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女孩:这是一个人被物化的时代,也是一个能自己说了算的时代

型号Novo300080,一个完美女孩,诞生在遥远的未来世界,承载着科技最顶尖的智慧,凝结着人类所有美好的希望。

但同时,完美女孩也是智能AI,一种商品,必须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和需求,才能创造收益。

所以,它可以始于天马行空的伟大设想,却必须要终于最世俗的现实观念。

我想,这就是女性独白剧之《完美女孩》要诠释的真相: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的欲望本性依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程度,尤其,对于女性的身份依旧固守在古老的偏见中。

PART1 世间最为讽刺也最为残酷的,是近墨者黑

更确定地说,是来自男权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划分,和占有终极幻想的展现。

女人身材要曼妙,五官要精致,至于心智方面,《完美女孩》里有句话很戳心,“我具有人工智能的高级算力,但他们只需要我扫地做饭”,变相的三从四德和刻板人生。

能使他人赏心悦目,又简单顺从,可以说,不管置身于哪个时空隧道,女性都会面临作为男性客体、降格为工具化和标签化的不公平局面。

但不幸的是,很多女性在不知不觉中吸纳了这种“物化”思想,生出了“自我物化”的心理动机。

为了获取男性的关注,她们会关闭女性的独立意识,收回主体性的自由权利,把自己当作“商品”被凝视,等待被兜售的宿命。

现在视频大军里,有一类内容点击率和转发率也相当出彩,给女明星的颜值打分,从1到10分,看看谁才是男性心目中最梦幻的伊人。

可同时,被男性津津乐道的一场场狂欢,也成了女性竞相追逐的所谓正确的标准,为了博君一笑,化妆、美容、甚至不惜冒着毁容的风险去整容。

如在《我就是演员》中的张檬,曾经是荧屏上最美的卫子夫,出场十分惊艳,后来,坠入爱河的她,为男友整容失败,断送了自己的整个演艺生涯。

还有女性的生殖问题,很多时候变成了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为给男性家族传宗接代,宁愿牺牲自己。

如知名港星郑佩佩,就为了婆家想要孙子,不惜沦为生育机器,八次怀孕四次流产,最后终于拼到一个儿子,辛酸往事,令人动容。

世间最为讽刺也最为残酷的,不是你遇到了坏的人和事,会感觉不舒服,而是它们会在悄然无声中影响你,反噬你的初衷和信念。

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真理,那就是别人的期待和认同,在他们不断地扫描下,你也会逐渐清晰自己的画像,只不过,你在努力维护的是他们需要的样子。

为了“满足他人”的人生信条,近墨者黑,任由他人来评价、立人设,包裹着千篇一律的皮囊,供他人开心和娱乐。

直到忘却你还是你自己,你还有自己的人生要过。但实际上,你所信奉的东西,是沉重的历史遗留、是男性社会的奴役思想,是新时代女性不应该也没必要继续承受的性别压迫。

PART2 剔除情感,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自我的摧残

如果人没有感情,到底是幸还不是不幸呢?

像这个完美女孩,只因程序化的设计而运转,会有随意下载和卸载的各类数据包,但绝不会情绪化,作为服务型机器人,它24小时工作随叫随到,从不抱怨。

很多人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假若能抵挡“玻璃心”的突然侵袭,不再关注因自己的不完美而带来的烦恼和忧苦,麻木掉自己所有的脆弱,想来还不错。

甚至,被无辜暴虐,成为泄愤之后的一堆凌乱,因为自行屏蔽了感知,也变得可以忍受了。就像这个完美女孩,没有痛苦、没有羞耻,是完美受害人。

后来,它被买断到一个特级用户家里,看似停止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服务的漂泊,但围绕它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每天,它会给主人做他喜欢吃的饭菜。每天,它也会被无情而冷漠的鞭子一次次抽打,肢体关节被弄断又重新接上。它成了重复使用的可回收垃圾。

