杠上了。蚂蚁有花呗,京东有白条;蚂蚁有借呗,京东就有金条。本来,蚂蚁金服若是能成功上市,紧跟身后的京东数科是可以来一次迎风奔跑的。


但谁成想,在上岸的最后一刻,蚂蚁倒下了。跟在后边的京东数科,顿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如今,京东数科的上市路上,也充满了变数。


其一,“放贷”收入占比很高。


尽管京东数科改了名,也一再强调自己和蚂蚁不一样,在竭力淡化金融属性。但实际上,虽然相较于蚂蚁,京东数科的科技属性确实要强一点,但本质上,依然是一家金融企业。


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京东数科主要为金融机构、商户与企业、政府及其它等三大类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今年上半年,京东数科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03.27亿元,其中41.48%(42.84亿元)由金融机构客户贡献、52.37%(54.09亿元)由商户与企业客户贡献、5.57%(5.75亿元)由政府及其它客户贡献。


▲来源京东数科招股书


也就是说,仅从纸面上看,京东数科就有40%左右的收入依赖于金融类客户。


而实际上,根据专业人士“任博宏观论道”的分析,从业务结构上来看,如果将

票据平台业务也纳入进来,则京东数科金融类业务贡献的营收比例预计在70%左右。


更有意思的,是招股书上的一组数字:


2017年至2020年H1,京东白条产品收入分别为14.73亿元、27.34亿元、32.10亿元、17.84亿元;京东金条营收分别为9.20亿元、20.88亿元、36.60亿元、26.36亿元,二者合计所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4%、35.4%、37.7%、42.8%。


也就是说,努力“去金融化”的京东数科,主力金融产品所提供的营收比例反而越来越高。


看来,还是“放贷”好赚钱。


其二,控制权的过度集中。


尽管近年来东哥一直在放权,但京东数科一直是他无法割舍的心头肉。


此前,刘强东曾卸任京东数科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一职。但仅仅不到4个月后,刘强东便再度出山,重新担任京东数科董事长。与此同时,京东宣布收购京东数科36.8%的股权并追加投资。


根据投中网的梳理,尽管招股书显示,刘强东仅持有京东数科8.86%的股份,但通过同股不同权的AB股权架构设计,刘强东实际上有着京东数科74.77%的投票权。另一个数据也很有意思:


京东数科的招股书中,刘强东出现103次,刘强东老家宿迁出现233次,而京东数科实际的最高管理者陈生强,一共出现31次。



东哥对这家公司依然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其三,收入依赖京东集团。


尽管京东数科已经从京东集团独立,但它们之间依然有着复杂的关系。


招股书显示,京东数科从关联方收取的款项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基本稳定在30%左右,2017-2019年分别为29.93%、29.25%、31.41%,今年上半年为33.20%。而其中,主要关联方就是京东集团。


这三座大山,再加上如今愈加严峻的行业形势,京东数科的上市路,徒增许多变数。


3

退路很窄


既然上市之路如此艰险,那能不能缓一缓呢?


答案似乎是很难。


据财新网报道,有京东数科A轮投资人表示,2016年1月份的融资中,当时京东数科给投资人明确的退出路径是:


2017年冲击战略新兴板;如果不能A股上市,则选择海外;如果五年内无法上市,京东集团以年化9.37%兜底回购。


天眼查资料显示,京东数科的A轮融资金额66.5亿元,由红杉资本、嘉实投资、中国太平等机构领投。


也就是说,如果京东数科不能在2021年1月份上市,则面临着回购投资人股份的局面,到那时候,京东集团要出的钱是:


363.66亿元。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往事。2018年7月,京东金融宣布与中金资本等投资人签署增资协议,B轮融资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1330亿元人民币。


对于刘强东获得的百亿融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呼吁刘强东发红包,而刘强东却罕见“哭穷”:


借的超级高利贷!都要数倍还回去的!还是董教授给我们这些苦逼发个大红包吧!



如今来看,东哥所说确实不假。


退一大步来说,哪怕京东真的下血本回购,等待着东哥的,也是一个不再那么“值钱”的京东数科。


早在蚂蚁出事时,金融监管层下发的《网络小额货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明确规定——


“在单笔联合货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货款业务的小额货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对网络小贷企业来说,这条规定的杀伤力简直堪比氢弹级別。


京东数科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招股书显示,京东“白条”和“金条”的信贷业务,合计收入占比43%,是2020年上半年最挣钱的业务。而京东旗下的4家网贷公司,资本金都没有超过50亿元。


监管压力、资金压力、营收压力之下,京东数科的估值,还能剩下多少呢?


4

尾声


在京东生态里,京东数科被寄予厚望。


这是京东在自建物流仓储之后,独立运作的又一块核心业务。


京东数科招股书上披露了一些数据,其中一个是:


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京东金条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302.08万户、677.31万户、1520.57万户和1424.17万户,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24.36%。


对京东数科来说,这是一个迅猛而又令人兴奋的数字。


和蚂蚁金服一样,支撑这种增长的,是一个个金融产品。


从“京东白条”的信用支付,到“京东金条”的信用借贷,再辅以“钢镚”“膨胀金”等多种金融技术产品。京东金融一步步为用户打造了一个无法拒绝的信用消费场景:


小额支付,用京东白条;大额借贷,用京东金条,总有一款适合你。



被称为“数字时代瞭望者”的“花心社”曾写过一段话,我深以为然——


这样的便利之下,是大量抗风险能力差的用户涌入、坏账率和资损水平居高不下、信用逾期和暴力催收比比皆是;

在免息、低息等的包装之下,在超低年化的数字游戏之下,借贷用户实际上承担着高昂的利息支出和借贷成本;

诱导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滋生诸多群体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借钱”成为一门利益可观的生意!


是的,在这一点上,京东数科和蚂蚁金服,没有任何区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