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又名酹江月,其中的妙处你知道吗?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派的扛鼎之作,一经传世,即获得世人的瞩目,以致《念奴娇》又有了《大江东去》、《赤壁谣》、《酹江月》等别名。

《大江东去》、《赤壁谣》作为别名容易理解,可取名《酹江月》,就有很多人莫名其妙了。

遥想自己当年大学时期,在课堂上按照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文章时,写得极其伤感、惆怅,以至于事后久久难以平静。

当然那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而是年轻时忽现的些许情怀与作品里"人生如梦"等句子碰撞而产生的一点火花罢了。

现在回想起来,颇感好笑,怎么豪放派扛鼎的一篇作品当初就被自己无端鉴赏的感伤低沉呢?可惜当时没有留下文章的副本,否则从中发现一些当初思想情感的蛛丝马迹也未尝不可。

后来走上讲堂,给学生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则往往是把注意力放在词中壮阔的景物和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周瑜形象上,又是满堂的豪迈壮怀,一点伤感低沉的情绪都没有了。

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偶尔联想到《念奴娇》的别名《酹江月》时,突然来了兴致,产生了疑问:古代的词牌常常取自一些名句之中的某个精彩词语,那酹江月三字又有何妙处呢?

细细思量揣摩一番后,发现端端了不得,这个问题不仅涉及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甚至牵涉到创作风格上来,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

这样一思量,不禁对自己当初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更对不起一千年之前的苏东坡!

下面我就把自己揣摩思量的情况给大家进行解读,这些情况我们一一解决之后,大家才能心领神会。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海涵。

l 首先关于此词的创作风格。

这个问题不先说,后面的很多问题也就难以让人释怀。

作为豪放派的扛鼎之作,似乎在创作风格上没有什么疑问啊,其实不然!

什么是豪放?于字面意义上是豪迈、放旷,也可理解为雄豪、奔放;于词的创作上是气象恢弘雄放;于词人特点上苏轼是豪迈旷达,辛弃疾是雄奇悲壮。

所以,不同时代、不同词人他们豪放的风格特点还是有所区别的。

同样是面对人生的挫折,壮志难酬,苏轼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和旷达;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慷慨悲歌。

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不是也是豪迈旷达呢?

先看其词牌——"念奴娇"。

古人关于"念奴娇"词牌的记载是:"其调高亢。唐天宝妓女念奴,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词牌决定了一首词的声律等音韵特点,在宋朝和宋朝之前,词是根据词牌规定的音韵特点来创作的,叫做倚声填词,词也可以看作是配乐歌唱的歌词,这个时候,词牌对于词的创作风格是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的。此时的苏轼创作的仄韵"念奴娇、赤壁怀古" 还没有脱离这个藩篱,所以其调高亢也是正常现象。

再看宋人自己对于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的评价

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中那位善讴幕士的话虽有几分调侃的意味,但是却明确传达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信息:苏轼的这首词其风格是铿锵豪迈的,也得到了苏轼自己的肯定,不然不会"为之绝倒"。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风格大概率不是婉约感伤的,而是高亢豪迈,有铿锵激昂之声的。

有人这样评价苏轼的词:"以旷达的胸襟和超越的人生观来体验人生,表现出了哲理式的感悟,追求从痛苦中求超脱,在现实的黑暗中去寻找理想的光明。他的词中,虽然也有对生命的激情、对人生的不平,但这激情和不平往往被词人用自己冷静和理智的乐观精神所压制,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超脱和宁静。"

此话诚为公论,我们可以从中摘几个关键词,旷达、超脱、宁静、乐观;加上刚才我们得出的结论,高亢、激昂;再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是否构成了解释全词的秘钥!

l 其次是关于此词中的一些词句的解读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对于此句的句意,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了千古英雄人物。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此句的用意,笔者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奠定了全词激昂、高亢的感情基调;二是统辖了后面的写景叙事,为写赤壁如画的壮丽江山和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张本;三是为作者的感慨抒情"人生如梦"作暗示和铺垫。

尤其是第三个作用,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正是千古风流人物都会被滚滚的浪涛淘尽,更何况是功业未就的苏轼我呢?