如果人没有感情,其实是极为不幸的,因为自己的冷冰冰,因为自我物化而没有反抗,让人性的黑暗面暴露无遗,毫无节制地肆意张狂。

到头来,只有更加惨烈的伤害,一遍遍地上演在未来的每一天中。

1974年,世界知名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表演了一场史上最为残忍的行为艺术,差点儿丧命。

她用药剂麻痹身体,只保留头脑清醒,眼睛有神地睁开着。人们在她胸前的牌子上看到,6个小时之内,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桌子上的任何物品,对她做出任何行为,而不用负任何责任。

起初,有人温柔地拨弄着她,慢慢地,人们从试探性的碰触,到在她脸上乱涂乱画,剪碎她身上的衣服,用刀划伤她的皮肤,用玫瑰花刺扎她,甚至向她举起了枪。

我们到底不是任人宰割的机器,可以经历一次次尊严和人格的践踏,或许时间可以淡忘发生的一切,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抹掉这些不堪的回忆。

永远不要试探人性,也永远不要物化自我而成全人性的丑恶和阴暗,因为你根本无法预知自己将会面对什么,也无法保证是否可以凭一己之力、完好无损地走出荆棘。

相较科技和艺术的任性,现实生活不该滋生那么多的黑暗、承受那么多的暴力,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摧毁以一些本可以得到的光明和友善。

否则,只会让伤痕累累的深渊无限循环下去,并逐渐吞噬掉可能的快乐和幸福。

能拥抱脆弱、释放情感的人,才能在感受到疼痛之后,想办法避免再次受伤,不再掩耳盗铃般的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活得麻木,没有生命力。

PART3 避免不了被物化,那就回归本心,不“自我物化”

庆幸的是,专门维修“完美女孩”的工程师,在某一天帮它离开了阴森可怖的摧残,把它交到了一个会以“人”而不是物的姿态平等对待的男孩家里。

从那一刻起,她是小爱,一个有名字的女“人”。

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在剧情结尾处,当完美女孩不想自己的粉嫩皮肤和完美轮廓处于报废状态时,女工程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必须报废,你才能跟这个系统彻底脱钩,离开这里吧。”,然后,女工程师按下了删除键。

在我看来,所谓的“报废”、“脱钩”、“删除”,都在逼近一个出口——脱离旧有的自我,脱离曾经自我物化的低级存在,让就此结束的瞬间,给一个崭新的自我腾出空间。

重新感受最纯粹的心境、最至真的美好。就像给房间断舍离,清空糟粕,焕然一新的样子。

这是一个容易被物化的时代,不管女性或男性,都可能被锁住生而为人的一面,只保留具有功能性的一面,被薄情地对待和挑拣。

比如,女人在婚姻中,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才更得男人心,而男人在事业中,要“有人脉有资源“,才更会被青睐。

这也是一个容易自己说了算的时代,深受物化的人们都可以改变出厂时的“默认模式”,摁下专属的人生按键。

在下意识追随他人的目光时,不如脚步迟缓一些,将注意力先拉回现实,聚焦自己;

在沉溺于他人散落的纷纷浮尘和杂念中,不如专注此时此地, 越来越靠近自己内心最深处,感受最清澈的涟漪。

我们之所以会被物化波及,进而自我物化,其实是头脑指向了对未来不必要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总想着如果自己不这样做,会不会就被世人抛弃。

于是,为了不把未知的慌乱坐实,让事态发展变得可控,索性把这些想象塑造成唯一的人生规则,去执行,不敢偏离。

但看似万无一失的生路,其实是以放弃更多的可能性、更生动而丰富的世界为代价的,总有一天整个自我会彻底迷失,在他人炮制的囚笼里绕圈子。

所以,停下来吧,不要在自以为是的足迹奔跑中,回归本心,让最亲密的灵魂帮你辨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方向可以走,才最接近你真正想过的人生。

愿你的未来是自己赋予的,愿你的生活是听从内心的,愿你就是你自己而不是任何人手中的提线木偶,活得轻松自在。


——THE END——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