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历史》第一章 带你解密日本民族的两大特质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历史》

这本书一共有十章,第一章《通往南京之路》详细介绍了日本民族的心理以及在20世纪初他们对军队的培养,读完这一章以后,或许对于对于是什么让日本士兵丝毫不顾人类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南京做出一些列丧尽天良的行为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给出我们自己的一个初步的回答。

张纯如在这一章中,主要概括了日本民族的两点特征,第一是“为国而死”的武士道精神,另一种则是孤立主义。

武士道精神尽管我们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从影视剧中,不少日本军官切腹自尽,也可见一斑。

这种精神的形成,根源于日本社会的体系,社会等级靠武力和战争得以维持,封建诸侯雇佣军人为自己作战,这批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也就是武士。为领主效忠而死是武士道精神的集中表现。

如果武士们没有光荣地完成领主交代的作战任务,那么他们就要毫不退缩地切腹自尽。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武士道精神渗透到整个日本社会文化中,并且成为了所有男子推崇的道德行为准则。

孤立主义源自于日本的地理条件,日本是一个太平洋上的岛国,本来与外界交流就并不频繁,到了德川家族统治日本时期,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日本的孤立。

明治时期,列强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统治者意识到自己与列强的差距后,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但一方面又对列强强行打开自己的大门有着强烈的愤恨情绪,伺机复仇。

日本的进步很快,19世纪后期,就已经成长为一个强国了。并且在1894年发动了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日本趁机掠夺大额财产和土地。但由于列强的干涉,日本并没有得到最大战利品辽东半岛,这使得日本进一步加强了提升军事水平的决心。

终于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一雪前耻,重新占领了辽东半岛的旅顺港。日本不仅赢得了军事声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抓住机会,凭借着战争对钢铁生产以及纺织品的巨大需求,经济空前繁荣,就连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也能出入各类奢靡场所,一掷千金。

但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来临,日本经济也随之陷入了大萧条的境地。为了转移经济危机,日本将眼光放在了领土扩张的道路上,而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了日本眼里的对象。

为了准备与中国的战争,日本花了几十年时间训练它的士兵。军国主义的影响渗透到日本男孩的方方面面,玩具店里面卖的全部都是玩具士兵,坦克,头盔,步枪,刺刀......

而日本的学校对小孩子的教育也是充斥着军国主义色彩。教男孩如何使用真枪,教科书成为发动战争的工具,并且对于学生的管教可以说是严格到发指的地步。教师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左右开弓抽打学生的耳光,对学生拳打脚踢,进行各种各样的体罚。

而在军校的学生面临的压迫和凌辱也就更严重,上级军官和高年级学生总是无缘无故抽打新生,并且还美化自己的暴行:“我打你不是因为我恨你,我打你是因为我关心你。你以为我是疯子才干了这些事而把自己的手打得红肿流血吗?”

不少人经不住残酷的心理折磨和生理折磨而死去或者是选择自杀。

尽管能够承受上级军官和高年级学生的折磨,在军校的训练强度也是非常残酷的。

在当时,英格兰的一个军官必须完成1372个小时的课堂学习和245个小时的课外自习,而在日本的话,课堂学习的时间则是3382个小时,课外自习的时间居然高达2765个小时。

并且还要学习历史地理外语数学科学逻辑等课程。并且每门科目都力求优秀。学生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哪怕是课外阅读的读物也受到严格的管控。

张纯如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日本士兵在国内接受的这种高压训练是他们之后在南京做出这一系列丧尽天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了解一项史实,我们应该去了解这件事情的全貌,张纯如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日本民族的两点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看待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的历史。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