这样铺垫的暗示,后文"人生如梦"的感慨才会更显得丰厚,更让人嘘唏叹惋。

此句以空间的延展抒写时间的变迁,滔滔的江水与时光的易逝、历史的沧桑相互激荡交织,气魄宏大,可谓是如椽巨笔,带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无尽的感慨。

对此,我们要注意区别此句虽然与杨慎《临江仙》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句意相近,但其作用却是大相径庭:前者是加强了建功立业的紧迫感、危机感,是积极的入世;后者则是加强了对是非成败的否定和反思,是消沉的出世。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句中"神游"、"多情"、"笑我"三个词很值得玩味,尤其是"笑我"更有不同的理解。

"神游"是精神的遨游,虽有"神往"的意味在其中,但要比"神往"更进一步表现了苏轼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年轻有为功成名就的追慕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渴望。

"多情",有人解释为"多愁善感",也有人解释为"多情善感",前者感情基调似乎不大对付,后者依然没有解释出"多情"到底有哪些情。

在我看来,此句中的"多情",既是指前面''神游故国"时对周瑜般做出一番雄伟事业风流人物的追慕之情,也有作者对自己建功立业的期许,还有壮志难酬的感慨。其感情思想是丰富复杂的,所以称之为 "多情"。

"笑我"一词,在《宋词鉴赏辞典》里,刘乃昌先生解释为:"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很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

对此,笔者不以为然,此句解释为"当我沉迷于故国之中流连忘返的时候,也许有人会笑我多情,以致于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似乎更为恰当。

"自笑多情"与"笑我多情",一字之差,主客异位,意味与感情迥然不同!

首先,作者神游故国流连忘返之时, "多情"是苏轼内心丰富情感的高度概括,其情感也是纯挚真诚的。苏轼怎么会自己对自己丰富真挚的情感进行发笑呢?

其次,如果理解为"自笑多情",与后面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句,在语意和文气上产生了断裂,不能前后贯通。下面通过对"人生如梦"等句意的解释,就会明了。

2、人生如梦

对此句,笔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谁的人生如梦?

也许有人会怪责笔者的饶舌,前面不是说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吗?当然是苏轼自己的了!

对此我先不下结论,先看一段别人对此句的理解:''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

此段文字,回答了笔者的问题:此地的"人生如梦",不仅仅是苏轼自己的,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周瑜等千古风流人物,才符合苏轼的本意!也注意到了苏轼在开头早已作的铺垫和暗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是,我不同意的是,此地的人生如梦,绝对不是超脱现实,恰恰相反,而是更加强调了现实与历史对比后产生的危机感,是紧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叙写之后的一种人生慨叹:"当我沉迷于故国之中流连忘返的时候,也许有人会笑我自作多情,以致于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但是人生如梦一般短暂啊,即便是建功立业的英雄如周瑜等风流人物,都将会被滚滚东去大江之浪而淘尽,可我还壮志未酬呢为此多愁善感一些,以至于过早长些白发,又有什么可嘲笑的呢?"

这样理解,苏轼"人生如梦"的意思到此是豁然明朗,对此,我倒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人间如梦",似乎更符合苏轼的本意。

对此我们不能不叹服苏东坡雄文千里的高妙才华!

所以,此地的"人生如梦",不仅包括壮志难酬早生白发如我的苏轼自己,也包括了建功立业如周瑜般的千古风流人物,所有的人生都是像梦一样的短暂,都会被东去大江的浪潮淘尽!

到此,我们明白了,在文意上,此时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不仅是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一个解释,还照应了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前后文脉一气贯通,同时又为下面"一樽还酹江月"作铺垫,这个情况我们马上就会解释。

在情感上,此地的"人生如梦"的慨叹,绝不是那种"非成败转头空"的消极虚无慨叹,也不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超越和否定!恰恰相反,而是人生苦短的紧迫感,在内心油然而生的一声慨叹,是想要更加紧密地拥抱现实,成就人生功业的思想在内心的一种汇聚。

作者早生白发的紧迫感,壮志未酬的急切感,全部汇聚在"人生如梦"四字之中,可谓是含义丰富,情感饱满。情感基调慷慨激越而不消沉感伤,恰恰符合了我们之前关于此词风格的一个论述:高亢、铿锵!

那么,"旷达、超脱、宁静、乐观"的风格又体现在哪呢?

那就是我们最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l

其三是关于"一樽还酹江月"的用意

这个问题是本文的中心问题,也比较复杂,我把它分解为互相关联的两个问题:

1、"一樽还酹江月"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就是洒一杯酒于水中,来祭奠江月的意思呗!

其实不然,这个答案有些模糊,到底是祭奠江和月,还是祭奠江中的月亮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等到最后才会揭晓,暂时按下不说。

2、苏东坡为何要祭奠江月?

看到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人噗呲一笑:"这个更容易回答了,因为文中写的有嘛:人生如梦!"

回答得容易,但是理解起来困难!

"人生如梦",就要祭奠江月了?二者之间有何关联?

我的回答是:祭奠江月是对"人生如梦"的应对办法,是壮志难酬的一种达观的人生解脱,是寻求心灵宁静的一种慰藉方式。

对此,我们要明白 "江""月"这两个意象这首词中的含义,才会懂得我的这个回答。

那么,"江"和"月"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先看有人的一段解读: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古今兴亡,生离死别,宦海沉浮,种种遭遇使他有了'人生如梦'的感悟。前尘往事,过眼烟云,个人的荣辱得失,悲欢离合也将为江浪淘尽。惟有大江长在,明月恒存,识尽一切兴衰悲欢。结语'一樽还酹江月'将万般情思,无限感慨,寄于无言的沉默之中,用一杯酒来祭江月吧!也许大江的波涛,正如他起伏的思潮,也许明微的江月,能知晓他心底的沉郁"

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漂亮精彩,但请注意画线的句子,明白无误地告诉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作者认为苏轼用酒祭奠的是两个事物,"江"和"月";二是把大江、明月当做识尽历史兴衰悲欢的亘古存在,甚至可以把大江的波涛当做他起伏的思潮,把江月当做知晓自己心底沉郁的知音。

不错,把"明月当做识尽历史兴衰悲欢的亘古存在和人生知己"确实符合苏东坡的词意,笔者也认同这样的解读,但是对于其他的解读就不敢苟同了,这有两个问题。

其一,把大江的波涛也当做"识尽历史兴衰悲欢的亘古存在甚至是苏轼起伏的思潮",就有断章取义之嫌了,想当然的成分居多。

因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和其中的波涛,其实只有一个用意:那就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存在。既可以理解为时光,就如同

孔子感慨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吟咏的"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可以理解为历史的洪流。

这样一理解,第二个情况就明显了:李白祭奠的不是那如水般匆匆流逝的时光,而是那时光之河中的月亮,而不是江和月两个事物!

可是有人就要问了,为何苏轼要写成江月呢?

这个问题容易回答,因为江中的月亮离苏轼近,苏轼可以把酒倒进江里让其享用嘛!

如果是天上的月亮,那就只能像李白那样,"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

这样的回答就引出了对苏轼词中"月"这个意象的理解和用意。

在古往今来,月的意象有多种含义和作用: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无论怎样的运用,总是围绕着"月光""月形"及"穿越时空、映照古今"等的特点来展开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然!在本词中,苏东坡正是抓住月亮"穿越时空、映照古今"这个特点,把它当做自己的知音和历史的见证来进行祭奠的,将万般情思,无限感慨,寄于沉默的举动之中:"东去的大江,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何?别人嘲笑我多情又如何?人生如梦又如何?只要有你亘古存在,见证过千古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只要有你做我的知音,明白我的一番良苦用心,就足够了,今夜有酒,有你,就足矣!"

所以,苏轼用"一樽还酹江月"结尾,其用意就清晰明晰了:一是把它当做人生的知音和历史的见证来酬答和祭奠的,二是通过这种对知音的酬答和祭奠中得到了人生的一种慰藉,三是在这种慰藉中,得到了一种心灵的释放和解脱,变得达观起来,从而超越了壮志未酬的激越与愤慨,让心灵获得充盈和宁静起来。

正如有人所说"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它每一刻都美丽起来";苏东坡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但是"一樽还酹江月"的这一刻,他的人生是完美的。

所以,"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豪放旷达风格的集中体现,行为简单而寄寓深刻,耐人寻味,古人把它作为《念奴娇》的另一个别名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举报
评论 0